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
2气血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
3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
4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
5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
[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
1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1.2重视精神调养
1.2.1避免不良刺激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3谨和五味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2辨饮食之宜忌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2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2动形怡神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移情移性《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3.1注意饮食卫生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4传统健身术养生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药物养生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3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3.1歌舞怡情
3.1.2民族歌曲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运动健形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药食调补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起居有常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20]尹文仲.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44~1245.
文/曹祈东
北方冬季寒冷,一些原产南方的盆栽花卉必须移入室内越冬,下面介绍几种在北方家庭常见的南方花卉越冬适宜温度。
米兰以10-12℃为宜,过低易落叶,过高则顶芽容易萌动,长出细嫩枝叶,次年移出室外容易干梢,影响开花。
含笑以5-10℃为宜,要注意适当通风,节制浇水。如室温超过15℃,则秋季已形成的花芽会提前孕蕾开花,但花的香味极淡,品质不佳。
茉莉以8-12℃为宜,温度过低易落叶,此时如果浇水不注意,过干易枯死,过湿易烂根。
桂花以0-5℃为宜,温度过高易使部分叶芽过早萌动,抽出细弱枝条,消耗养分,削弱第二年的长势,并影响开花。
金橘、佛手等以5-10℃为好。温度低于5℃而又浇水过量,易造成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的开花结果。温度过高则继续生长,枝细叶薄,第二年不开花或大量落花、落果。
从花卉术语中学会浇水原则
文/单民
扣水扣水是指在花卉生长过程中,不浇水或少浇水以限制其营养生长,使养分得到积累,而利于花芽分化形成花蕾。适用花卉:三角梅、梅花、碧桃、、茉莉、冬珊瑚、佛手、橘子等。
回水回水是指在头一天晚上施肥后,第二天早上必须再浇一次清水。它可以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免受肥害。适用花卉:君子兰、山茶、白兰、茉莉、珠兰、含笑等。
拦腰水“拦腰水”也叫“半截水”,是指盆土“上湿下干”,即上半段湿润,下半段干燥。由于土壤排水不畅导致盆土积水,浇下的水不能从盆孔漏出。
见干见湿对于一些喜湿润的花卉如杜鹃、山茶、含笑、栀子、米兰等,就要按“见干见湿”的原则浇水,见栽培介质表层发白时就浇水,浇至湿润即可。
干透浇透对于兰花、腊梅、天竺葵等喜干怕涝的盆花,就要按“干透浇透”原则浇水。要当栽培介质干了,才能浇水。“浇透”就是要使盆土上下全部浇湿透。
宁干勿湿对于五针松、黑松和旱生植物,就要按“宁干勿湿”的原则浇水,要干透了才可浇水,切不可积水。
与《养生保健指南》为伴,其乐无穷
有幸结识《养生保健指南》快一年了,从刚结识时的“一见钟情”,到如今的“不离不弃”,她犹如我身边感情深厚的老伴一样,让人心舒气爽,其乐无穷。
生活中有亲爱的原配老伴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如今在精神上又有了《养生保健指南》这份可爱的杂志为伴,真是其乐无穷,这也是七十岁的我的一大福气。
关键词中职中医美容教育规范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6
1中职中医美容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1.1市场需要中医美容专业人才
1.2中职中医美容的培养目标需明确
2中职中医美容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傅杰英认为在中医美容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根据服务人群的差异,将中医美容划分为中医保健美容和中医治疗美容两大部分,并明确各自的实际应用体系。③这两个培养方向也决定了学生的培养层次,中医美容中高职教育是培养美容保健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美容师资格证,所以培养方向应该是面向中医保健美容。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培养中医美容应用型能力人才,同时具备医师资格和美容师资格,所以培养方向应该面向中医治疗美容。
就中职教育的中医保健美容培养方向而言,中医保键美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其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配合辨证使用美容中成药;外在护理以经络按摩为主,配合使用美容中药外用剂型和生活美容护理。明确培养方向和确定教学内容这有利于中医美容,尤其中医保健美容进入美容市场,利于学生就业。④
2.1我校中职中医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职中医美容的课程设置是基于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为护肤美容技术、中医养生(分为实用性强的专题开展,如:经络保健美容、体质保健美容、季节保健美容、食疗保健美容、情绪保健美容、生活起居保健美容等)、中医美容美体技术,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具备中级美容师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掌握中医保健美容实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正常人体解剖、化妆设计与造型、人际沟通和服务礼仪、市场营销课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一方面为专业核心课建设打下结实的理论,一方面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适应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3中职中医美容专业的办学模式探讨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康复保健(中医美容)专业,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思路,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在学校教育、校外实习以及就业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
(1)校企合作办学思路:我校中职中医美容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抓知识和素质培养,企业抓技能和心态培养相结合。双方紧密联系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有技能有学识的高素质中医美容人才。
(2)在教学方面:中医美容专业长期聘请企业教育部总监及助理2名驻校教学。在课堂上企业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及服务礼仪训练;在课后积极参与学生班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建设活动;晚自习还陪同并指导实操。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参与度极高。同时,企业老师也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教学方面的深度合作确保了学生的技能掌握扎实到位,同时也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行业规范和需求,在毕业时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在心态上学生都能更加顺利地步入实习和就业状态。
(3)在实习就业方面:学生由合作企业安排下店顶岗实习,所有的实习点均需提前通过企业和校方的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开展的服务项目、带教人员及资质、带教制度、食住解决情况等。开始实习前学校、学生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规定权利与义务,约束三方行为。在10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里,学生需要完成面部护肤美容专项、身体护理专项、中医经络美容专项、化妆技术专项等实习内容,同时企业统一对学生进行每月考核手法技能,不定时巡岗抽查学生的工作状态、仪容仪表和心理动态。通过由学校总统筹、由企业监察、由店家带教和反馈,三方紧密合作,有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的表现比较稳定而且也能渐入佳境。学生的专业知识、手法技能及销售管理能力都能在市场的实战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在就业时,学生都广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就2015届毕业生数据统计:就业率达90%,工资平均水平:3000~4000元/月)。
(4)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的总结和反思:中职中医美容教育的深度合作被证明是有必要的,在两年前我们也尝试过传统模式的校企合作:学校负责教育全过程,签约企业提供实习点,就业双向择优选择的模式。这种相对浅层的合作方式暴露了一些问题。第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很少,学校单方研究不免落入过于强调建立完善系统的基础知识,重理论轻实践的窘境;第二,企业只在临近实习时接触学生,学生和企业之间缺乏认识和信任,尤其是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缺乏定性,学生不容易接受实习企业以及实习状态,甚至容易对企业、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以至于后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问题不断,心态不稳,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也选择离开了中医美容行业。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应该纵深到招生、教育、实习和就业的各个方面,学生对企业的依从度不像学生对学校或者学生对医院这样,相处模式早已成熟,只有尽早相互接触,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方能保证校企合作在实习就业环节上能顺畅。
4德育在中职中医美容教育中应用的探索
我校中医美容专业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德育。学校和企业一致认为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必是支持学生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稳固基石。所以积极引入传统国学礼仪文化,并每年举办“国学礼仪大赛”,致力于让礼仪德行教育成为美容专业文化不断传承。
重视道德礼仪教育在美容专业建设中是有积极意义的。美容行业是窗口型服务行业,对于从业者的道德修养和仪容素质要求都很高,越高端的美容服务场所,消费者来自身心的需求也越挑剔,只有美容师能够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胜任如今竞争激励、日益规范和严格的美容市场。
5中职中医美容教育的经验总结
P键词:中医药;健康旅游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他们试图从旅游中能够解放自我、释放压力,并且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健康服务,中医药健康旅游则完全符合游客的要求。中医药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从整体中把握健康状况,突出治未病。它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治疗方式灵活的特点,是具有我国国家特色的养生资源。而中医药服务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板块就是中医药健康旅游,它主要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等为游客服务,同时尽可能的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并与中药材种植、养老服务和中医医疗服务进行融合。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现有模式概况
1.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通过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疾病进行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它的目标是实现健康风险控制、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将健康管理模式旨在与中医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目的地帮助旅客解决健康问题,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给旅客带来健康的服务。
健康管理模式可在大多数的中医健康旅游目的地开展,也可与一些旅行社、医疗机构等合作开展。如北京的上和元中医研究院有着独特的健康管理理念,内容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问题评价、健康方案制定、健康调理改善、健康指导顾问的服务和产品,这一健康管理理念可以促进我国中医健康旅游的发展。
2.医疗旅游模式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它以治疗为目的,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或专业人士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的同时得到身体上的康复。分为“治”模式和“疗”模式,“治”“疗”相辅相成。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中医资源,但是在医疗旅游的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其他医疗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国内较为出名的医疗旅游是三亚的“中医疗养游”,三亚不仅拥有中医医疗保健技术还有独特的热带海滨气候,发展至今已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推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医疗技术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的医疗旅游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养生保健俱乐部模式
养生保健俱乐部主要是把中医保健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的过程中,运用中医保健理论向旅客传授中医保健意识以及中医保健活动。比较常见的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可以相聚在一起探讨、活动,这种模式相对简单方便,基本在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可以开展,多与其它模式一起开展。
4.养生休闲模式
发展养生休闲模式的旅游地一般依靠其独特的自然养生资源,如海滨、温泉、森林等。
四川北川的药王谷旅游度假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景区。它以独有的国医健康调理和中医药森林为发展基点,弘扬中医“治未病”和“蜀川药福”的文化理念,从望闻问切基础体检入手,结合食疗、浴疗、动疗、诊疗、枕疗、气疗、心疗等调理体系,让游客从内到外的感受到一花一草一木的气息,身心得到放松,体验不一样的中医药旅游。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国家的解决对策
1.中医药健康旅游缺少统一标准,各类项目鱼龙混杂
由于中医药旅游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各地充斥着打着中医药健康旅游招牌非正规旅游产品,旅游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配合度也不是很高。
2.中医药健康旅游缺乏科学规划,各项资源未能有机整合
中医药健康旅游企业目前面临着中医药服务内容相对雷同、单一,项目特色不够鲜明,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和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链的问题。而旅游项目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配合度也相对缺乏。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两部门首次正式建立合作机制,以推动各级中医药和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协会等的全面合作。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3.中医药健康旅游处于新兴旅游产业,缺乏社会认知度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随着人们绿色消费观、健康旅游和生态意识的形成而产生的新型旅游模式,它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符合市场规律但却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且各企业缺乏自己的特色品牌,这也是缺乏社会认知度的另一个潜在因素。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加强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促使以示范区带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消费并提高社会认知度。
4.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化不够完善,人才需求缺乏
《意见》中对于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化发展提出来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将推动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内容包括档案信息、预约管理等功能、多语种咨询解答、医疗保险、旅游保险等服务,把所有资源单位、旅行社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对游客的跟踪和服务加强信息化。同时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这对于建设绿色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体系有重大意义。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展望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越来越重视,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在6部政策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并逐渐明确了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任务。其中不乏有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包括《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前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获悉,2016年8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规划》还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等重点任务。
此前,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未来3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
四、结语
中医药健康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且备受政府重视,它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健康服务需求,还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政府应积极应对,制定统一的标准,整合各项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健全旅游信息,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3.
[2]孟卓.医疗旅游:医院新金矿[J].当代医学,2004,10(11):27.
[3]曹诗图,孙天胜,蒋剑岚.神农架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探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2):60-64.
[4]赵维婷.《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015.23:(24).
[5]牧亮.中医药健康旅游环境政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6(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