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
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
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
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
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即功能障碍评定,是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准确、量化地评定和分级,通过康复评定估计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判定功能恢复的潜力,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中医康复学的康复评定是在整体、辨证、功能、预防康复观的指导下,运用四诊评定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评定方法相结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定。
主要内容包括整体功能评定(通过四诊评定法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进行评定)、躯体功能评定(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感觉、协调与平衡等功能的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如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功能的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如情绪、心理、精神等状态的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如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等评定)五大方面。
通过综合评定,明确患者的残损程度,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并在康复过程之中和其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评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康复评定主要是针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和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转归和预后)进行;②评定方法多样化、标准化、定量化;③由康复治疗小组各成员参与评定;④评定是多次进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评定;⑤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中医康复评定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评定:①初期评定。
对于初入院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实施前进行。
目的是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和康复潜力,确定近期康复目标和方案;②中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实施中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疗效,调整康复治疗计划。
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③后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结束前或出院前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效果,提出返回家庭和社会后的康复治疗建议。
中医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①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拟定治疗目标;②检验治疗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多种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④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⑤进行预后评估。
中医康复学概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内容三、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医康复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医学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饮食、自然、物理、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和老年、慢性病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
●中医学中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
”故康复的含意为恢复平安或健康。
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载一老人病残三十多年,“膝趾肿痈,不能动履”,已成“痼病”,经“复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不旬日而渐离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复如初”。
可见,“康复”还包含有重新恢复参加社会生活能力的意思。
●在古代,中医学古籍中的“康复”主要是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精神情志的康复及正气的复原。
●现代的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职业等措施,减轻各疾病、损伤和年老体衰所带来的后果。
康复的对象为伤残者、老年病、慢性疑难病患者,目标是全面康复、整体康复。
整个康复治疗,要求尽量帮助患者能够恢复到最佳状态,尽量提高患者的活动功能,以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重返生活,更好地回归社会。
(二)中医康复学的学科特点1、预防与康复结合预防,即“治未病”。
中医康复医学始终坚持综合的防治思想和方法,进行着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实践。
如气功导引、食物调养、药物调摄、泉水饮浴、情志调适等方法,既能施于未病之先又能用于既病之后,既可用于养生防病又可用于医疗康复。
2、长于功能康复:中医具有详于脏腑功能而略于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故在治疗上强调功能的恢复。
3、注重利用自然: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泉水、高山、森林、天然药、食物等,均可用来为康复服务,这是中医康复学历来所强调的。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具备临床康复诊疗能力,能够全面、系统地诊断、治疗各类康复疾病;掌握中医康复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各项技术;了解国内外中医康复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进展;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课、实习、社会实践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机和各类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创新课堂教学。
5.师资力量:具备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和康复治疗师。
6.评估与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
以上是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的大致内容,具体实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医康复学概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内容三、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医康复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医学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
中医学中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
在古代,中医学古籍中的“康复”主要是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精神情志的康复及正气的复原。
现代的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职业等措施,减轻各疾病、损伤和年老体衰所带来的后果。
《中医养生康复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中医养生康复学:是研究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养生康复方法和手段,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学科。
2.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五行则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用于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3.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系统。
4.脏腑功能失调:是指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
5.食疗:是利用食物的性味功效,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养生方法。
二、填空题1.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病后康复和______(老年养生)。
2.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影响脏腑功能,其中怒伤______(肝),喜伤心,忧伤______(肺),思伤______(脾),恐伤______(肾)。
3.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______(阳),秋冬养______(阴)”的原则。
4.针灸是中医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通过刺激体表的______(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5.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______(病因病机)等。
三、单项选择题1.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核心理念是(A)。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B.以药为本,治病救人C.手术治疗,快速康复D.心理疏导,精神治疗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养生原则?(D)A.动静结合B.因人制宜C.调整饮食D.持续高强度运动3.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B)的协调作用。
A.气血B.阴阳C.脏腑D.经络4.下列哪种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C)A.羊肉B.牛奶C.菠菜D.红薯5.下列哪种情况适合进行艾灸治疗?(B)A.实热证B.虚寒证C.血热证D.瘀血证四、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养生方法?(ABCD)A.饮食调养B.运动锻炼C.情志调适D.药物调理E.高强度工作2.中医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生病?(ABCD)A.六淫邪气B.七情内伤C.饮食不节D.劳逸过度E.长期睡眠3.下列哪些是中医康复治疗的方法?(ABCDE)A.针灸B.推拿C.中药D.气功E.穴位贴敷4.下列哪些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养生原则?(ABCD)A.天人合一B.动静结合C.因时制宜D.因人制宜E.持续高强度运动5.下列哪些是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ABCD)A.脾主运化B.肝主疏泄C.心主血脉D.肺主气司呼吸E.肾主思维五、判断题1.中医养生康复学主张“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
上篇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第一章概论(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第一节中医康复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掌握)二、中医康复学的学科特点(掌握)思考:中医康复学的定义,学科特点是什么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的区别中医康复的核心理念是:形气神三位一体下的状态观;“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法则---------状态决定功能的转归,功能影响状态的高低。
以中医的状态观为中心,一切围绕调整患者的状态为核心,维护患者生命力状态,西医功能观,作为日常生活之形式,亦需要予以维护。
第二节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内容(熟悉)一、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三、中医康复疗法四、临床康复第三节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简史一、远古时期(熟悉)医食同源起源自远古时期,这一时期,完整的中医学体系尚未形成,治疗手段也很原始,中医康复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
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疾言”“疾耳”“疾首”等属于康复学的内容二、先秦时期(熟悉)先秦时期对康复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有:帛画《导引图》、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竹简医书《十问》、《黄帝内经》等《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康复学的基础背诵“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三、两汉魏晋时期(熟悉)张仲景《伤寒论》中体现的康复调养原则有:胃气调养、饮食宜忌、饮水调护四、隋唐时期(熟悉)孙思邈首创了“药枕”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光疗法——用烛光照射治病五、宋金元时期(了解)六、明清时期(了解)七、近现代时期(了解)“中医康复医学研究会”于1983年成立第四节中医康复学的学习要求和方法第二章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填空、选择)第一节阴阳五行论第二节脏腑经络论第三节精、气、神论第四节情志论第三章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填空、选择、简答)第一节整体康复观一、人与自然一体观二、人自身的形神一体观三、人与社会一体观第二节辨证康复观一、康复辩证的原则a)病残、伤残诸证,老年、慢性病诸证,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各种类型病证的病机特点P23二、康复辩证的运用第三节功能康复观一、恢复脏腑组织功能二、恢复生活及职业能力三、功能补偿什么是中医康复的功能康复观?P27功能康复观是在整体观尤其是形神一体观和恒动观的指导下,重视形神合一,注重运动形体,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生活和职业能力的基本观点。
与中医康复学有关的书籍1.《中医康复学》作者: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医康复学分会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医理疗学》作者:祝长山等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医推拿学》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编,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中医按摩学》作者:孙玉明编,出版社: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5.《中医针灸学》作者:梁菊英、周健等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6.《中医物理治疗学》作者:邵庆忠等编,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7.《中医功能康复学》作者:李道光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8.《中医脊柱康复学》作者:黄涛、杨立春、徐秋亭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9.《中医肢体康复学》作者:李英强编,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0.《中医康复医学教程》作者:林青等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4、外治与内治结合:如常用的针灸康复法、推拿康复法为外治;中医情志康复法、中药康复法为内治,取外治和内治之所长,综合运用,灵活施治。
5、药疗于食治并举: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首重食治,包括食疗、食补、食养,而后药治,常常药食并用,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6、提倡形神共养:疾患导致机体不得康复,不外乎重在伤形,或重在伤神,或由形及神,或由神及形,故必须善于调整形神关系。
7、强调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即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养以动为主,动静兼修,方收康复之效。
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内容(一)、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论、脏腑经络论、精气神论、情志论。
(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中医康复学具有五个基本观点。
即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康复预防观。
1、整体康复观:包括人体各部分康复相统一、形体与精神康复相统一、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2、辨证康复观:即病同证异则康复亦异,病异证同则康复亦同,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指导康复医疗。
3、功能康复观:包括恢复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及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4、综合康复观: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综合运用多种康复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是中医康复学独具特色而历经实践检验的重要康复观点之一,也就是“杂合以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5、预防康复观: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
(三)、中医康复疗法中医情志康复疗法、中药康复法、针灸康复法、推拿康复法、体育康复法、气功康复法、饮食康复法、自然康复法、物理康复法、娱乐音乐康复法等都是中医康复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四)、临床康复临床康复应用范围广泛,如偏瘫、截瘫、脑瘫、脑外伤后遗症、烧烫伤后遗症、骨折、软组织损伤等病残、伤残诸证患者的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老年、慢性病症患者的康复,恶性肿瘤患者的康复,以及现代社会常见的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患者的康复。
”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疾言”“疾耳”“疾首”等属于康复学的内容,首先开始使用了针灸、按摩、导引、热熨等方法进行治疗,说明中医康复学开始萌芽。
三、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简史2、先秦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最早的气功导引图,记载了几十种呼吸与引挽肢体的运动姿势,并注明了它们的名称和主治疾病——开始普及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内经》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并奠定了中医康复学的基础。
其贡献主要有:①强调精气神为人生三宝②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③确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④创立了经络学说⑤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康复治疗原则。
3、两汉魏晋时期东汉末年大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法则中,也提到了病后康复调养的问题,其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包括胃气调养,饮食宜忌,饮水调护等。
如:“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将饮水的原则、方法及预后讲的十分清楚,这对临床康复护理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所著《金匮要略》中还提出了“初病即治”的早期康复理论,同时也开创了药物康复的先河。
4、隋唐时期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至今仍为中医康复的有效手段。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史书记载102岁,这与他重视老年康复关心密切,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使用针灸、按摩和药物熨、熏、洗、敷、贴、吹、摩、灌等多种传统的康复疗法,同时还首创了“药枕”治病。
5、宋金元时期宋代政府设立了安济坊、养济院等康复医疗机构,同时集成了《太平圣惠方》,书中专列“食治门”选列药粥方129首,是康复食疗的一大发展。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就:刘完素强调康复调养主要是“以神为本,以气为用,神气相合,可以长生”,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与心肾的关系;张子和采用泥疗、冷疗、热疗、食疗、针灸、按摩、导引等治疗疾病;朱丹溪主张“阳有余、阴不足”,为阴虚证的康复确立了指导原则;李东桓重视后天之本,认为:脾胃不需要顾脾,脾胃已虚要健脾。
6、明清时期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明确提出了“身心”概念,把情绪郁滞为病概括为“怒郁”、“思郁”、“忧郁”,提出调节情绪是情志疾病最有效的康复措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龚廷贤的《寿世保元》,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均对临床康复医学有巨大参考价值。
吴塘的《温病条辨》主张“预防温病,养精第一”,叶天士运用“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益气壮阳。
7、近现代时期1983年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6年《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公开发行,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中医院校开设康复专业,1989年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
有关中医康复学的专著相继出版,如郭子光、傅世垣、张子游等主编的《中医康复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医康复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