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性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即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食性犹如药性,饮食要根据食性,结合身体状况、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而灵活掌握,合理选择,科学搭配。
(1)寒性食物
淡豆豉、马齿苋、酱、苦瓜、藕、食盐、甘蔗、柿子、茭白、蕨菜、荸荠、紫菜、海藻、海带、竹笋、慈姑、西瓜、甜瓜、香蕉、猪肠、桑葚、蛏肉、柚、冬瓜、黄瓜、田螺。
(2)热性食物
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胡椒,生姜、葱白、香菜、红茶、白酒等。
(3)温性食物
高粱、糯米、韭菜、小茴香、刀豆、生姜、葱、芥菜、香菜、油菜子、韭子、大蒜、南瓜、木瓜、薤白、醋、龙眼肉、杏子、杏仁、桃、樱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胡桃仁;
鹿肉、熊掌、羊肉、狗肉、猪肝、猪肚、火腿、猫肉、鸡肉、雀、鳝鱼、虾、淡菜、鳙鱼、鲢鱼、海参、羊乳、鹅蛋。
(4)凉性食物
小米、大麦、绿豆、小麦、薏米、荞麦、茄子、白萝卜、冬瓜子、冬瓜皮、丝瓜、油菜、菠菜、苋菜;
柑、苹果、梨、枇杷、橙子、西瓜皮、芒果、橘、槐花、菱角、茶叶、蘑菇、猪皮、鸭蛋。
(5)平性食物
豌豆、黑大豆、赤小豆、蚕豆、黄豆、粳米、玉米、白薯、马铃薯、洋葱、藕节、黄花菜、荠菜、香椿、茼蒿、圆白菜、芋头、扁豆、胡萝卜、白菜、豆豉、百合、荷叶、橄榄、无花果、李子、葡萄、白木耳、木耳、香菇;
黑芝麻、榛子、南瓜子、落花生、白果、莲子、桃仁、李仁、酸枣仁;
猪肺、猪心、猪肉、猪肾、猪蹄、牛肉、鹅肉、白鸭肉、鹌鹑、鹌鹑蛋、蜂蜜、蜂乳、香榧子、芡实、燕窝、鸡蛋、鹅蛋、牛奶、白砂糖、黄鱼、泥鳅、鲳鱼、青鱼、鲫鱼、鲤鱼、龟肉、鳖肉、海蛰。
2、食物的五味
五味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食物的五味不单指食物的味道,主要指食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归于甘味,把涩归于咸味。
辛味宜散,能行气,通血脉。研究发现辛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外感风寒的人,应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因寒凝气滞引起的胃痛、腹痛、痛经,可以吃茴香、筚拨、砂仁、桂皮等食品,以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应饮用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的人比较适合。甘味能消除肌肉紧张,有解毒作用,但是吃甜食过多容易发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症的诱因。
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适于久泻、久痢、久咳、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遗泄患者食用。但过多食用酸性食物,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苦味清泄、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病人服用。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利用它的清泄作用,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泄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疖肿的人食用;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作用,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效果。
咸味能软坚散结,也能润下,结核、痞块、便秘的人比较适用。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蛰、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的人最适宜食用;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猪肉味咸,除能滋阴,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物的特殊嗅味,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气,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肉,肾主骨。饮食应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
4、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升浮沉降性能概念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关系。食物的气味性质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作用趋向。
一般来说,质地轻薄、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属性为阳,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如姜、蒜、花椒等),具有发散、宣通开窍等功效,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疗感冒,菊花、绿茶能清利头目而治疗头痛;反之,质地沉实,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为阴,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如杏仁、梅子、莲子、冬瓜等),具有清热、平喘、止咳、利尿、敛汗、止泻、补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热而治热病烦渴,冬瓜利尿而治小便不通,乌梅收敛而止泻痢等。
根据三百多种常用食物统计数字表明,具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向的食物。
食物性能的“补”与“泻”概念,—般是泛指食物的补虚与泻实两方面作用,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
补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生津、填精等功效;泻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解表、散热、开窍、辟秽(防疫)、清热、泻火、燥湿、利尿、祛痰、祛风湿、泻下、解毒、行气、散风、活血化瘀、凉血等功效。
根据常用的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分析泻性食物多于补性食物,由此看来,中医营养手段不仅为补虚扶正,更大程度是为了泻实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