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的半导体MES+EAP都不能满足SMT行业,如何判断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考量:
01有没有Line类型
曾几何时我一直在用三寸不烂之舌企图说服客户,MES的Area=Line,那真的是不堪回首的日子,虽然后期欧洲研发团队做了一个”虚拟“的Line类型出来,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因为2009年设计时,MES模型只有Facility-Area-Resource,而要满足SMT行业则是需要有Facility-Area-Line-Resource。一定要有工厂-车间-线体-设备,四层的设计才能完整的建立正确的工厂模型。如果只有三层,工厂-车间/线体-设备,是无法正确的建模的。
02满足SMT设备的BOM模型
SMT的BOM和其他行业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最大的挑战就是SMT的厂商把设备做的智能了。SMT设备的主要BOM说直白就是贴在电路板上的零件,例如电容/电阻/芯片等。针对SMT贴片工站,MES的BOM一般储存的就是一个电路板需要的零件:
A)电容A类10颗
B)芯片C类5颗
那如果1个批次有100片板,那就需要:
A)电容A类1000颗(10X100)
B)芯片C类500颗(5X100)
如果电容A类一盘料是1000颗,C类芯片是250颗。
那MES一般会建议备以下的料:
A)电容A类1盘
B)芯片C类2盘
但事实上,智能的SMT设备管理系统会主动根据设备的情形和用户参数进行优化。例如为了加快UPH,设备的备料清单会要求:
A)电容A类2盘
B)芯片C类4盘
因为有些SMT设备上超过2个以上贴装手臂可以同时贴N个零部件,多一个料盘就可以同时进行贴装动作。
这还不包括有些SMT线体上是有超过一台SMT设备。
而且这些都算是SMTProgram的一部分,和半导体的Recipe相比,这里明显复杂多了。(以前我还很自以为是的去炫半导体Recipe有多牛)。
这是MES厂商的噩梦。实时更新BOM和备料表。没有一个半导体MES+EAP厂商有准备做这件事,大部分厂商/系统整合都会装死,通常会以客户没有买接口蒙混过关(SMT设备厂商的接口都是天价)。
03线边的SMT料盘管理
大部分有规模的客户都把线边的SMT料盘储存放到了智能料架(也就是亮灯货架)。这个看起来很简单,没有难度的料盘管理,很大可能就是半导体MES厂商的软肋。如果MES+EAP厂商没有法子展现料盘上架使用者的界面,就表示他们没有做过,原生画面是处理不来以下的情况的:
把连续号码的料盘(例如A001至A100)上至连续编号的料架位子上(例如G1-G100),到底要扫几次码?
没做过的厂商会提供一个画面,扫200次码(1次料盘-1次料架)
有做过的厂商会提供一个画面,扫4次码(A001,A100,G1,G100)
04复杂的SMT生产工艺
贴正面,贴反面,贴完正面直接循环贴反面,这些都是SMT线体可能出现的情况,到底要如何建模呢?不建模,要如何做到全面追溯呢?
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研究国内知名的SMTMES供应商,看一看他们接地气的方案。
总而言之,半导体MES+EAP应用到SMT行业其实参考意义不大,因为当中会出现太多特殊的情况。
那针对不同行业,MES+EAP是需要对应的行业套件,来对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进行客制,为客户精准提供其所需功能,而不是只套用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