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金匮玉函经》中提到“古者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诊候之法,固是不易”。
又如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及:“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日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日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3.中和的医学
“中和”思想或称“中和观”源于《中庸》,是儒家学说思想理论的核心,历史永久,是我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在中医的各个方面。中医也离不开“和”,“和”也是中医的一种理念。因致病素使人体内的阴阳动态平衡被打破,脏腑阴阳失和,平衡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运用各种方法,或矫正、或纠偏、或削强、或扶弱,而最终使机体平衡重新恢复,以达到健康状态。此过程就是“中和”思想在中医领域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中医实乃中和之医。
02
中医学理论
事实上,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伏羲氏尝味百药,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神农尝百草来自百度百科)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内涵,随着中医药理论实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中药”主要用作药物的分类标准;20世纪初,“中药”是针对我国传统药物的一种称谓。
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药的统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明确要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历史的凝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