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传统

南唐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分餐与共食并存

汉墓壁画《宴饮观舞图》中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汉代漆食案

疫情期间,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的呼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热烈讨论。有部分网友认为,合餐共食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饮食习惯,分餐制难以适应。果真如此吗?合餐进食成为中国人主流的饮食方式,其实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以前,比这更古老的分餐制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传统。

【席地而坐分案而食】

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今天我们通过对餐饮器具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出夏商时期是如何进行分餐制的:鬲是夏商时代的一种炊器,它与鼎很类似。据古代文献记载:“鬲之用与鼎同,惟祀天地鬼神、礼宾客必以鼎,常饪则以鬲。其制自腹所容通于足,取爨火易达,故常饪用之。”由此可见,鬲是日常烹饪的主要器具。近年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表明,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结合出土陶鬲的数量与形制,推断当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周代十分注重礼节,“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礼仪成为礼节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今我们常用的筵席一词,就出自周代。当时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并在地上铺上席子。《诗经》中说的“肆筵设席”,就是今天摆设酒席的意思。在周代,凡有祭祀及朝聘、封国、册封诸侯、飨燕国宾等重要礼仪场合,都需要铺筵设席。筵与席是同义词,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铺地下,上放席子”。周代的礼乐制度中,对席的使用有严格规定。《礼记·礼器》中说:“使用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即筵席上是天子用五重席、诸侯用三重席、大夫则用二重席。铺筵设席,参宴者依照身份高低依次而坐,座位前则有一个比膝盖高一点的小桌,称之为“案”。进餐时一人一案,酒与饭均一人一份。由此可见,分餐制度在周代被标准化,并赋予了礼仪的含义,是当时社会主流的饮食方式。

【“鸿门宴”“举案齐眉”都是分餐制】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尝君礼贤下士,平等对待三千门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裳。一天夜里,他宴请新来投奔的食客,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食客以为自己吃的饭与孟尝君不同,愤然离席。孟尝君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食客看,所用都一样。食客羞愧难当,自刎谢罪。如果说这是因分餐制引发的“血案”,那么“鸿门宴”则改变了历史进程。

“鸿门宴”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饭局”,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场“饭局”采用的就是分餐制:“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人一人一案。《史记·田叔列传》也提供了旁证:“(平阳)卞家令两人骑奴同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而坐”。由此说明,两汉时期分餐制盛行于世。考古发现也提供了有力实证,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发现的壁画《宴饮观舞图》约为东汉晚期作品,壁画内容表现了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在出土的实物中亦有低矮的小食案。事实上,我们在汉墓壁画、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反而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面。

不仅是在公共场所、重大宴会上采用分餐制,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如此。汉代古墓出土的餐具中,有一种分餐的餐盘叫作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了梁鸿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故事,说明当时人们吃饭时是双膝着地“踞坐”,即使是夫妻二人吃饭,也分案而食,一人一案。

【坐姿革命分餐变共食】

分餐制的饮食习惯一直绵延到五代时期。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逐渐融合。游牧民族使用的方凳、胡床、椅子流传到中原,高足坐具逐渐流行。至唐代,垂足坐逐渐替代了席地而坐。坐姿的革命性改变,也促成了合餐制。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墓室壁画中有一个端坐椅子上的墓主人像,双足并排放在地上,可见当时已有相对规范的流行垂足坐姿。敦煌唐代壁画中也出现了大量使用高桌高椅会食的景象,其中一幅唐代宴饮壁画的凉亭内有一长条食桌,两侧配高足条凳,食桌两侧食客每人面前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说明唐代已经出现了合餐制。但此时分餐制并未完全革除,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分餐和共食并存的场景。

宋代,时人才真正适应了坐高椅子、聚餐吃饭的习惯,无论贵族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接受了合餐制。颇为有趣的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一个新职业随着合餐的流行应运而生——“白席人”,即专门负责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的职业。至明清时期,合餐制才真正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吃饭方式,并延续至今。清朝的宫廷盛宴满汉全席,便是合餐制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分餐制逐渐演变为合餐制、围餐制,有诸多原因。首先是人们生活家具的改变,唐代以前的分餐制度,每人单独一案进食,当时的人都习惯席地而坐,自然颇为习惯。但随着唐代高足坐具的流行,建筑技术的进步使房屋不断高大,人们生活习惯从踞坐转变为高足坐,餐桌因此代替食案成为了就餐时的主要用具,也促进了饮食方式的改变。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其次,五代以后封建礼制遭受破坏、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也是中国饮食文化改变的历史大背景。频繁的战乱,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冲击。

【与时俱进分餐更健康】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在《劝菜》中写道:“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亲密接触的会食方式,被当作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传统,却也与现代人追求的饮食健康观念相违。作者本人对合餐制的看法,如今看来颇富先见:“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盘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

如今的医疗知识已证明,在疾病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此次疫情,也让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家积极响应提供公筷,实行分餐制。也让许多人在家吃饭也主动使用公筷,体现对家人健康的关心。分餐制,不是对传统的破坏,而是恢复,同时给予健康保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THE END
1.西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英文表达西餐的英语单词有哪些4、自助餐(Buffet): 一种由客人自助挑选食物的餐饮形式。 5、快餐(Fast Food): 指快速、简便的餐饮形式,通常包括汉堡、炸鸡、薯条等。 6、法式炸薯条(Fries): 一种常见的西餐食品,通常与汉堡、炸鸡等食品搭配。 7、牛排(Steak): 一种常见的西式主食,通常搭配蔬菜、沙拉等。 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371731.html
2.“分餐”与“合餐”因此,“分餐”或“双筷”制取代“合餐”“合食”制的社会和民众呼声可以说一天比一天日趋强烈。 一、分餐制 分餐制,即分用餐具的吃饭方式。分餐制的主要优点是卫生,不易传播疾病,浪费饭菜者很容易被发现,利于节约;缺点是餐具使用量大,不能分享很多菜肴,吃饭气氛不够热烈等。 https://www.meipian.cn/2ptp4sis
3.古往今来的分餐制与合餐制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从“分餐制”过渡到“会食制”,最后演变成“合餐制”并传承至今,这不仅是朝代更替过程中人们社会价值观转化、社会风俗变迁和思想观念转变的体现,也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的结果。 据《饮食文化研究》http://shcb.x-publish.com/shtml/shcb/20200330/74954.shtml
4.合餐制有哪些国家合餐制从什么时候开始 隋唐五代时期,一人一个食案,每人单独进食的分食制逐渐消失,取代分食制的是被沿用到今天的合食制。隋唐以前,分食是中国人的主要进餐形式,也就是大家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放一张低矮的食案,食案上放着食物,一个人一张食案,单独进食。就算是举办大形宴会时,也都是一人一案,按照身份进行https://china.findlaw.cn/jingjifa/shpaq/spaqws/1540201.html
5.罗马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之前欧洲所使用的一种计数符号,共有B. 社会习惯与家具发展间的相互作用C. 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消失的原因D. 民族交融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604080af44754cfcbf8656ed9ce63492
6.合食制题目答案解析,合食制题目答案解析1合食制 题目: 以下反映宋代合食制的画作有()。 A、禹州宋代墓《夫妇开芳宴图》 B、《韩熙载夜宴图》 C、赵佶《文会图》 D、《五牛图》 C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中国古代宴席由分餐制向合食制的转变,大约始于()以后。 A.汉代 B.唐代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90%88%E9%A3%9F%E5%88%B6.html
7.《千年一鱼》连载中华第一宴“钧台之享”美食圈资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食物、饮食方式、饮食习俗广泛传入中原,双方交流频繁。在此背景下,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饮食习俗方面,人们由一日两餐制逐渐过渡到一日三餐制。由于高桌大椅等家具出现、菜肴品种增多等因素,分食制逐渐向合食制过渡,到北宋时,合食制已基本形成。https://www.shangbw.com/news/show-63397.html
8.西方饮食文化范文12篇(全文)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4]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6bmtafz.html
9.全民营养周战疫期间,聊聊分餐那些事图片新闻此时,分餐制与合食现象并行存在,并形成了一种“分餐制”与“合餐制”之间的一种过渡用餐方式“会食制”,即在主人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除了像饼或汤、粥等食物是采用合食的方式,其他的饭菜都由厨师或仆人按人头分配好。后期合食逐渐占据主流。http://www.shantou.gov.cn/wjj/tpxw/content/post_1756397.html
10.苏州市司法局率先推动“分餐分食制”原标题:苏州市司法局率先推动“分餐分食制” 为遏新冠肺炎制疫情蔓延,苏州市司法局积极与市人大法工委沟通,推动在全国率先以人大决议形式规定“分餐制分食制”。 据介绍,“分餐制分食制”包括明确“提供集体供餐服务的单位,应当推行分餐、严格分食,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高危途径”。苏州市司法局还与市商务局、卫健委https://news.sina.cn/2020-02-23/detail-iimxyqvz5267944.d.html
11.餐厅设计中备餐间如何合理规划全面推行分餐制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 香港理工大学创新及科技发展总监、食品安全联盟召集人刘乐庭博士表示,使用公筷公勺是一件好事,对个人卫生以及公共卫生都非常有好处,应该推广。“以往我们习惯合餐,更多的是因为聚餐时,特别是与家人和好友时,觉得用公筷好像有一种隔膜,或是对别人不信任。但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刘https://www.sjzyslg.com/news/show-332810.html
12.中国餐制发展史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的。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实行,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如果食案没有改变,饮食方式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改变。事实上,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确实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现而推动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https://www.douban.com/note/699562141/
13.中外饮食文化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1jn50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