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食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里找到共同的认知,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增强交流、消弭误解最便捷的方式。”中国美食及其身后逾越千年的历史积淀,能让国人与外宾在大快朵颐之余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国人的生存智慧和汉语的诗学意境,进而建构热爱生活、崇敬自然的中国形象。
知识翻译的本质
译者需要抱有知识向导、文化信使的情怀,从自然环境、社会民俗、历史变迁、文化交融四个维度讲述中国美食的特点和演进之路,将地方美食知识传播到世界。
注重文化传播
赵元任夫妇不光着眼于宏观框架和微观操作原则的翻译体系构建,还注重文化的传播。《中国食谱》请胡适和赛珍珠(PearlS.Buck)作序。胡适引用孔子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微言大义,从吃喝中讲“道”。《中国食谱》在英语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书1945年首版,之后再版20余次,对英语世界的影响延绵不绝。
还原美食内生含义
今天,在英语世界能与《中国食谱》并肩的还有“TheFoodofSichuan”(《川菜》)。这部书2019年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赢得英语世界的集体赞誉。荣获美国餐饮业2020年度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BeardFoundationCookbookAward),被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评为2019年度美食图书,被美国《康德纳斯旅行家》杂志评为2019年度最佳旅行图书,被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评为2019年度大众喜爱图书。英国人邓扶霞(FuchsiaDunlop)在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四川大学时邂逅川菜,并爱上了这种麻辣鲜香的美食,开始学习、研究、探寻川菜,还成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籍毕业生。如今她已成为知名美食作家,著书立说,把自己旅居20余年的四川印象,化为文字和图片,带回英语世界。
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Bao”(《包宝宝》)是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制作、迪士尼电影公司发行的动画短片,于2018年6月15日以贴片方式与《超人总动员2》一起在北美上映。讲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了“宝宝”,为受空巢之苦的中国母亲带来家庭欢乐,也让她明白孩子终将长大的故事。
影片采用隐喻手法,通过电影媒介,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一段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对民族元素的国际化表现,对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现代阐释,让中国饮食文化泛化为一种真挚情感。该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地方知识的世界迁移
中国地域广袤、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农耕环境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滋养出中国人喜爱美食的生活传统。在重营养、讲摄入量的西方人眼中,“怪异”的边角料却是国人心中值得费工劳时烹制的美味,如夫妻肺片、火爆肥肠等。美国GQ杂志发布“2017年度美国最佳新餐馆”名单,荣登“年度开胃菜”榜首的是休斯敦双椒川菜馆的夫妻肺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和饮食理念造就了华人药食同源的饮食理念。
“人类认知体验的差异性使翻译成为必要,人类认知体验的相似性使翻译成为可能。”对于相似的认知体验,宜多靠近译语,寻找跨语言的同构概念;对于差异的认知体验,则宜多靠近源语,进行知识的阐释、迁移和跨语境重构,以词化的重构概念填补语义真空。知识翻译观下的中国美食译介勾勒出中国美食发展的轨迹,展示出人间百味和中国人平实、闲适的烟火生活,向世界介绍了多滋多味的中国美食,呈现出一个与美食相类的复杂多元、包容开放、应时而变、和谐统一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