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安徽省宿州市所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4个县,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我市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是以食堂供餐为主,课间餐为辅,食堂供餐率接近100%,处在全省前列。全市实施学校共1196所,累计受益学生人数达1221585人,每年需投入膳食补助资金2.3亿余元,累计投入已近8亿元。各试点县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亮点纷呈。
砀山县立足实际多方筹资推进食堂供餐
近年来,砀山县教育局根据各校实际确定供餐模式,制定食堂建设改造方案,在县政府投入资金2486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136所的同时,积极开拓思路,多方筹资利用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等资金建设标准食堂、“爱心厨房”、“希望厨房”等66所。
在此基础上,砀山县营养午餐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把食堂建设、设施设备采购、膳食资金、营养餐燃料费、水电费等专款专用制度化,把县级配套资金、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就餐学生实名制等基本规定常态化,把就餐人数、天数、菜单、营养结构等精细化,还把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分餐、运输等工作环节规范化,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体制机制的活力和关爱。
萧县强化监管提升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学校的食堂现在好吃的越来越多了。我们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时猪肉炖白菜粉条、有时牛肉烧土豆、有时鸡腿烧茄子……两菜一汤,每天都不重样,真的很开心哦。”这是萧县龙城镇丁山小学六年级学生杨静茹在作文《营养午餐》里写的一段话。
近年来,萧县创新营养午餐模式,实施“2+3”和“4+5”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管,提升午餐质量,确保食品安全,让学生放心用餐。
实施“2+3”加强监督
“3”是建立日巡查、周例会和双月考核3项制度。巡查员严格按日巡查制度对饭菜加工过程进行食品安全监督;乡镇中心学校每周召开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周例会,总结反馈,整改提升;县教体局对乡镇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开展双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该乡镇年度综合考评。
开展“4+5”做好监管
“4”是膳食资金实行管理使用制度化、收入支出系统化、票据凭证规范化、监督检查常态化,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规范收支管理,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膳食资金全额用于营养改善。
“5”是依托实名制管理系统,受益学生动态管理,防“虚报”;每日核实就餐人数,及时核减请假、调课等人次数,防“套取”;受益学生签名确认,每周据实对学生就餐情况进行签名确认,防“冒领”;陪餐人员餐费上缴,纳入县财政统收统支,防“挤占”;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项资金、自缴资金分户管理,分账核算,防“挪用”,“五防”措施的严格落实,确保了膳食资金的管理使用安全。
灵璧县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用心做好服务
“学校的午餐吃得好不好,孩子最有发言权。我孩子现在经常放学一回家就开始跟我谝:今天中午吃的土豆烧肉和番茄炒鸡蛋,可好吃了。孩子还跟我说,现在学校每天两菜一汤不重样,校长每天及时了解食堂饭菜情况,还经常跟学生一块就餐,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监督,以保证饭菜既健康又美味。”这是近日,灵璧县召开的一次营养午餐座谈会上,来自渔沟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的发言。
据这位家长介绍,渔沟小学会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代表进行参观,提出改进建议,她就有幸参加了一次,“我们家长都深有体会,现在学校食堂不仅饭菜比以前更加丰富更有营养,就餐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餐厅宽敞明亮,桌椅整齐干净。洁白光泽的墙面还悬挂关于营养餐实施的管理制度、管理员的岗位职责、食品验收储存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越来越规范了。孩子能吃好,家长们也越来越放心了。”
近年来,灵璧县创新“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六个统一”管理机制,用心供好每一餐。“一个平台”是县政府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网,设立“灵璧县营养改善计划互联网采购交易平台”,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公开公正;“两个中心”是全县营养餐加工配送服务分成东西两路,每路各设一个劳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负责对政府招标采购的食材进行验收、加工,并分送到各校,再由学校食堂烹饪,然后分餐;“六个统一”是建立统一组织管理、统一采购供应、统一食堂托管服务、统一加工配送、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信息检测评估的供餐管理制度,确保“每一餐营养均衡,每一餐安全保证”。与此同时,灵璧县还完善了校长餐前试餐和陪餐制度,陪餐人员由行政、当班教师、各教学班班主任、家长代表组成。陪餐人员与学生共同进餐,观察学生用餐环境卫生、餐具卫生、用餐习惯、餐量盈余等情况,总结符合孩子饮食要求的用餐食物,认真做好陪餐记录,自觉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出现的问题。
泗县优化布局资源共享改善供餐模式
“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得好,不担心他们缺乏营养,也不用担心忙时孩子吃不上饭了。我们做家长的甭提多高兴,党的民生政策真好。”近日,在泗县屏山镇张巷小学校门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们谈起营养餐的实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泗县大力优化资源,创新供餐模式,积极利用中学富余的师资和校舍,将丁湖中心校等8个乡镇中心学校的1500多名六年级学生安排到本镇中学内就读、就餐;大杨中心校900多名学生全部到杨集中学食堂就餐,既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又节约了教育成本。
为加强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泗县还加快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该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接入校园食堂视频设备,通过监管平台,实时显示各校园食堂后厨情况,使食品加工制作、餐饮具消毒、仓储等重点环节实现“透明化”“可视化”。监管部门和公众能够通过电脑、手机、显示屏等终端设备实时查看餐饮重点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食堂后厨从幕后推到前台,从“闲人免进”转为“晒在网上”,真正实现全天候视频监控,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可视、可感、可知,用科技化、智慧化、信息化支撑监督,促进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