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提出,“我们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老路。我们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过程,各国的经济活动在降低壁垒、科技进步的驱动下,通过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服务提供等形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格局,从而形成超越国界的全球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活力,创造了增量财富、提供了社会福利。但是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全球各国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正效应,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风险,释放出某些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或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资本、人员、商品和服务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可以把资源要素从效益低的地方配置到效益高的地方,从而实现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推动发展的目的。二是推动世界产业经济版图的重塑与结构调整。世界性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占领市场,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生产与销售网络化体系,把一些抓住机遇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使各国资源要素的外向化特征日益凸显,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三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不断开放市场,相继放宽对本国贸易、金融的限制,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各国经济繁荣。四是推动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跨国公司出于占领市场的考虑,把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世界各地,不仅相应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而且普及了科技知识,扩大了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既然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进程,那么这个过程自然就会因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以及少数国家的治理问题,而出现某些消极影响或负面效应。一是会把某些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盲目性、经济波动甚至环境问题,传导、延伸、放大到世界范围,使全球经济出现同步动荡。二是可能会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那些拥有垄断资本权力的群体与阶层,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得到迅速放大与扩张,而广大依靠出卖简单劳动力的群体与阶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对降低的现象,一些极不发达国家甚至存在被挤出和边缘化的危险。三是因少数国家独占经济全球化的霸权,对进入全球化轨道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结果,虽然可能具有上述双重效应,但是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有活力、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效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抑制经济全球化中的破坏、动荡、不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是当今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世界各国面临的艰巨任务。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尤其是目前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态势,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严峻考验,我们怎么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正确地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这显然是新形势下世界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技术进步、产业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显然,现在有的西方国家以各种名目和手段阻碍全球经济合作与产品内分工,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这种战略与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为了维护经济全球化秩序,不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品属性,而是把其不断地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逆风”和“回头浪”,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其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经济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积了强劲动能。

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我国要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助力知识和技术全球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和趋势下,我们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与执行,同时要为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未来需要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是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不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经济全球化老路,必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支持多边主义,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如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的改革,使其更加公平透明,兼顾各方利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应对跨国问题的挑战。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规则,等等。

三是推动全球绿色化发展。在这方面,我国参与并推动了《巴黎协定》的实施,通过清洁能源技术输出、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等手段,鼓励绿色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加速全球能源转型。同时,大力开展与其他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绿色项目,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平衡贸易与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一方面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广泛深入发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了关税壁垒,推动了各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减少了供应链断裂风险,促进了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扩大进口,推动全球贸易平衡发展。

五是促进文化和价值观交流。无论什么文化风格和价值观,都要提倡走以人为本、发展更加平衡、机会更加均等的经济全球化之路,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增进理解与包容,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和多边对话,促进国家之间的理解,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共享发展经验,总结各国在全球化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推广公平分配、协作共赢的做法。

六是尽量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增强经济全球化的韧性与安全。要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更加稳健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避免因资本流动引发的金融危机。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提供稳定的货币选择,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使用。建立多边金融机制,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动全球发展。

THE END
1.观点教授/研究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第一次全球化的彻底崩溃。在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看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全球化并非一个当然而然的过程,其是可以逆转的;第二,全球化的逆转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大赢家 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news/detail/157/7360.html
2.经济全球化的三种主要形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三种主要形态包括 贸易全球化,即商品的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做全球贸易。生产全球化,就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全球生产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商品在大规模全球流动,各种生产要素也在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资源。科技全球化,研发行为和技术http://m.qicaisi.com/bk-2746733.shtml
3.学测复习历史必修(三本)易错易混知识点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易错点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http://www.jlhs.net/DisplayInfo.jsp?pageID=5080&menuID=254
4.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至今)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欧盟、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1/08/8401517_210232403.shtml
5.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三个基础部分来源于这三个思想源泉,)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考点)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的就是对的,不科学就是不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特性,别的都不对,或者不全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6.马原[if !supportLists](2)[endif]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结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在哪里?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https://www.jianshu.com/p/1ce28fe04617
7.2024年政治押题:简答/论述/分析题第五章广东普通专升本培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的发展。 (3)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https://www.zjielts.com/newsinfo/6205848.html
8.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上),看会这些就足够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https://www.wangxiao.cn/ky/269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