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02.03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
从生命的角度来讲,睡眠和长寿的关系最为密切。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有三个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还有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人先扛不住。结果一定是不让睡的人先垮下来,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鹭江出版社,2007年11月版)中,我们已经充分地探讨了养睡眠的问题,比如说一定要睡子时觉,睡子时觉是为了阳气的生发;一定要睡午时觉,午时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阴阳交接的时候保持休息的状态;一定要睡丑时觉,睡丑时觉是养肝的一个重要举措;一定要睡寅时觉,因为夜里三点到五点气血全身输布,此时休息可以养气血。所以,《黄帝内经》从生命的角度,已经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去睡。
五行在大自然中表现的状态,即是五气。五气指风、热、湿、燥、寒。首先是木,木在自然界中对应风。中国的风水学认为,最好的院落是四合院,四合院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坐北朝南的房子是好的,因为“北”在中医里边是肾精,肾精足了人才能够向南方输布,输布即运输、布散。一般院落大门开在南面最好,但是对于四合院来说,大门开在东南最好。在后天八卦当中,东南方向属于巽宫,巽宫的整个象是风,门开在东南方向实际上是开在风门上。为什么开在风门上好?因为风有一个特性,它可以把世界上万物的种子不断地传播出去。如果没有风,万物的运化就会很慢,因为是风在带着种子到处传播,所以中国古代把四合院的门开在东南方,实际上是告诉大家“风生万物”之意。一个家族要想生长,需要靠风生万物的特性,家族的延续和种子一代一代地传播是一样的。火在天上对应热,因为火有炎上之性。方位为南方。土在天上对应湿。在人体当中,湿的基本概念就是中焦,“中焦如沤”,人们吃进去食物以后,食物要发酵运化,要有一个湿气运化的过程。西方之金,对应五气是燥气,是收敛。水在天上对应寒,寒气主收引,是凝聚。方位为北方。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如果人坐在那里,一团太和之气,没有病,就显不出五行来;人一旦有病,就会显出五行来。一个好的中医,可以通过五行去判断很多事情。比如,中医里边讲五行相生的时候,经常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讲相克的时候,会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里木对应的是人体的肝,即肝主木,如果人一旦生气,就会吃不下饭,而中焦脾胃就相当于土,这就叫做木克土。人生气时,肝气上升,就会压抑脾胃的功能,这就是邪气。只有邪气强盛时,邪气才会依照五行规律进行传变,而正气虚弱时,正气根本不会发生传变,只会被邪气所传变和制约。没病是不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的,但是如果肝气太旺,或者已经出现怒这个情形,肝就会压制脾土。所以如果男人经常生气,会伤肝、伤胃。但是如果女人经常生气,又喜欢把气憋在心里,可能不会直接伤害胃。不过胃经走乳房,会伤害到女人的乳腺,任脉走子宫,会伤害到子宫,像子宫肌瘤、乳腺增生、乳腺肌瘤等病统统都和经常生气、郁闷非常有关系。而且,爱生闷气的人压制了肝,木对应肝,肝被压制,木就不能生火,火对应心,所以如果人总是压抑、苦闷、抑郁,还会患心脏方面的疾患。
下面我们要具体去讲五行怎么对应人体的五脏和六腑,而且它的方方面面的表现到底是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人体的五脏之象是什么?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西、南、北、中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五脏与五腑在传统文化中,肝对应的腑是胆,所以有“肝胆相照”这个词。胆气生发起来,肝气才能为之生发。心对应的腑是小肠。在日常生活中,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是心经当令,但是心不受邪,所以小肠可能会代君受过,假如吸收这方面出问题了,会出现一些小肠病。小肠经当令时,如果人出现脸红、心慌、胸闷这些象,实际上是心和小肠的表里关系出了问题,是心脏出问题前兆的一种象。脾对应的是胃,它和胃是一种表里夫妻的关系,脾不好胃就不好,胃不好脾也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人要大便时,一定是靠肺气把大便排出来的。人们皮肤的一些症状也和大肠有关,有些问题中医可能不直接扎肺经,而直接取大肠经,泄大肠经的火就可以解决问题。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才能促进膀胱司开合的功能,尿液才能正常的储存与排泄。
肝胆对应筋。人体的弹性都是和筋有关的,比如手指曲合的能力。现在有一个说法:老人是否长寿,要看他(她)的握力大不大。老人的握力越大,他(她)可能越长寿,而握力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肝胆功能有关。一些老人经常玩核桃,而玩核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手指灵活性的过程。大家不要小瞧这些小的健身法,中国的传统方法就是大道至简,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大问题。手指是非常奇妙的,手指头是人体经脉的出发之点,是阴阳交汇之所,手指是非常有玄机的。拇指对应的是肺经。食指对应的是大肠经,食指和大肠的蠕动、大肠经气很有关系。中指对应的是心包经,所以中指的麻木肯定和心包有关。无名指对应的是三焦经,因为三焦为人体的孤府。小指对应的是心经和小肠经。从心脏的角度上来讲,如果是中指麻木,就是心脏的轻症,如果是小指麻木、小指外延麻木,就是心脏的重症。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注意观察,要经常活动手指,把这些经脉全都给调动起来,预防疾病。心和小肠对应的体是血脉,因为心主血脉。其他,如脾胃对应的体是肉,肺对应的体是皮毛,肾和膀胱对应的体是骨头。
五脏还涉及五色的问题。肝所表现出来的是青色,实际上在传统文化当中,应该是苍色。因为肝木从肾水生起,肾水是黑色,黑色慢慢生发起来后,会出现黑中带白的一个象,这就是苍色。青色是生发过度的象,而苍色是从肾精慢慢生发起来的肝木之象。脸的颜色表现心的色,是心脏所浮现出来的颜色,即红色。脾是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如果脸非常白,又瘦又高,这种人容易有肺气虚的象。如果脸发黑,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肾有问题了。
五脏在五味上也分别有表现。肝味为酸。中医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正常的疏泄需要收敛功能的制约,疏泄兼收敛的功能需要有形的肝脏来蕴含。肝主木,“木曰曲直”,“曲”就是人要有所收敛,不能直接就条达上去,所以肝味为酸。酸味有收敛作用。心味为苦,焦味就是苦味。烤馍片的味道就是焦香之味。脾味为甘,小孩子爱吃糖,是因为脾胃太虚弱。肺味为辛辣之味。肾味为咸,凡是咸味的都可以调肾精上来。人活着,要靠每天调一点点元气,就靠盐去调肾气,因为盐是最方便调肾气的东西。
还有就是五臭的问题,“臭”这里读xiu(四声),是指五种味道,即臊、焦、香、腥、腐。肝味的味道为臊,心味的味道为焦,肺味是腥味,肾味是腐味,脾味是香味。这个味道表现出什么?如果你身体某个部位呈病态的话,就会特别喜欢吃某种味道的东西。比如脾胃如果黏滞,人就喜欢吃一些香窜的东西。香窜的东西,会宣开脾胃的湿滞。当脾胃特别郁闷、特别压抑的时候,香窜的东西可以开窍。古时候,如果有窍闭、昏倒的人,医生一般都会给他服用苏合香丸,这个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麝香,麝香可以通大窍。但是有些穷人,买不起麝香来通窍怎么办?一般来讲,可以用臭味的东西来通窍。比如将粪便在他面前搅和一下,照样能把他的窍宣开,使他苏醒。五脏与五液最后一个是五液,肝液为泪;心液为汗;肺液为涕;中焦脾胃为涎,脾虚的人就经常流口水;肾液为唾,舌面干不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肾液的问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脏六腑当中是统摄脏腑的,是十二官之主。“心”字非常有意思,其他的“五脏六腑”,比如大肠的“肠”字,是有“肉月”旁的,唯独“心”字没有这个偏旁。西医谈到“心”,指的是心脏,而中医谈到“心”,是指神明的一个象。“君主之官”,是指心在我们五脏六腑当中,就相当于一个君主。所谓君主的概念,如果我们经常看史书的话,就是帝王之相,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象。“君主之官”这个名词,一下子就把心的重要意义给烘托出来了。
心主血脉现在一说到“血”,我们都认为鲜红的液体就是血,但是在中医里,关于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指脾胃,“受气取汁”指人吃下食物的精华可以变化出一种东西,“变化”指一个运动过程,“赤”相当于动词,赤原本是红颜色,在这里红颜色就代表输布之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吃下饭以后,产生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发散出去,这就叫“是谓血”。这个“血”有动词的含义,即人吃下去东西,水谷精华还能够输布四方,才是血。心藏神明人体的神明是藏在心里的,所以古时人们不说“心脏”,只说“心”。那什么叫“神”?《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关于“神”的定义:“两精相搏谓之神。”所谓“两精”就是指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功能才被称为“神明”。即人的心气足了以后,外散出来的才是神明。心主喜乐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就会悲,但如果心气特别实,人会喜笑不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是心的一个特性。痒是一种很细微、很细腻的生理反应,这么细腻的生理反应是由心来感知的,所以人们身上出现痒这种症状的时候,实际上是由心来取决的。常见心病及其中医对治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医认为,小肠的一个功能是主吸收,有点像税务局,总是吸收精华。另一个是主改变,“化”就是把一个东西彻底地改变。“化”是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着的人,即把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小肠接受容纳脾胃腐熟的水谷,并将之充分腐熟和吸收。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将食物中能够消化的部分都化成人体能够吸收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精,这就是“化物出焉”。精就是水谷变化以后的精微产物,是组成人体脏腑组织的最基本物质。小肠化的是精,也就是“液”,是人体气血的精华。从文字上解,“肠”字在古文里,都有畅通的含义,所以大肠和小肠都是通道。小肠这个通道主要管什么?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收了很多东西,但是它自己不能用,它必须把它的精华拿出来,上缴“国库”,然后由“肾”来做国库的管理员和支出官员。
第一,蝴蝶斑。小肠经走颧骨这个地方,所以“斜络于颧”。如果女人长蝴蝶斑,就说明她的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了,体内开始堆积垃圾。所以像蝴蝶斑这种现象,并不是说通过外部美容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小肠、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来真正地解除。第二,“嗌痛颔肿”、“不可以顾”。小肠经沿着脖子两侧走(见图11),所以像嗓子痛,像脖子两侧、两个腮帮子肿也是小肠病。我们听过“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话,得小肠病的人脖子两侧、腮帮子会特别大。如果小肠经出现病变,转头也会出现问题,“顾”就是回头的意思,“不可以顾”就是回头比较费劲。第三,“腹若垂囊”,肚子特别大,都鼓出来了。胖人往往把腰带别在小腹部位,因为肚子太大,提不到腰那里。其实,这说明他的吸收功能出问题了。第四,耳聋。因为小肠经走耳部这个线路,所以耳朵的病症也和小肠病变有关。第五,如果小肠的吸收功能特别差的话,人就会出现眼睛黄、脸颊肿胀的样子。
其实张仲景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发现这位仅二十几岁的才子身上隐藏着一种很厉害的病源。于是,张仲景告诉王粲,说他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否则,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如果现在服五石汤,还可以挽救。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身体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张仲景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地观察了王粲的神色,摇摇头,知道他并没有吃药,因为他的神色和往时一样。可是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他的眉毛果然慢慢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这些故事涉及了两大问题,第一是望诊的问题,比如扁鹊一共望了四个层面:肌肤腠理层面、血脉层面、肠胃层面、骨髓层面。第二是疾病的真正内涵以及治疗手段的问题。疾病可能会存在于四个层面:肌肤腠理层面、经脉层面、脏腑层面和膏肓层面,膏肓即骨髓。那么如何治疗?如果在腠理,可以用热敷的方法;如果在经脉,可以用针石的方法;如果在脏腑,可以用药;如果在膏肓,就回天无力了。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不是用鼻子去闻的意思,而是听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能够通过听病人的声音,诊断出他疾病之所在,就是圣人。“圣”就是能听从本性的人。“圣”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耳,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体字“听”的意思,底下甲骨文是一个人字,后来写作“王”。所以,所谓圣人就是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他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谓闻诊,就是“闻其声而言其情”。其实,人们每发出一个声音,都代表着一种情感的表达。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听话听音,即一定要知道他这句话背后要传达的意思,一定要从他的语调、声音上去把握,这是很重要的。
人的循环功能的改变,也会使人活不到自然的寿限。如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很难去感受什么叫春夏秋冬了。比如夏天用空调,冬天有暖气,人的微循环系统就会慢慢变得薄弱,会越来越不适应外面的气候。这也会造成人体的一些变化,比如说心血管会极容易硬化,以至于缩短寿命。情志因素人是有情志的动物,人的情绪变化多端,也会造成人活不到自然的寿限。有的人会“大戚而亡”,有的人经常情绪阴晴不定。过去认为只有大人会有情志,其实现在很多小孩子也会有情志问题,比如会有过度压抑的问题,这都是由于欲望所造成的。以上五种因素造成人们现在很难活到自然寿限。
关于养生的问题,孔子曾经提出过君子有“三戒”。怎么三戒?首先,“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就是说人在很小的时候,气血未定,身体没有很成熟的话,不要过早地开始性生活。性欲不可以开始得太早,如果男孩子欲望开始太早,将来就有可能导致不育,女孩子欲望开始太早,有可能导致不孕。在年轻的时候,要从欲望上掌控好自己。其次,“及其壮也,戒之在斗”。人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此时,就不要过分地要强,不要过分超越自己身体的极限去做某些事,不然会强行拉动自己的元气,这样对气血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再次,“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的时候,气血已经衰退,人要从欲念上约束自己,不该自己得的就不要再去想了。这样,老人才能有一个健康、平稳的晚年生活。以上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三戒”。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医学很强调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上去把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气血都能够得以顺畅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