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武国忠新书《美味才能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那这些食物是什么呢?
乏力呕吐食疗方:蛋清面条
吃惯了全蛋,也不能忽视鸡蛋局部分别的功效,蛋清治呕吐,蛋黄反而不易消化,食用时讲求辨证是必要的。
唐代大医学家昝殷曾写过一本叫《食医心鉴》的书,其中记载了一个用面条治脾胃气虚、见食呕吐、浑身薄弱无力的方子。这个方子是怎么做的呢?实际就这么简单。
蛋清面条
用四个鸡蛋清加上四两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面条。
发烧时的温暖药剂:面片儿汤
感冒发烧,吃一碗面片儿汤,吃下去以后一发汗,烧很快就退下来。
这种面片儿汤还很适合因久病或者是慢性病导致身体虚弱的人,这些生病的人,让他们吃米饭是不容易消化的,一定要弄点儿软软、薄薄的面片儿煮着吃对身体才好。
面片儿汤
将面粉用水和成面团以后,擀得薄薄的,用手一抻,抻出很薄很薄的面片,煮熟后加点儿作料,再撒上胡椒粉,趁热连汤带面一块吃。
地道的打卤面:配料是关键
真正的打卤,除了离不开黄花和木耳外,一定要用肥瘦相间的肉片。别小看了黄花在打卤面中的作用,尤其适合胃中灼热、泛酸,伴有烧心感的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康复。
打卤面
先将肉放在锅里煮,煮到半生不熟时捞出来,切成尺寸大小适中的肉片,一般打一锅卤里有20片左右就可以了。切成肉片后,锅里放水,加入少量酱油,将肉片、木耳、黄花,都放进去煮,熬到一定程度后,勾淀粉芡,这时最好不要立马往锅里打鸡蛋。等勾的芡使熬的卤变得黏稠以后,将鸡蛋打好,一圈一圈地淋入锅中,一定要均匀地淋入,这样蛋花就出来了,这时候要不停地搅动卤。在关火出锅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炸一点花椒油,淋到熬好的卤上,淋上花椒油以后,卤的整个香气都出来了,再适当地加点儿葱花,撒在上面,卤就做好了。配上煮好的面条即可食用。
最便宜的“胰岛素”:陈小米
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得讲求新鲜,有些食物放久了才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米其实有一个作用,像有时候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拉肚子,这时候用陈小米熬粥吃是非常管用的。现在我们一提到糖尿病都不让患者喝粥,怕血糖升高,但如果有些糖尿病患者体内偏热,在糖尿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心烦、口渴、虚热上行等这些情况时,用点
儿陈小米来熬粥,是有很好的补益作用的。有时在辨证明确的情况下,喝上小米粥不但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很多人反而会有血糖逐渐下降的趋势。
睡眠神粥:鸡蛋小米粥
鸡蛋小米粥既有很好的养心、安神作用,又有降燥、止烦的功效,对平时有心悸、心慌、气短、失眠的人,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我们知道,鸡蛋性温平,有益气、养心、安五脏、止惊的功效,这是因为蛋黄含铁量较丰富,铁恰恰能起到镇心平肝的作用。而小米入脾、胃、肾经,五内平和刚可养心养气。所以,如果你平时多有心悸、心慌或失眠,每天早上一碗鸡蛋小米粥下肚,天长日久,心悸失眠的毛病便消遁得无影无踪了。
鸡蛋小米粥
将小米先熬粥,待粥熬好后,一定要把粥凉温。不要太热,此时把鸡蛋打碎整体打匀,将打匀的鸡蛋液倒入粥里做成蛋花搅匀即可食用。
人体垃圾清道夫:大碴子粥
在东北菜里,用颗粒小的老玉米粒经过简单加工出来的东西熬粥,用东北话讲,叫“大碴子”粥,叫法虽然有些掉“渣”,不过经过熬制出来的粥真的是非常香甜可口的,经常食用有很好的通便作用,使得体内垃圾不积存。常吃玉米排出的大便都是金黄色香蕉形的圆柱体,无味,无臭,软硬适度,不黏腻。现在人拉的“糊糊”,就是因为体内潮湿,油腻过大。
小麦、大米、肉类、素菜,甚至是调料,每日食用,却有被人忽视的妙用;
我们如今的很多病症是源于瞎吃,我们应该遵循老祖宗用生命遴选出来的饮食清单。
万物生长有时,智者顺时而取。让食物吃饱饭——充分吸收天地精华与养分,让食物颐养天年——瓜熟蒂落自然熟透,这样才能吃出健康。
以形补形、物尽其用、完整享用食物,平凡食材也可以做成舌尖上的美味,平凡食材中才见神奇功效,图书里面有8种中国菜烹调方式,45种日常普通食材,100种武氏私房菜,看养生大师平日怎样吃饭,跟着中医学做菜,阐释药食同源的博大精深,向日常食物讨要生命力的奥秘以及养生治病的玄机,这本书阐释药食同源的博大精深。这样吃,吃出长寿,快乐养生。
作者简介
武国忠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健康生活》养生嘉宾。
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山东卫视《养生》、北京电视台《悦读会》等节目特聘中医养生专家。
健康类畅销书作家,著有《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人体自有大药》、《活到天年》、《人体通补手册》等。
现任职北京谦之堂医馆名医工作室首席专家、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传统医药研究中心主任。
名人推荐
老祖宗千百年基因中带有的饮食密码,其实已经为我们优胜劣汰出最能滋养我们身体、慰藉我们味蕾的食物,不过我们日用而不知,幸好,武老师告诉了我们。
——著名演员陈数
万物有灵则美,胃以喜者为补,只有与我们体质相合的食物,才会感觉到味美。所以不要轻易改变流传千年的家常便饭,身体比大脑更敏感更聪明,唯有美味,才能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