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自然界的万物进入休眠期,此时,人们需重视保暖,保护阳气。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减弱,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以及基础代谢率降低,他们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老年人应根据天气变化调整饮食,增强身体的抗寒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补充热源食物
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需要提高身体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因此应增加热能的摄入。适宜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特别要重视的是,要选择富含高品质蛋白质的食物,例如瘦猪肉、家禽肉、鸡蛋、鱼类、乳制品和豆制品。
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平时容易感觉寒冷的老年人来说,适宜食用一些温性和热性的食物,比如生姜、羊肉和大蒜。而绿豆、雪梨、苦瓜、冬瓜、荸荠以及银耳等寒性或凉性的食物则应适量避免。对于容易感觉热的老年人来说,这个原则则需要适当调整。
补充富含蛋氨酸和无机盐的食物
为了增强冬季抗寒能力,老年人应当注重饮食中蛋氨酸的摄入,因为该营养素能通过提供必需的甲基,促进耐寒适应性的提升。推荐的食物包括芝麻、葵花籽、酵母、乳制品和叶类蔬菜,它们都富含蛋氨酸。
此外,研究指出,人体对寒冷的敏感性与饮食中无机盐的缺乏有关。因此,冬季时,老年人宜增加胡萝卜、百合、山芋、藕以及青菜、大白菜等根茎类蔬菜的摄入,这些蔬菜根茎部分含有较多的无机盐。
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体的氧化作用会增强,维生素的代谢也会出现显著的变动,这可能导致皮肤变得干燥、出现裂口,以及口角炎和唇炎等问题。因此,老年人在冬季应当重视摄入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
冬季起居
《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注意居室环境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常紧闭门窗以保持温暖,加之暖气设备的帮助,这会导致室内空气变得干燥且污浊,进而可能引发呼吸道问题。因此,在追求室内温度舒适的同时,我们应确保室内环境整洁,空气保持流通,并且湿度要适中。
保证睡眠充足
保持排便通畅
冬季心理
气候变化影响广泛,老年人尤其敏感,冬季易引发不良情绪,影响健康与人际交往。因此,老年人需注重冬季心理调养,以增强抗寒能力和减少疾病。
陶冶情操
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天气较差的情况下,建议老年朋友们选择在室内参与集体活动,如与老伙伴们一起唱歌、弹琴,这样既能保持社交,又能愉悦心情。
而当天气晴好时,则鼓励他们走出户外,参与诸如跳舞、做操、打门球等室外集体活动,这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和社交互动。与积极乐观的人交往,并向他们学习,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正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
冬季运动
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户外温度较低,老年朋友们往往更多地在室内活动,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每天的体力活动量有所下降,进而出现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和便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因此,建议老年朋友们每天至少进行约1小时的室内活动,这样可以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冬季老年人宜晚起,避免日出前园林晨练,因此时植物未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且气温低、雾气重,易受寒气伤害。并非提倡睡懒觉,适度睡眠有利于健康。
坚持锻炼
在冬季,老年人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每天锻炼,这样对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活动方式
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可根据自身状况和环境进行选择,做原地踏步、跳保健操、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