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EN)是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它可以补充或替代日常饮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成分,促进患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降低感染风险。
包括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患者,如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等。
适应症
包括完全性肠梗阻、严重腹腔感染、严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禁忌症
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费用相对较低,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肠外营养(PN)则适用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机体需求的患者。
包括营养状况评估、胃肠道功能评估、代谢状况评估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肠内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状态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并制定相应的肠内营养方案。
营养需求确定
患者评估
02
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以氨基酸或多肽、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为主要成分,营养全面,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
以整蛋白或蛋白游离物为氮源,渗透压接近等渗,口感较好,口服或管饲均可。
组件型肠内营养制剂
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的肠内营养制剂,如蛋白质组件、脂肪组件、糖类组件等,可根据患者需要进行选择或组合。
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选择
对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可选择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可选择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对于需要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等特殊营养需求的患者,可选择相应的组件型肠内营养制剂。
高渗透压配方可能加重肠道负担,引起腹泻等不适,因此应选择等渗或低渗配方。
肠内营养制剂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使用时应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进行配制和使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
注意制剂的渗透压和配方
注意制剂的保存和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避免一次性给予过多营养导致胃肠道负担过重。
初始剂量
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的剂量,直至达到目标营养量。
调整剂量
在剂量调整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胃肠道反应和生化指标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监测与评估
常见不良反应
肠内营养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秘等胃肠道反应,以及代谢性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
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和剂量,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喂养管通畅等,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处理方法
03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肠内营养配方、剂量或喂养速度等方法进行缓解;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肠内营养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简便易行,符合生理状态,但不适用于所有肠内营养患者。
口服途径特点
口服途径主要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能够自行进食或经口补充营养的患者。
适用人群
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胃造瘘管等。
导管类型
输注方式
注意事项
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病情,可选择连续输注或间歇输注。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堵塞和感染。
导管维护
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导管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和破损。
鼻胃管使用技巧
插入时保持患者头后仰,插入深度适宜,固定稳妥,避免脱出。
鼻十二指肠管使用技巧
插入时需注意患者体位和呼吸配合,插入后需进行X线检查确认位置。
代谢性并发症
如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和输注速度。
胃肠道并发症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可通过调整营养液配方、输注速度和温度等进行预防和处理。
感染性并发症
04
了解患者的病情、营养需求、胃肠道功能及耐受情况。
评估患者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符合肠内营养操作要求。
环境准备
准备肠内营养所需的营养液、输注用具、消毒物品等,并确保其清洁无菌。
用物准备
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营养液输注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营养液和输注用具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