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是学习的必备技能,一份学习计划如果制定的足够合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学习效率,更主要的是让学习变得更加的生动,学习过程也会更加的充实,那么,该如何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呢,制定学习计划又该需要注意什么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如何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
一、适时调整计划
制订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定出过高的不现实的目标,或许等待自己的就是挫折和失败。所以,要从小目标开始,树立信心,获得技能,进而实现雄心壮志。
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如果机会不能实现,或自己的活动和应尽的职责有所变动,那么,修改学习计划就很有必要了。因为这是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应该让计划适合自己,为自己服务。
二、注意自我管理
若未完成计划中规定的任务,应查找原因,想出办法,确保计划的全面落实。只要计划是科学和切合自身实际的,一旦定好,就应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执行下去。
四、选择固定场所
五、学习心无旁骛
各个部分的神经系统可以交替兴奋,各司其职。听音乐时专司听觉的神经系统保持兴奋,大脑其他部位的活动就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反之亦然。怎么可能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还会提高学习效率呢
制定学习计划注意事项: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3、长计划,短安排。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9、计划要留有余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检查,及时调整。
[关键词]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甲状腺激素
ComparingofmeasurementofthyroidhormonesbyECLIAandRIA
ZHANGYuping
DeparmentofClinicalLaboratory,theAffiliatedHospitalofXin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nyang46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whichoneissuperiorityinresultofreliabilityandmethodologyofconveniencebetweenECLIAandRIAmeasurement.MethodsThethyroidhormonesweremeasuredbyECLIAandRIA.Themeasurementswerecomparedofprecision,sensitivity,coefficientofrecovery,linearrangeandothers.ResultsPrecision,sensitivity,coefficientofrecovery,linearrangeofECLIAhavehadanadvantageoverRIA.ConclusionECLIAisanoutstandingmethodappliedinclinicallaboratory.
[Keywords]ECLI;RIA;Thyroidhormones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份血清标本取自门诊患者,均为甲状腺疾病,血标本无脂血和溶血。标准品及质控品均为罗氏公司提供。
1.2仪器与试剂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为美国罗氏公司生产的2010型;美国产全自动γ计数仪。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购于罗氏公司,放射免疫分析试剂购于天津九鼎公司。
1.3方法
1.3.1精密度用两种方法分别对中、高值质控品进行测定,每份样品连测20次,计算批内CV值。每日测定1次,连续20次,计算批间CV值。
1.3.2线性范围将甲状腺激素标准品(FT340pmol/L,FT445pmol/L,TSH100mIU/L)及中、高值质控品按不同比例关系混合制成评价样品,重复测定5次。坐标图上预期值与实测值的直线所达的限值即为线性范围。
1.3.3灵敏度分别对空白零标准做批内20次检测,分别记录放射强度和发光强度并做统计,再计算检测低限(LLD)[1]。公式:LLD=均值BIK+2SBLK。
1.3.4回收实验将甲状腺激素标准品(FT340pmol/L,FT445pmol/L,TSH100mIU/L)作为基质,在其中分别加入中、高值质控品作为样品1和2,然后分别进行测定,计算均值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密度
观察两种方法测定甲状腺激素的批内和批间CV结果可见,两种方法均达到了临床检验的质量要求,但电化学发光法的精密度更高。见表1、2。
2.2线性范围
2种方法检测FT3、FT4、TSH的可报告范围:电化学发光免疫法(0.26~115)pmol/L、(0.12~116)pmol/L、(0.08~90)mIU/L。放射免疫法为(1.14~65)pmol/L、(1.69~82)pmol/L、(0.23~58)m/L。
2.3灵敏度
两种方法检测FT3、FT4、TSH的低限,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为0.12pmol/L、0.16pmol/L、0.09mIU/L;放射免疫法为1.11pmol/L、1.77pmol/L、0.24mIU/L。
2.4回收实验
检测结果平均回收率见表。均有较好的回收率,比较后发现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优于放射免疫法(P<0.05)。
3讨论
放射免疫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敏感度、特异性均较好,发生交叉反应少,准确性好、重复性好、批内批间误差低,但容易发生放射性污染,不能形成自动化,不能快速地检测、出报告[1]。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技术,近年来在国内一部分临床实验室相继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不仅可用于检测激素类、肿瘤标志物类,还可用于传染病、血药浓度的监测,预计将来临床应用会更加广泛。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自动化强,可以24小时开机,能够随时满足现代医院的节奏和病人对医院的更高要求,如一些急诊项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随时检测,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2]。
本组试验表明两种方法检测血清FT3、FT4、TSH的结果在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回收率等几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FT3、FT4、TSH时,被测抗原与抗体全部参与反应;而放射免疫法是竞争性反应,被测物和标准物都不能全部参与反应,最大结合时一般在50%左右,亦即抗体结合位点与标记抗原结合一半[3]。试验结果显示了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在可测定范围上要远胜于放射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可以最大程度消除样本底的干扰及对位量的散射,可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另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可以全自化,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系统和随机误差。而且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试剂有效期长,检测快速准确,且安全无毒,不会出现同位素辐射污染的问题[4]。
因此,电化学发光将会成为微量法检测的发展和普及方向,可以替代放免法,使实验室的服务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琴,杨骏,朱菩军.电化学发光分析与酶联免疫分析用于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的评价[J].地方病通报,2007,22(6):32-34.
[2]王国洪,赵理想,许瑞吉,等.放射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血清胰岛素结果差异[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6):557-558.
[3]吴婴.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1):29-30.
论文关键词:自我妨碍,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医学生,人口学变量
1.问题提出
1.1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种印象整饰策略。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如故意不复习等;二是自陈式自我妨碍,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会影响自己水平发挥的因素,如紧张、身体不适等[1]。目前我国自我妨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只有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
其实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如在成就情境即将到来之前的拖延行为、喝醉酒、睡眠不足职称论文,过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或考试前不复习等。自我妨碍为何如此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成就取向的社会中,能力是自我价值的核心,成功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失败则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并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人们已经意识到努力是一把双刃剑,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高努力却失败了则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个体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含义。因此,当自我妨碍成为一种双赢结果的可能选择时,就成为众多人手中的挡箭牌。然而,自我妨碍却是一种非适应策略。从学业表现方面讲,学业自我妨碍导致低的成就并产生更大的自我妨碍需要,形成恶性循环[2]。而且自我妨碍策略在人际维度上也需付出代价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研究发现,无论成功与否,无自我妨碍行为的个体都最受欢迎,而行动式自我妨碍者和自陈式自我妨碍者均给旁观者留下了不佳的印象[3]。
1.2自我效能感
1.3成就目标定向
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一个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德维克等人[4]认为,在学习情景中,学习者追寻的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这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学习者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掌握目标促使个体在学习中力求掌握新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而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注重努力赢得他人的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研究认为,目标对动机的激发实际是通过动机调节者的自我反应而产生的。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目标的选择。而成就目标取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5]。
1.4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1.5研究目的
自我妨碍、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这三个因素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系,过往的研究较多探讨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具体到医学生的研究尚未见到。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如果习惯性地采用自我妨碍的保护策略,并带到今后的医疗过程中,对国民的生命健康,将存在极大的隐患。因此研究医学生自我妨碍特点以及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对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医学生采用合理的自我保护归因策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州市选取两所医学类院校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试。这两所学校分别为福建省职业卫生技术学院和福建医科大学。参加测试人数为800人,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00人职称论文,福建医科大学500人,其中本科生380人,研究生120人。共回收问卷756份,有效问卷701份。被试基本背景资料如下:
表1被试的基本背景资料
高职高专(N=244)
本科(N=365)
研究生(N=92)
人数
百分率
性别
男
10
4.10%
134
36.70%
45
48.90%
女
234
95.90%
231
63.30%
47
51.10%
生源地
农村
106
43.40%
199
54.50%
50
54.30%
乡镇
63
25.80%
100
27.40%
18
19.60%
城市
75
30.70%
66
18.10%
24
26.10%
独生子女
是
56
23.00%
58
15.90%
22
23.90%
否
188
77.00%
307
84.10%
70
76.10%
贫困生
83
34.00%
129
35.30%
161
66.00%
236
64.70%
74
80.40%
年级
一年级
31
12.70%
85
23.30%
65
70.70%
二年级
3
1.20%
29.00%
三年级
30.30%
84
3.30%
四年级
125
51.20%
80
21.90%
五年级
11
4.50%
2.70%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农村基层
1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要求
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根据国家学科调整,将儿童少年卫生、儿童保健及妇女保健三个学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阐述的新的学科体系。《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有关理论以及教育过程卫生、教学环境的基本卫生要求、儿童的健康状况监测及常见病的预防等内容。《妇幼保健学》是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保健要求,以及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的新型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幼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规范的保健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等.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3):52-53.
[2]叶运莉,杨超,张俊辉,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2084-85.
[3]王丽娜,付华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谈《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3,40(8):170,178.
关键词: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0引言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5]杜可军,陈景元,骆文静,等.《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815-3817.
一、全球健康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4.1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4.2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4.3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1]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1-6.
[3]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649-651.
[4]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395-397.
[5]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406-408.
[6]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382-384.
[7]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5-97.
[8]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542-544.
[9]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420-4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6JGB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