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医疗经验的总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理论的特点,深深地体现于养生学之中,并决定着养生具体方法的设计与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基于此,中医养生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皆视为一个整体,要求得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统一性。中医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基于此,中医养生学则强调辨证施养,必须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时令来选择适宜的方法,主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此外,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邪正虚实等,无一不是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中医养生理论在阴阳学说的直接指导下解释生命现象,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而阴阳平衡又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只有脏腑、经络、气血等保持相对稳定协调,维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方能保证机体的生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人的生命活动及脏腑器官等,也都有其恒定的承受能力与度数。所以,“适度”同样为养生的宗旨,具体方法表现在情志活动、饮食五味、体力房事等方面的适度。
(三)以预防为核心
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因此,防止疾病的发生、演变以及复发,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创立了养生学说中“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在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古往今来的医学家、养生家设计与编制了种种的措施与手段,用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数千年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通调气血、养正祛邪、三因摄生等原则。中医养生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更是丰富多彩,诸如调摄精神、气功导引、针灸按摩推拿、食养食疗、药养药疗、日常养护与个人卫生等,而且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由于人们企求健康长寿绝非一朝一夕、一法一式所能奏效,必须在上述众法中各取所需,实施综合调摄,并且持之以恒,方能内养外调、扶正祛邪、补偏救弊、导气归经,以取得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
(五)以适应广泛为模式
养生的目的是防病,其适应的对象是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或病愈之人,具有广泛的适应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长寿期盼值的攀升,养生正在成为大众自觉与自发的行为。当今,健身活动的群众性、普及性与推广性,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保健思想与方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中医养生学将会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药的煎服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二十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他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他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