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从表面上看,小学英语教学和文化自信教育并不存在太大的关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学生更是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是应该推进文化自信教育的。《英语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到,“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由此可见,推进文化自信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推进文化自信教育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中西方文化确实有很多不同。虽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要接纳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前提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突出中华文化的优势。英语课本中有很多西方文化,一些领域我们可以进行对比。例如在小学英语的教材里提到许多有关西方国家的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对南瓜灯、圣诞派对、圣诞老人、火鸡等这些外国节日元素也都很熟悉,而且也很感兴趣。所以在英语教材出现西方国家节日时,老师既要让学生了解异国节日的风俗民情。与此同时,也要渗透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西方节日无法比拟的。
二、整合教材资源,扩大文化教育资讯。
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以单词、句型、对话教学为主,篇幅有限,许多文化知识并未体现出来,老师可以整合教材资源,扩充阅读内容,扩宽学生视野。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A部分对话中有一句话提到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的事件,我们可以就美国登月的背景拓展阅读,然后再拓展阅读后来我们中国在登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还有这个单元用Therebe过去式的句型描写中国学校以前的落后状况,用Therebe一般现在时的句型描写现在学校的现代化建筑物,但是篇幅很短只是几句对话而已。教师可以将对话整合成一段短文,较详细地介绍以前的学校只有什么,现在的学校又有什么,让学生阅读,深入对比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孩子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为长大后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三、将文化自信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布置作业也能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关中西方节日的单词时,我布置学生周末回家绘制一本关于节日风俗的绘本。许多学生画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如放鞭炮、家人聚餐、包粽子、做月饼等,十分精致,体现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满满的爱意。又如,在教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西方食物名称时,我布置学生回家做一道菜并用简单的英语向家长介绍食材名称,然后录制成视频上交。大部分学生选取了平时熟悉的食材如鸡肉、土豆、番茄、鸡蛋等做了一道美味中国菜,体现他们对我们本土饮食的喜爱。通过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既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让他们爱上中华文化。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文化、教书育人的时代任务。我们必须把文化教育切切实实地融入英语教育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忘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不忘教育的初心,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出一批批会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会向国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好学生。这就是推进文化自信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