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筹交错、筷来箸往似乎是中国筵席中最寻常的场景,更能体现主宾之间毫无嫌隙。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则强迫习惯于合餐的国人注意距离,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就强调:“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最近,北京市也已将公共场所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等行为写入文明行为规范。分餐制是一种科学、卫生的用餐制度,有人认为这只是西方人的发明。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食制的国家,合餐的饮食习惯,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是最早分食的国家
历史上中国的食制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变化:从汉代及以前的分食制,到唐代的会食制,再到宋代以后逐渐开始的合食制。
殷墟出土了大量商朝陶鬲,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是一种类似于碗的餐具,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就此可以推断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到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乐,从吃饭开始。为了体现长幼尊卑秩序,于是有了这些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鼎”是烹煮的器物,“簋”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周天子跟其他诸侯大夫用的餐具数量是不一样的。豆也是一种盛食器,平民之间会聚饮酒也要以老为尊。
春秋战国时,人们席地而坐,吃的时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艺文类聚》载,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优待荆轲,与他“等案而食”。
我们可以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而不是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低矮的食案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而设计的,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实物,以木料制成的为多,常常饰有漂亮的漆绘图案。
由此可见,古代实行分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匮乏,二是长幼尊卑秩序。
高桌大椅是合食制的主因
宋代以后开始在家庭内部实行合食,这在近年发现的宋代墓葬壁画里有所呈现。
明朝以后,商品经济发展,饭店盛行,人口增长,廉价劳力充足,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许多方便。中国现在吃的面食,比如包子,是需要一定的人口支持的,因为面发了以后,最好当堂吃完,否则就会变质、变味。中国“三菜一汤”“六菜一汤”等说法,也是从明代开始的,所以合食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而出现的。
筷子的普及促进了合食制
这就要谈到筷子。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学者、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认为,朱元璋对筷子的普及有一定帮助。当时勺子是用来吃主食的,所以勺子比筷子更加重要。但是朱元璋发誓“如果不灭陈友谅就不用勺子吃饭”,所以他歪打正着地促进了筷子的使用。
合食制跟筷子的使用是有联系的,因为筷子更方便,能非常精准地夹取食物。
筷子的普及从贫民下层开始,普及之后才传到了上层。宋代陆游这样一个家境不错的文人,诗中就写过他是用勺子吃饭。到了明代,朱元璋提倡平民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筷子就开始大规模使用。史料显示,在明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感觉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了?”明代的一些小说,像《金瓶梅》《醒世恒言》描述的宴饮场景也可证明,当时不是勺子和筷子配套,而是筷子和小杯子(可以喝茶也可以饮酒)配套,即箸和盏是一起使用的。所以明朝的餐具和食制都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逐步向上层映射的特点。
自明代开始合食基本成为社会上主流的餐桌文化。八仙桌很多人家里都有,平时放在客厅比较多。古籍中八仙桌这个名称明代以前是没有的,而且清代的考据大家王鸣盛也论证说八仙桌这一称呼是明代开始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人口的增长与合食的普及造成的宴饮聚餐的需要。
“公筷”不是现在才开始提倡的
中国餐桌文化的变革有更复杂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中不强调隐私和距离,这导致太强调公筷、卫生等等常被认为是“见外”。
王晴佳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见外”,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已经逐步在改变。比如我们现在用一次性筷子很多,其实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最先开始用的,后来传到朝鲜半岛,中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一次性筷子,这就看得出大家对食品卫生开始讲究了。
“公筷”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提倡的。20世纪初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说要使用公筷,而且据说那种圆餐桌上的转盘也是他发明的,他称那种转盘圆桌为“卫生餐桌”:把菜放在转盘上,菜旁边放一双筷子,这就是公筷。SARS的时候也有人提出用公筷,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太接受,未能普及。
公筷其实一直在缓慢地发展,但是突然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急速推进。其实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疫情的出现,对文明都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会改变很多东西。
现在,餐馆被要求主动提供公筷、公勺,这样坚持下去,大家也许会慢慢习惯,否则亲朋聚会,某人提出用公筷,会疏远其他人。而如果餐馆主动提供,那就能另当别论。
总之,共食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通过这次疫情促进其形式的改变,使其变得更为有效、有益,也更加卫生、健康,这绝对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