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虽对立,也极为矛盾。东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兼备,只是因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各有侧重。纵观西方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国饮食则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营养与美味,各有侧重

(二)烹饪过程的规范性和随意性

二、综合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区别在于前者讲求整体性,后者讲求个体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综合,更倾向于依从整体,对事物的特性进行观察。而西方人更侧重于分析性思维的应用,注重个体特性。因思维层面的差异性,使中西方饮食文化,无论是味道搭配,还是餐具选择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饪和食用,更讲求整体性;西餐则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国饮食以味道著称,中国人追求味觉层面的享受,自内向外,进行整体性调和。具体实施方法是食物经加热和烹饪之后,本来的味道、加热之后的熟味、添加调料和辅料之后的调和之味进行融合,互为补充和渗透,实现味道在食物内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则比较简单,其很少将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而是侧重于对食物搭配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过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实施方法是对各种食物和配料分开烹调,然后在餐盘中予以搭配。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点,互不干扰,味在其外。多是将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调味的酱汁。以法式羊排为例,一边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边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对比鲜明,味道各有不同。其显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维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必备元素。它看似简单,却具备夹、拨、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极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务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功能比较多,可用以对牛羊肉进行宰杀、解剖和切割,食物烧熟之后,兼做餐具。与繁杂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简单、大方,体现出了“以和为贵”和“综合统揽”的独特韵味。依靠一双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便能够尝遍各类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过程中,极为具体,各类菜品所应用到的餐具也极为讲究。例如,吃肉时,所用的刀叉略宽,吃凉菜所用的刀叉细长。倘若刀叉横放,表示其是为饭后点心准备的。西方饮食过程中,刀叉类目很多,使用不当,会显得极为失礼。中国饮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满汉全席,一双筷子便可解决。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国人讲求综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维习惯[2]。

(三)分餐制和会餐制

(四)餐桌礼仪差异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内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能够帮助人们对西方风俗文化特性具备全面的认知,并对自我饮食文化特性进行总结,汲取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优质特性,用以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足进行补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发展[3]。饮食是对社会和文化转变最直观的体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各种口味的认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饮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且具备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鉴,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其思维模式,它不会随着历史的沿袭而发生改变。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最终创造出相辅相成,互为合作的文化精神,实现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极为明显。中西方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交际需求等,决定了它们的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则更偏重于理性思维,前者讲求美味,烹饪过程随意,而后者则更注重营养的搭配,烹饪过程极为规范。中国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是综合性思维模式,西方饮食文化则是对分析性思维模式的彰显,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卜佳.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2(15):50-51.

[2]戴跃侬,陆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跨文化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06):77-81.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结束语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礼仪

中餐,主要体现一个“让”字。在中国的宴席上,后辈或小辈习惯等长辈、主人家入座后,才开始用餐,从而表现对主人或长辈的敬意。同时,主人一般会先给主要的宾客夹菜,并邀其先享用。西餐中的礼仪体现在“美”上。整个食用的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让食用者对其所食用的食物,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食用者衣着整齐,最好穿礼服,并且要求食用时的坐姿端正。

(二)饮食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就请客吃饭来说,对于中国人,“共享”是其主要方式,一群人共坐一桌,共享桌上的菜肴,最后的结账也是争相买单。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总结为一个“合”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请客吃饭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每人一份,并且各付各的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盘菜可以同时几个人一起享用,西方人用餐,往往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

(三)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部电影就有场景是关于,外国士兵为了保持营养的不流失和自身的强健,而生吃大块刚割下的牛肉,不仅益于人体某些微元素的吸收,也利于锻炼牙齿的咀嚼力。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四)饮食性质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五)饮食餐具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饮食餐具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崇尚农耕,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用餐喜欢用圆桌,也称八仙桌;吃饭用筷子夹,体现和气;而西方人一般用方桌,并使用刀叉,刀叉却给人一种带有杀气的野蛮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缘由

(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二)生活环境及习俗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在中国,价值观所导致的饮食差异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现如今的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张起钧.《烹调原理》[M].台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浙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李娟.《才智》[M].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11(12).

一、中西方节日比较,民俗文化巧渗透

在进行7AModule1Unit3Halloween课文内容讲解时,我着重将中西方每年最为隆重的节日“SpringFestival”与“ChristmasDay”进行了比较。在介绍“SpringFestival”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远古时期一种叫做‘年’的惧怕元宝形状食物的、吃人的凶猛怪兽。当时人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窜出来一次,而且在天黑后才出没,待到天亮,它便返回山林。于是就有了除夕夜吃饺子、放鞭炮、熬夜守岁,初一大清早走亲访友、拜年、收压岁钱的风俗。”

介绍“ChristmasDay”时说:“为了纪念耶稣诞生,基督教徒将每年的12月25日定为ChristmasDay。从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为新年假期。节日期间,人们制作圣诞树,买圣诞礼物,小孩临睡前在床头挂袜子盼望圣诞老人把礼物装进袜子里……ChristmasDay既是基督教徒的节日,也是全民参与的西方新年,类似于我国的SpringFestival。”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饶有兴趣。

中西方国家除了新年这个最为隆重的节日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比如,我国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保留的DragonBoatFestival,吃汤圆、赏花灯的LanternFestival,起源于嫦娥奔月典故、喝雄黄酒、赏菊、吃月饼的MidAutumnFestival;西方每年4月1日的AprilFool’sDay,每年11月第4个星期四的ThanksgivingDay……民俗不同,因此节日庆祝方式也不同。学生们在了解了各国节日历史背景后,就会深刻感悟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

二、中西方建筑比较,地标文化一览无余

中西方国家所经历的历史、工业革命进程,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程度、文化渊源都大不相同,因此双方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地标建筑领域的民族特色就在所难免地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通过“差异比较”教学法,使学生能对中西地标建筑文化有直观的认识。

中西方文化背景迥然相异,其地标建筑风格也不一而足。因此在开始授课之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7BModule1Unit1Dreamhomes中CountriesandCapitals内容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PPT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各地久负盛名的地标:中国的theGreatWall,Suzhougardens;法国的theEiffelTower;意大利的theLeaningTowerofPisa;英国的BigBen;美国的theStatueofLiberty等。综观世界各国,有着不同文化底蕴的建筑在风格上多姿多彩。通过对各国地标建筑进行了解,极好地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三、中西方饮食比较,饮食文化美不胜收

我在开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托新课标,立足现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特别注意就课本中收录的西方饮食文化内容介绍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渗透,使学生能在熟知西方国家饮食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英语语言素养。

各国各地的百姓日常饮食喜好、节日饮食习惯都大不相同。因此我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7AModule2Unit4Food部分“Whatisyourfavouritefood?”内容的教学时,就启发学生对中餐和西餐的食物种类、烹调、食物风味进行了细致比较。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较为深,有不少课题对此进行过探究,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概述与总结并探析背后的原因。我们调查后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使大家能够加深了解。本文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入席离席这一方面对比并进行分析研究。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入席与离席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

三、正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而在“食”中又以“坐”为先,中西方座次安排存在着很大不同,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座次禁忌也不同。

(1)入席

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1]

在西方,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2]。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宾,翻译一般都安排在主宾右侧。家宴的席次相对简单,主人与女主人一般相对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对厅壁。

(2)离席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4]西餐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然而在中餐过程中,离席不是非常讲究。一般可以选择给主人说一声,也可以选择给身边的人说一声,让他或她给主人说一下情况。造成这种离席禁忌很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不同。

[1]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N].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N].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关键词:中餐菜谱功能对等论翻译方法

1引言

因此,中餐菜谱名的英译工作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然而,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和烹调方法的不同,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且译者翻译不当等原因,目前中餐菜名的英译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原本令人垂涎的美妙菜名,经英译之后,不仅完全丧失了原有风格,甚至让外国友人大为震恐,例如:“蚂蚁上树”被简单地译为“antuptree”;“宫爆鸡丁”被荒唐地译成“governmentabusechicken”等等,外国友人见到这些菜名无不望而生畏,诚惶诚恐,食欲瞬时烟消云散。

为了更好的避免菜谱英译过程中此类令人啼笑皆非错误的发生,本文在分析中餐菜名特点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找出目前中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出了中餐菜名英译的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2中餐菜名英译的常见问题及功能对等论下的翻译策略

2.1常见问题:尽管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涉足中餐菜谱名翻译的研究,但这一领域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使中餐菜单的英译还不尽规范。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总结中餐菜谱名英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1牵强附会地逐字翻译,或单纯以拼音代替:许多餐馆为了图省事,竟采取对菜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其结果的荒唐和莫名奇可想而知,例如:有餐馆将“宫爆鸡丁”逐字地译为“governmentabusechicken”,让就餐的外国客人大跌眼镜,甚至连不少中国顾客也觉得不可思议;另外也有餐馆对一些比较难译的菜名直接以汉语拼音来代替翻译,而外国人很难从汉语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领会一道菜所真正蕴含的意义,如:不少饭店将“叫花鸡”直截译为“jiaohuachicken”,这种译法让多数外国客人不知所云,更不用说把中华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传递给外国客人了。

2.1.2仅以词面意义为主,未能传递菜谱信息:中国的菜名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讲求风雅,追求吉兆,就像上述提到的一样,以这个标准来命名的菜谱名,一般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如全家福这道菜,不少餐馆就把之翻译为“Happyfamily”,然而这样的翻译虽然传递了中华饮食的传统文化,却未能传递该道菜的完整信息,使不少外国客人产生了困惑。

2.1.3忽略了文化因素: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少在中国象征吉祥的用词在西方却是一种用词忌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菜谱名的翻译,例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中餐馆直译成“DragonandPhoenix”,这显然是犯了忌讳,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是只有在中国神话中才出现的飞禽,西方人对它却没有感性的认识。

由此可见,菜谱的英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诸多问题,还要尽力弘扬中华名族悠久的饮食文化。

2.2功能对等论下的翻译策略:

2.2.1直译:奈达在论证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时指出“若直译能实现在指称意义及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就无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调整”。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上述中餐菜名特点部分提到的以原料,加工形状或烹饪手段而命名的菜肴,因为中英文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所以可采用直译方法,使译文达到充分传递信息的功能。例如:“百合蒸南瓜”可以被直接译为“steamedpumpkinwithlily”;“清蒸桂鱼”可直译为“steamedmandarinfish”;“虾仁豆腐”可直译为“shrimpswithbeancurd”等等。直译菜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且译文也较容易被读者接受,可以达到功能和形式基本双重对等的效果。

2.2.2意译:奈达在功能对等论中同时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指称意义的误解时,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在菜谱英译中,菜名如上述关于中餐菜名的特点部分提到的若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历史典故,直译就会引起读者对菜名指称意义的误解。此时就必须采取意译法。例如:“蚂蚁上树”这道菜若直译为“antuptree”,容易让外国客人产生误解,达不到传递菜谱信息的效果,此时,就需要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sauté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incedpork”更为妥当;“芙蓉鸡片”若照字面译为“friedchickensliceswithseremban”,会让外国客人觉得莫名其妙,而其实这里“芙蓉”指的就是鸡蛋白,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意译为“friedchickensliceswithegg-white”,这样就避免了误解。在使用意译法翻译菜名时,我们舍弃了原文的形式,保留其意义,已取得功能对等的效果。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总结:现阶段我国菜谱翻译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问题颇多;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化、经济实力的加强、政治地位的提高,中餐菜谱名的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Charles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Leiden:EJBill,1969

关键词:文化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1.讲解文化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迎合应试教育,教师常采用“学生查阅―教师翻译―学生记忆”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学习阅读知识,没有意识到“阅读中蕴解释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且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阅读文化背景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解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经常以“中国式”思维思考阅读内容。为改善这一情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讲解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

以初中英语“I’dlikesomenoodles?”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可以以“Dietculture(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如“beef(牛肉)”,中国人用牛肉做菜r,或切成片、丝,或剁成块、泥,或煸、炒,或烧、煮,形式丰富且技法多样,百菜百样;而西方人用牛肉做菜时,不是切成大块,就是剁成小块,或者烤制牛排,或是做成牛肉汤,粗而不俗,经济实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中国人擅长手工,看重技艺,但机械能力不高,而西方人擅长机械,所以手工能力相对粗糙。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导入文化环境,深化学生情感认知

[1]张小卉.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5).

[2]周国芬.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3-274.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菜肴翻译中国文化传播

旅游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一环,影响着中国传统菜肴的翻译。而现今一些餐馆的菜肴翻译却不敢恭维,不仅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还会影响中国餐饮业甚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例如,有些菜馆把“驴打滚”直接翻译成“rollingdonkey”,外国游客或许以为是一种驴肉放在某种料中翻滚;把“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curdmadebyapockmarkedwoman”,恐怕一想到满脸麻子的女人食欲也就不再了吧;“童子鸡”被翻译成“Chickenwithoutsexuallife”,未免贻笑大方。这样的菜单翻译走上中餐菜馆的餐桌,对于美味的中国菜肴难道不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说,准确并生动地翻译中国传统菜肴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中作者首先列举了现存菜肴的翻译情况,其次讨论了翻译中国传统菜肴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提出了翻译中国传统菜肴的几大原则。

现存菜肴翻译琳琅满目,但却缺失一定标准,误译随处可见。翻译大致分为直译,音译(如饺子:Jiaozi),意译和翻译加注。而这些看似可行的翻译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以拼音替代翻译。这种译法非常普遍,比如:

狗不理包子GoubuliBaozi

麻婆豆腐MapoDoufu

宫保鸡丁GongbaoJiding

饺子Jiaozi

包子Baozi

馒头Mantou

锅贴Guotie

这种翻译看似简单,但有一定局限,不了解菜品的外国友人会不知所云,对这些菜品的音译毫无概念。

第二,不了解真正菜品就随意翻译。这种译法通常让人忍俊不禁,比如:

四喜丸子FourGladMeat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

口水鸡SlobberingChicken(流口水的鸡)

这种翻译往往直接根据中文菜名直译,令国人发笑,外人摸不着头脑,谁会知道四个高兴的肉团是不是某种精灵呢,流着口水的鸡到底卫不卫生呢?

第三,忽视菜品中携带的文化意识。这种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或者民间故事,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比如:

佛跳墙BuddhaJumpsOvertheWall(佛跳过了墙)

夫妻肺片Husbandandwife's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如果简单地这样翻译,恐怕会令外国游客望而却步,而不知道这种命名是取自传说或历史故事。这两道菜背后都隐藏着有意思的故事。如“夫妻肺片”:据说在三十年代的成都,郭氏夫妻俩靠制售凉拌肺片谋生,有一天,一名商人路过二人的小摊,品尝肺片后赞不绝口,于是赠与他们一块刻有“夫妻肺片”四个字的金匾,这道菜的名字由此而来。

第四,拼写错误。有单词拼写、大小写错误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菜肴的命名不仅关乎菜品本身,还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包括思考和表达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心理因素、美学价值以及社会传统风俗等等。在进行菜名翻译时,这些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思考和表达方式。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语义和句法差异会引起人们对菜单理解的不同。语义差异表现形式多样,如数词、带感彩的词、影射肉类或蔬菜的词。句法差异则表现为,中文看重字面的艺术和文化魅力,而英文则侧重于句内的逻辑关系。为有效传达菜品的真实含义,译员应该考虑大众的心理感受,采用大众熟悉的词汇。比如,“黄焖”就可以翻译为“braisedinricewine”来说明此道菜品是以米酒烹制的,而与“yellow”无关。

第二,信念、价值观和心理因素。当进行中英转换时,同样的词或许表达不同的实质内容。在不同语言中,有些词传达的意思有些许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或者完全相反。比如“龙凤配”菜名中的“龙”字就不能简单地翻译成“dragon”,因为在西方社会“dragon”不是一种象征王权和神圣的神兽,而是象征着邪恶和魔鬼。因此在翻译此类菜肴时,就要避免这些字眼,或者加注以减轻西方人的反感。

第三,美学价值。中华菜品的命名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通过运用修辞、象征意义和押韵等手法表现出来。比如“龙凤呈祥”、“金玉满堂”、“鱼香肉丝”等等菜品,菜名或高贵典雅,或富丽堂皇,殊不知“龙凤呈祥”即是蛇肉和鸡肉制成的浓汤,“金玉满堂”是一道以肉丁和豌豆为原料的菜,而“鱼香肉丝”里边的鱼香味是用糖、醋调制而成,并非真实的鱼肉。此类菜品的翻译应取其原料和烹制方法,虽然可能埋没了其中的美学价值,但却能更好地还原菜品的真实面貌。

综上,本文提出几条翻译菜品原则供各位参考,不仅要遵守西式菜品命名习惯,还要反映中国特色,主要原则如下:

第一,译文清晰,意义完整。如:“鱼香肉丝”不应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而应译为“ShreddedPorkWithSpicyGarlicSauce”。

第二,掌握中式烹饪法的几大种类。这样可使人们清晰了解菜品的制作过程。几大烹饪法如下所示:

煮boiling

炖simmering

焖stewing

烧braising

炸frying

烤baking

蒸steaming

熏smoking

白灼scalding

除以上所示,一些烹饪法或许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可采取意译或加注的方法翻译。

第三,对菜品的切法作一定描述。这里主要指菜品原料的形状,虽然在西方国家原料的形状不甚重要,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无论荤素,刀工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冬笋鸡片”应译为“Sauteslicedchickenwithbambooshoots”,“翡翠生鱼球”译为“Fishballswithgreenvegetables”。

第四,避免文化冲突。如前文所示,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两种文化的人们对一些文化意象理解有极大偏差。所以,在翻译此类较为“敏感”的词汇时,要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翡翠鱼翅”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翡翠”是一种石头,不可食用,但在菜品中它却是绿油油的蔬菜的意思。

第五,对传统菜肴翻译应当标准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出台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这对译者来说是个极好的参考,译法中提及的菜就应遵循其标准,未出现的菜名也要经斟酌后再译。

对中国传统菜肴的翻译实属不易,但是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钻研中华美髓以及熟练翻译菜肴技巧的基础上,再进行菜肴的翻译,恐怕这项工作就不会太难了。

[1]BasilmunicationacrossCultures.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EugeneA.Nida.LanguageandCulture.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2.

[3]JamesBeard,IsabelE.Callvert.TheJamesBeardCookbook.NewYork:DellPublishingCo.,Inc.,1982.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刘增羽.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须审定[J].中国翻译,1990,(5).

[6]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7]罗塞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1998,(5).

[8]吴伟雄.中式菜谱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86,(5).

[9]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一、入座的礼仪(Seatetiquette)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族人民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相传我国从周代起,在饮食礼仪方面就已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餐桌礼仪制度,这些礼仪从古到今都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餐桌礼仪与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与精致。时至今日,餐桌礼仪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在欧美国家还保留了下来。西餐礼仪自清代起传入中国,从此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就一直相互影响和发展。

中西方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好客,只要遇上高兴的事都喜欢请客。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就餐时通常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或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依次入座。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在中国,坐在左边为尊,右边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不过现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用圆形餐桌,请客时大家可以围着桌子坐,完全不用理会那些规定的主宾位置,大家可以面对面坐,比较随意。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从客人身边上菜,以免不小心把菜或者汤汁洒在客人身上,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西方人如果在外就餐通常是服务生带位,入座,也没有什么主宾的说法,而且是GoDutch即AA制;在家请客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餐入座时,每个人都会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以后身子要坐端正,不可左右摇晃,身体与餐桌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双手不可以撑在桌面上,腿不可翘着。餐桌上已摆好的餐具也不要随意摆弄。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西方国家讲究“女士优先”的原则,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他们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二、进餐礼仪(Diningetiquette)

俗话说,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吃相就是指进餐礼仪。要想吃相优雅,就必须懂得中西方进餐礼仪的区别,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弄清中西方的进餐礼仪,得先明白中西餐的上菜礼仪。

如教学生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6“What’sforDinner?”的话题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蔬菜沙拉或奶酪(vegetablesaladorcheese)、甜品或水果(dessertorfruits)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同时告诉学生中餐的菜序是“汤—菜—酒—水果”。中餐虽然没有西餐那么复杂,但有着丰富的酒文化,因为中国人请客是无酒不成席的。

学习了中西方上菜礼仪后教育学生注意进餐时的礼仪。中西方人使用的就餐餐具也不一样。首先,学习中餐进餐礼仪。据说从禹王时代筷子就成了中国人摄取食物的主要餐具。这时告诉学生进餐时千万不可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也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更不可把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都是不合餐桌礼仪的。在中餐餐桌上,后辈应让长辈先动筷子,然后自己再动筷一起吃。吃饭时要把碗端起来,不可以不端碗把嘴凑近桌子对着碗吃。夹菜时,应从靠近自己的菜夹起,不要站起来到其他人眼前的盘中去夹菜,更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挑肥拣瘦,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要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也不可猛吃,更不能把菜盘子端到自己面前。如果是在家请客,在吃饭过程中后辈要尽量主动照顾长辈,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自己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不可饭碗一推,什么也不说就离席而去,因为这样是失礼的。

其次,教给学生西餐进餐礼仪。西方人进餐同样讲究礼貌、讲究卫生、尊重长者。他们在进餐时会与左右客人交谈,但都避免高声谈笑。进餐过程中,不能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喝汤时不能吸着喝,应用汤匙舀起送入口中。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用餐完毕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离席礼仪(Theabsenceetiquette)

其实,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礼仪教育,塑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我们应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用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对待西方饮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追随和模仿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3]中华文明与现代礼仪(中学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9

THE END
1.西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英文表达西餐的英语单词有哪些4、自助餐(Buffet): 一种由客人自助挑选食物的餐饮形式。 5、快餐(Fast Food): 指快速、简便的餐饮形式,通常包括汉堡、炸鸡、薯条等。 6、法式炸薯条(Fries): 一种常见的西餐食品,通常与汉堡、炸鸡等食品搭配。 7、牛排(Steak): 一种常见的西式主食,通常搭配蔬菜、沙拉等。 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371731.html
2.“分餐”与“合餐”因此,“分餐”或“双筷”制取代“合餐”“合食”制的社会和民众呼声可以说一天比一天日趋强烈。 一、分餐制 分餐制,即分用餐具的吃饭方式。分餐制的主要优点是卫生,不易传播疾病,浪费饭菜者很容易被发现,利于节约;缺点是餐具使用量大,不能分享很多菜肴,吃饭气氛不够热烈等。 https://www.meipian.cn/2ptp4sis
3.古往今来的分餐制与合餐制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从“分餐制”过渡到“会食制”,最后演变成“合餐制”并传承至今,这不仅是朝代更替过程中人们社会价值观转化、社会风俗变迁和思想观念转变的体现,也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的结果。 据《饮食文化研究》http://shcb.x-publish.com/shtml/shcb/20200330/74954.shtml
4.合餐制有哪些国家合餐制从什么时候开始 隋唐五代时期,一人一个食案,每人单独进食的分食制逐渐消失,取代分食制的是被沿用到今天的合食制。隋唐以前,分食是中国人的主要进餐形式,也就是大家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放一张低矮的食案,食案上放着食物,一个人一张食案,单独进食。就算是举办大形宴会时,也都是一人一案,按照身份进行https://china.findlaw.cn/jingjifa/shpaq/spaqws/1540201.html
5.罗马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之前欧洲所使用的一种计数符号,共有B. 社会习惯与家具发展间的相互作用C. 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消失的原因D. 民族交融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604080af44754cfcbf8656ed9ce63492
6.合食制题目答案解析,合食制题目答案解析1合食制 题目: 以下反映宋代合食制的画作有()。 A、禹州宋代墓《夫妇开芳宴图》 B、《韩熙载夜宴图》 C、赵佶《文会图》 D、《五牛图》 C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中国古代宴席由分餐制向合食制的转变,大约始于()以后。 A.汉代 B.唐代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90%88%E9%A3%9F%E5%88%B6.html
7.《千年一鱼》连载中华第一宴“钧台之享”美食圈资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食物、饮食方式、饮食习俗广泛传入中原,双方交流频繁。在此背景下,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饮食习俗方面,人们由一日两餐制逐渐过渡到一日三餐制。由于高桌大椅等家具出现、菜肴品种增多等因素,分食制逐渐向合食制过渡,到北宋时,合食制已基本形成。https://www.shangbw.com/news/show-63397.html
8.西方饮食文化范文12篇(全文)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4]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6bmtafz.html
9.全民营养周战疫期间,聊聊分餐那些事图片新闻此时,分餐制与合食现象并行存在,并形成了一种“分餐制”与“合餐制”之间的一种过渡用餐方式“会食制”,即在主人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除了像饼或汤、粥等食物是采用合食的方式,其他的饭菜都由厨师或仆人按人头分配好。后期合食逐渐占据主流。http://www.shantou.gov.cn/wjj/tpxw/content/post_1756397.html
10.苏州市司法局率先推动“分餐分食制”原标题:苏州市司法局率先推动“分餐分食制” 为遏新冠肺炎制疫情蔓延,苏州市司法局积极与市人大法工委沟通,推动在全国率先以人大决议形式规定“分餐制分食制”。 据介绍,“分餐制分食制”包括明确“提供集体供餐服务的单位,应当推行分餐、严格分食,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高危途径”。苏州市司法局还与市商务局、卫健委https://news.sina.cn/2020-02-23/detail-iimxyqvz5267944.d.html
11.餐厅设计中备餐间如何合理规划全面推行分餐制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 香港理工大学创新及科技发展总监、食品安全联盟召集人刘乐庭博士表示,使用公筷公勺是一件好事,对个人卫生以及公共卫生都非常有好处,应该推广。“以往我们习惯合餐,更多的是因为聚餐时,特别是与家人和好友时,觉得用公筷好像有一种隔膜,或是对别人不信任。但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刘https://www.sjzyslg.com/news/show-332810.html
12.中国餐制发展史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的。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实行,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如果食案没有改变,饮食方式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改变。事实上,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确实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现而推动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https://www.douban.com/note/699562141/
13.中外饮食文化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1jn50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