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牢记1不倒,2不灭,3要做,4要吃,吉祥过大年
除夕,作为农历新年的前夜,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各种习俗和禁忌应运而生,它们或许繁琐,却承载着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牢记1不倒,2不灭,3要做,4要吃,吉祥过大年。
一不倒:不倒垃圾,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启了年忙的序幕,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在为过年做准备,而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要将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清扫到,以干净整洁的面貌迎接新年。到了除夕的时候,就不能再清扫家里,也不能倒垃圾了。人们认为这一天的尘土,吃的瓜子皮等都是祖辈带来的福气和财运,如果倒出去了,则意味着会把福气和财运都倒出去了。
另外有些地区还讲究要在出来进去的时候踩这些瓜子皮垃圾等,称为"踩碎(岁)",寓意着把不好的事情,以及不顺利都踩碎了,这样来年可以顺顺利利的。
二不灭:这是指不熄灯,在除夕夜把家里的灯都点亮。灯火通明象征着希望、幸福和团圆。
3要做
1、祭祖
2、贴年红
贴年红的习俗也是自古有之,所谓的年红是一些红色喜庆的装饰品,包括对联,福字,门神,年画,窗花,灯笼等,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也有除夕之前)将这些元素陆续张贴到家里各处,既是对过年氛围的一种装饰,也有着辞旧迎新的寓意。
年红代表着年味儿,象征着吉庆祥和,红红火火,避灾祈福,四季平安等诸多美好的寓意,是人们对于新一年的祈福祷愿。而这些元素,无论是对联,窗花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不得不说无论什么时候,传统文化都让年味更足,也让人们的内心更加充实。
3、守岁
守岁也是除夕之夜的一项古老习俗,在晋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在除夕之夜的时候,人们吃过年夜饭后,把家里的灯火都点名,然后尽情畅聊,一直到天亮。
守岁,既是人们表达对于光阴似水飞逝的惜别留恋之情,也蕴含着人们对于即将来临的新年表达美好希望之意。现代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的时候,往往都离不开春晚的陪伴,在新年的钟声敲起时,千家万户沉浸在炮竹声中,新的一年正式开启。
4要吃
1、吃年糕
如果让我说出一种最能代表过年的食物,我选择年糕。年糕年糕,一年到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吃年糕则意味着过年。年糕象征着"年年高",人们希望过年的时候吃过年糕之后,日子可以越过越好。
作为北方人,从小到大吃过的年糕都是以糯米粉蒸成的,在蒸的时候还会放入红枣和红豆两样食材,这两样不仅可以为年糕丰富口感和味道,也是两样吉祥的食物,红枣代表着红火甜美,红豆则表达着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吃了年糕,浓浓的年味也就有了。
2、饺子
饺子也是除夕之夜必吃的食物,出嫁之前每年除夕必做的一件事情便是与家人一起包饺子了。老妈调馅,我擀皮,其他人包,聊聊家长里短,这是一个非常放松又享受的过程。除夕吃饺子是老传统,人们取饺子的谐音"交子"来象征除夕的"更岁相交",来象征吉祥如意。当然如今人们赋予饺子的美好寓意有很多,财源滚滚,团团美满,人丁兴旺等。人们还讲究除夕吃肉馅饺子,象征生活富裕。另外守岁也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情,熬累了吃上一碗热乎的饺子,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和营养。
3、汤圆
汤圆起源于我国南方,在人们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不少传统节日或是节气里都要吃上一碗汤圆。以糯米面粉和成面团,可以包入黑芝麻,豆沙等传统的甜馅,也可以包入鲜肉,蛋黄等咸馅,也有的是不包任何馅料的小汤圆,吃起来软糯可口。汤圆软软饱满象征着团团圆圆。人们一般在早上的时候吃,也有的作为年夜饭的主食来吃。
4、长面
面条也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美食,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擀成长条形状的,而是压成的饼状,当时称为汤饼,一直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才开始用案板来擀面条。在我国西北地区,人们钟爱面条,在除夕的时候讲究吃长面。人们将面条擀得细细长长的,寓意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可以长长久久。另外长面是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吃长面,又蕴含着在新的一年可以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