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

一、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背景的深刻变化

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步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且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层的交接班,形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因此,以十六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顺利开启

在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在我们告别20世纪之际,顺利地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一战略决策时,就已经鲜明地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1]P4

(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人为本,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改变“经济建设一腿比较长、社会建设一腿比较短”的不平衡发展状况,而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党的十七大上从八个方面对这一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全面分析。

从国内社会结构变动和利益关系调整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来讲,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的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这种社会的结构性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逐渐加快,利益差别也被不断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2004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比1995年的0.437高出0.017个百分点。[2]P56-5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利益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从外部环境来讲,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也逐渐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联度也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虽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差额分布的改变,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冲击,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情况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外部环境的恶化,可以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云下,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挑战、风险和考验,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背景。

(三)价值观领域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进人21世纪以来,从国际上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迁。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

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进一步弘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价值思想观念已经逐步普及。应该讲,社会价值观念由单一趋向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的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回顾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涌现的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或倾向,情况相当复杂,有的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的体现了良好的愿望但表现为极端的形式,有的反映了部分社会现象但没有反映社会的本质,有的体现了正义的追求但又具有浮躁的社会心理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更新与变革。由于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必然导致在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发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社会期望水平的提高,高强度动机推动的社会行为,更需要予以规范和导向。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由于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一些人行为上的失范,使价值观冲突呈现显性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执政的甲国共产党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重要背景。

(四)国家安全挑战不断上升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日趋活跃。与此同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不断升级,版本不断翻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轮“中国责任论”的热潮也在国际上悄然兴起,使我国安全环境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热点问题。另外,除“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损害和威胁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签署的国际条约越来越多。而各种国际组织在其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某些义务与责任,执行有关决议和程序,甚至接受某种强制执行和惩戒措施。所以,我国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同时,承担的责任和受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变数。一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另一方面,美国频频插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使得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的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的复杂多变。此外,我国周边地区还面临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走私、贩毒、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总之,国家的安全形势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及其面临的挑战,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的一大背景。

二、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努力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论断,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着力改善民生提供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技能型人才。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保是民生之依,要加快构筑合理、健全和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的论断和理论创新。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总目标是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社会团结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合力。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具体原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是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着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组织分类发展与监管机制、社会诚信制度、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制度、特殊人群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等体制机制。三是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要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发展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提出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精辟概括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环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代中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经验的升华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进一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弘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后,又在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洽体系的逻辑结构中,邓小乎理论是其逻辑起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化和拓展。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事业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充足、决心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在党的十七大推进理论创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还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重要命题。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里讲的“旗帜”,与以往人们常讲的理论旗帜相比,不仅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这个全方位的命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归结。

(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内政外交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出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的环境加快国内发展,充分利用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民族振兴,即使国际上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和复杂情况,也要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基本路线不动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必须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努力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以中国的稳定促进世界的稳定,不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出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时是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战略资源比较缺乏,资本资源尚不充足,技术专利资源处于劣势,人力资源素质总体不高,市场资源空间有待拓展,这些都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国内资源的优势,而且需要充分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且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国内资源的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和丰富国家发展的资源条件。

(三)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经验,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一是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创新,是创新思想的核心。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因此,理论创新本身并不是创新的最高目标,理论创新本身也不是创新的完成;以理论创新来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发展创新理论,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目的所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思路。

(涂小雨:法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理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THE END
1.观点教授/研究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第一次全球化的彻底崩溃。在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看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全球化并非一个当然而然的过程,其是可以逆转的;第二,全球化的逆转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大赢家 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news/detail/157/7360.html
2.经济全球化的三种主要形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三种主要形态包括 贸易全球化,即商品的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做全球贸易。生产全球化,就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全球生产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商品在大规模全球流动,各种生产要素也在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资源。科技全球化,研发行为和技术http://m.qicaisi.com/bk-2746733.shtml
3.学测复习历史必修(三本)易错易混知识点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易错点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http://www.jlhs.net/DisplayInfo.jsp?pageID=5080&menuID=254
4.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至今)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欧盟、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1/08/8401517_210232403.shtml
5.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三个基础部分来源于这三个思想源泉,)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考点)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的就是对的,不科学就是不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特性,别的都不对,或者不全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6.马原[if !supportLists](2)[endif]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结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在哪里?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https://www.jianshu.com/p/1ce28fe04617
7.2024年政治押题:简答/论述/分析题第五章广东普通专升本培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的发展。 (3)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https://www.zjielts.com/newsinfo/6205848.html
8.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上),看会这些就足够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https://www.wangxiao.cn/ky/269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