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说清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重点!产业链中国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竞赛中,车企近期仿佛患上榜单饥渴症,不遗余力地在“销量排名”上堆砌玩法,“卖多卖少”仿佛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5处提及“新能源汽车”的内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被寄予厚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靠销量评判远远不够,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才是长期衡量维度。

通过前瞻产业观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尤其是特斯拉FSD技术、华为ADS、百度Apllo技术、小鹏XNGP智驾系统走向普及,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的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它一面涉及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创新技术的更迭,一面和车与车、车与路、路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也有着强关联。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是: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链价值重构。

这恰好也是为后发者提供换道超车的机会窗口,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新形势+新赛道+新规划,地方政府则有机会利用这场变局,突围高质量发展困境。

新形势: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然趋势

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前瞻产业数据观察显示,2023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35.7%,较2022年大幅增长。

加之目前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暖风频吹、电池技术突破、配套服务相继完善等多重激励下,景气度持续上升,实现了从探索阶段到规模化阶段的跃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推动了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预计2024年至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由13139.7亿元增长至29361.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4.34%,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带动了多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讯、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全新的产业链,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增长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新能源汽车有望继续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所以前瞻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所王所长认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3个关键的必要性:

①国际重任在肩: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履行国际承诺、展示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市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所以,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响应环境挑战、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能源转型、抓住技术创新机遇、实施国家战略以及承担国际责任的必然选择。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新能源汽车将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赛道:找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端

前瞻新能源汽车规划所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迭代,正深刻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的供给侧发展,厘清其中脉络,对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极富教益。

加之“三中全会”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战略被提到了顶点,各地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时,应更注重考虑哪些关键细分领域是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革新的?哪些是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哪些是能满足国家对于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的长远需求?从而实现本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从前瞻梳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景图来看,如果按照上中下游来划分,产业链可以被划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整车制造,以及下游的服务。

首先,上游原材料企业,如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供应商,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部分企业的毛利率接近或超过80%。这一趋势促使上游企业在资源开发和产能扩张上投入更多,拥有先天矿产资源的地方应着重把握该时机。

其次,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经历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电池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其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前瞻自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数据系统显示,在电动化时代,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上游电池制造环节,最为受益的零部件当属由电机、电控、电池组成的三电系统,合计占整车成本约50%。

再者,整车制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着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价的双重压力。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但利润率普遍低于上游企业,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这要求整车企业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迭代,相较于电动化,智能网联汽车在原有的电动化模块价值链底盘、车架和零部件等硬件环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网联、应用等软件集成,智能网联汽车四大关键环节,分别是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好比一个人的眼睛、大脑、肌肉和神经系统——各色各样的传感器负责收集外部信息感知环境,芯片和算法就扮演大脑的角色做出决策,制动、转向、悬架等线控底盘就执行动作,并与其他系统进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驾驶。

为进一步呈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细分赛道的良性选择,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对自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结合为各地政府提供的实战规划经验及资深研究团队的深度洞察能力,前瞻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利润优化空间则在传感器和芯片:

①传感器:感知层的毛利可观,仍有突破空间

按照传感器获取的信号类型,可分为相机视觉、雷达传感和听觉传感这三种。目前的大部分智能汽车,主要集中在相机视觉的车载摄像头,以及雷达传感领域的三种雷达上(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

正如特斯拉是视觉感知方案的坚定支持方,强调“化繁为简”,目前依靠视觉方案的特斯拉仍是将量产辅助驾驶做到最好的公司,而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被国内众多厂商青睐,纷纷通过开发或投资的方式布局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领域。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所用类型)已进入稳健成长期,成为了一个超过千亿人民币市场规模的巨大产业。根据数据观察,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783.9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1020.4亿元;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历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呈现波动变化态势。截至2024年年初,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注册企业共有2万余家,其中2018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创历史高峰,达1486家。2019-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注册企业数量下降,2023年新增注册量为96家。

当前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无论在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产业化程度和应用程度方面都较海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平均落后15-20年,处于第三梯队位置。这正如前文所述,我们要将新能源汽车提至到全球更高水准,关键的技术赛道是必要投入发展的趋势!

前瞻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含有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综合感知方案,还是视觉感知方案,都还属于研发初步阶段,对外依赖程度高,均存在各自需要克服的困难,最终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提供相同功能产品的方案将成为感知的未来。

②车规级芯片国产率不足,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车规级芯片的国产率不足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国产车规级芯片的自给率不足20%,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关键零部件上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端芯片领域,这种依赖性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在国际贸易紧张时期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目前芯片环节,主要有四家公司比较出名,分别是国外的英伟达和高通,以及国内的地平线和华为。自动驾驶计算芯片技术由英伟达领跑,我国车规大算力芯片的自主程度还是相对较低。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均被发达国家企业垄断,导致我国汽车的芯片成本一直都比较高。

而且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全球20家增长最快的芯片行业公司中,有19家来自中国大陆。结合近几年来中国汽车芯片的市场增速,前瞻初步估计未来我国汽车芯片规模的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22%,预计到2029年中国汽车芯片交易规模有望达到6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预计到2030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

该赛道领域也已然呈现出诸多新势力,在感知层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环节,代表企业包括宇瞳光学、禾赛科技、舜宇光学等;决策系统主要布局车规级芯片和云计算平台,以地平线、黑芝麻、浩云科技、东土科技为代表;执行控制系统厂商(利氪科技、翰凯斯、亚太机电、德科智控等)主要布局线控底盘;网联赋能的布局重点在C-V2X车路协同技术研发;整车厂商与解决方案供应商涉及传统主机厂、科技企业、造成新势力等多类型企业,多数企业倾向于全栈布局。

价值链的重构往往潜藏着后发者的新机会。技术路径是产业竞争的基础赛道,在现有路径持续前进或探索新路径抢占先发优势是赢得竞争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引导与规划的重要力量,其角色愈发凸显,对各地政府而言,新能源这一局没有“跟不跟”的问题,只有“如何避免出局”的问题。那么,地方政府在下半场的竞赛中要采取什么策略呢?

新规划:利用好“后发者优势”

“后发优势”一词的基本逻辑是:当后发国家(地区)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发达国家(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技术、知识和商业模式,不必一切自己从头做起,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实现更快的增长。

前文提及新能源汽车已由“电动化”已经转向了“智能化”,根据前瞻新能源汽车规划所的观察与产业大数据统计,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地方培育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历史性机遇,这也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方案落地发展的最佳载体和关键“应用支撑”。

根据官方综合评估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重庆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处于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竞争力第一梯队,苏州、杭州、武汉、无锡、天津、郑州、合肥、南京、淄博、海南等东部地区省会及重点城市处于竞争力第二梯队,成都、济南、青岛、西安、长春、芜湖等处于竞争力第三梯队。除此之外,沧州、保定、常州、大连、厦门等城市虽然在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等方面差距较大,但在政策、测试示范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考虑到政策环境和示范应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牵引作用,这些城市的发展潜力较大。

从上文中产业链的整体分布不难看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集成度、复杂度非常高,动力系统、电子电气系统、智能化系统、车联网系统等各个领域都有更细分的产业链环节分布,每个领域之间又相互关联。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一个产业”,而是由多个精细化、高端化、复杂化的细分产业组合而成的产业群所构成的。这种特殊的产业链结构便为后发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切入点和潜藏机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各行业都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及产业生态的趋势。第二第三梯队城市的发展速率,可以结合自身资源与行业的核心问题,发挥好“后发者优势”,建议结合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切入思考产业规划:

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晋城市,考虑与区域自身规模及优势产业强关联的细分赛道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区域内现有产业链配套情况,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方向,选择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细分领域,识别出具有潜力的细分领域,如整车制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动力电池、充换电设施等,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细分产业集群。

尽管上述从整链中摘取了关键赛道,但也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去发展,如前瞻产业研究院做过的《赣州新能源汽车小镇产业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前瞻团队调研分析,将通过产业规划为其解决6大关键发展问题:

(1)新能源汽车整车招商陷入瓶颈;(例如结合地区优势与定位,调整侧重主攻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方向招商;)

(2)赣州新能源汽车检测业务总体还依赖外地;(例如结合需求侧与发展定位,布局研发检测业务)

(3)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目前面临用地瓶颈问题;

(4)壮大赣州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需要;

(5)填补地方汽车文化旅游空白的需要;

(6)促进赣州商业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前瞻团队通过对区位优势提炼、现状条件梳理、实地调研访谈情况、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战略性、上位规划、周边竞合情况、全国/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舆情、对标案例借鉴等多维度分析,为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做出了既科学、更前瞻、又落地的项目/产业定位,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思路。如功能布局层面提出建议依托赣州市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新型电池、太阳能光热光伏、储能、新能源材料、智慧综合能源等方向,打造新能源科研成果展示、产品供需对接、论坛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赣州新能源产品展示应用中心,搭建集科研成果展示、需求对接服务、定制产品销售、产品检测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②中等城市,可以考虑从新能源专用车领域切入规划升级,带动整体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在整个宏观语境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热潮往往聚焦在大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身上,那么中等城市还有机会吗?

为什么是专用车?前瞻通过自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数据观察发现,与乘用车相比,商用车新能源化有所滞后,而专用汽车作为重要分支,随着我国物流业、运输业、建筑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望成为下阶段我国汽车新能源化的重要增长级。

预计到2028年,中国新能源专用车市场规模能达到3230亿元,我国对新能源专用车的需求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中等城市可以考虑根据本地特色和需求,探索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环卫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等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崛起,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例如常熟市,虽然不如苏州或南京那样知名,但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特别是对于新能源专用车的制造和研发,常熟市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结合城市自身消费市场与周边区域产业配套布局新能源汽车。2024年常熟一季度实现零售额5.02亿元,同比增长42.1%。同时,通过优化公交运营体系,推进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至80%,并持续健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常熟还拥有省级新能源产业创新载体,现有规上企业79家,六氟磷酸锂市场份额位列全球前五。

③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的城市,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切入规划新场景。

前文提及“传感器”与“车规级芯片”的关键技术赛道,但并不是所有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都适合去“内卷”。目前各地该如何把握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绿色低碳等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攻关“单车智能+网联赋能”各环节技术瓶颈,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尤其是当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盛行的情况下,技术路径的切入要有复合的场景,才便于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结合前瞻产业研究院已完成的120+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实战案例经验来看,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和规划策略是并行共进的:

技术层面可以着重考虑:

①动力电池:在关键材料上的技术突破,如单晶三元材料的研发,增强动力电池的性能;针对冬季电动车续航里程减少的问题,在全气候动力电池技术上攻关;

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等核心技术;如雄安新区通过车路云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城市级规划、建设与运营,实现了数字道路、智能网联、智慧交通的新高地,减少整体城市管理成本。

③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

规划策略层面可以着重考虑:

①建立创新生态:构建国际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生态,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如北京顺义区通过构建以新能源智能汽车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成功吸引了包括北京奔驰、理想汽车等知名企业的投资和研发测试基地的设立,不仅涵盖了整车制造,还包括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智能芯片、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②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持续释放有助于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的市场推广。像柳州市,开创了政企联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柳州模式”,实施停车费优惠、充电优惠等措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例如通过“光储充放”模式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

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科学、更前瞻、更落地的产业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市场进入、转型升级过程中能如何有效降低因过于依赖单一产业所产生的误判风险是关键,同时有效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禀赋推动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转变,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是智谋。各地政府应积极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蓝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依托自研的6.8亿+大数据系统,精准捕捉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趋势。凭借26年的产业发展洞察与专家智库优势,能深刻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瓶颈与机遇,为政府提供既科学、又前瞻、更落地的规划对策。此外,研究院还拥有丰富的企业招商资源和实战经验,已助力300+城市落地2000+规划项目,有效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赛背后,是改变全球汽车发展格局的产业革命,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领跑全球的另一张牌。在历史性机遇面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既要保持信心,更要回归理智。如果不能够真正基于产业深刻认知出发,挖掘核心痛点,并以此规划产业差异化战略,对于大部分区域布局发展新能源车产业,想要“弯道超车”恐会变成“黄粱一梦”。变革已经开始,变革也仅才开始。

前瞻经济学人APP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4-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THE END
1.2024年汽车行业年度策略:政策托底,品牌求进,科技为攻行业折扣率稳定分化。其中,新能源品牌折扣率下降趋稳,近半年稳定在 4%-5%的区间, 而燃油品牌的平均折扣率继续提升至 10 月的 19.84 %。尤其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燃油车其 折扣率在高位上继续攀升,10 月平均折扣率分别达到了 22%/30%。 24 年 1-10 月主流整车企业销量目标完成率普遍在 60-90%之间,比亚迪、吉https://m.vzkoo.com/read/202411295decdd530e12ceffdd19a084.html
2.10余家新能源车企2024年销量目标出炉跌宕起伏的2023年已经落下帷幕,在这一年里,仅有比亚迪、理想、吉利、岚图等几个品牌完成销量目标。2024刚刚开年,各大车企摩拳擦掌,纷纷明确了新一年的销量目标,准备大干一场。 截至目前,已经有10余家车企明确其2024年新能源车的销量目标,比如理想、埃安和吉利的销量目标均为80万辆,长安、五菱、问界销量目标分别https://m.12365auto.com/news/20240126/521360.shtml
3.2024年不足两月仅5家车企销量目标完成率超过80%新华财经统计了24家主流车企的2024年销售目标完成情况,从完成率和销售趋势来看,表现不容乐观,截至10月底,仅有小米、比亚迪、吉利等5家车企完成率超过80%,有望完成目标销量。 传统车企,走向两极分化 随着中国自主品牌认知度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逐渐走高,老牌传统车企们再一次站在了分化路口。目前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11143239455038.html
4.2024中国车企出海报告东南亚篇:规划产能超百万,纯电最畅销为了能更精准地把握这一发展趋势,电车界新能源汽车研究团队凭借我们深刻的市场洞察力和深入的数据分析,为大家带来《2024中国车企出海系列报告》,以期为车企及从业者展现更多翔实数据及目标区域未来发展图景,助力中国车企扬帆全球车市。 本次带来本系列报告的开篇之作:东南亚篇。电车界由衷的希望,3-5年后,中国汽车集团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97980
5.新能源车企2024年销量目标:奇瑞#2024目标400万(以下是部分主流新能源车企2024年销量目标: 奇瑞# 2024目标400万(含燃油车),2023年销量188万 #比比亚迪#2024目标450-500万(估),2023年销量302万 广汽# 2024目标275万(含燃油车),2023年销量未公布 #长安汽车#2024目标240万(23年自主200万,25年280万),2023年销量255万 https://xueqiu.com/4376577980/273810967
6.2022年5月新能源汽车国家与地方政策速览AET2)近地化构建“3+5+2”汽车产业园区新格局,将建设番禺埃安、花都启辰、黄埔小鹏等三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创新基地”,支持黄埔、增城、花都、南沙、番禺等区建设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并推动广清、广梅产业园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企业。 http://m.chinaaet.com/article/3000150493
7.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崛起,比亚迪全年销售302万辆,成为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全球销量最高的车企,前十位中中国企业占据5席,合计占比达43%; ——基于电动化产品、市场的突破,2024年国内企业将延续崛起势头,出现新的全球品牌,预计将新增1-2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份额提升至45%。 https://www.eet-china.com/mp/a333977.html
8.「固态电池」研究:半固态已来,全固态还远吗?@佐思汽研在动力电池装车逼近TWh的时代,更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供应商的产线进程开始加快。 在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1月2日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首次将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化的目标是,到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35877099163189772
9.EV晨报央行等四部门集中回应中国经济形势;广州打响一线城市限购松绑第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新能源汽车展,来自全球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1000余辆车齐聚合肥。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在致辞中称,大众位于合肥的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最大年产能可达35万辆。(第一电动) 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210387
10.2024年十大新能源汽车排行榜新能源汽车有哪些十大品牌网CNPP重磅推出2024新能源汽车十大品牌排行榜,新能源汽车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有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AITO、蔚来、极氪、小鹏、宝马汽车、埃安、零跑。十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由品牌数据部门通过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旨在告诉消费者新能源汽车什么牌子好。https://www.cnpp.cn/china/list_1517.html
11.2024电动汽车十大品牌排行榜电动汽车品牌前十名2024年电动汽车十大品牌,综合大数据评选出口碑较好的电动汽车十大品牌,电动汽车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比亚迪BYD、Tesla特斯拉、宝马BMW、雷克萨斯LEXUS、丰田TOYOTA、沃尔沃Volvo、凯迪拉克Cadillac、蔚来NIO、奥迪Audi、WEYhttps://www.chinapp.com/best/diandongqiche.html
12.渗透率超过50%!2024年新能源汽车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南方+为何自主品牌能达成如此成就?抢夺传统合资车企“话语权”的关键在于,新能源领域的自研技术。 自主品牌新能源转型速度全面碾压。12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9.3%,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7.4%,前者是后者的8倍。 尤其是插混市场,自主品牌找到了精准的突破方向。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插混累计批发275.1万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401/12/c8496615.html
13.欧阳明高: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探求确定性规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周期一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的优胜劣汰,另外就是新能源汽车跟燃油车的博弈到了决战阶段,自主品牌跟合资品牌的博弈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三个都是当前的特征。好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紧张发展到了现在的供应链充足,为新能源汽车取胜奠定了基础。还有就是从轿车电动化发展到卡车电动化,2024年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增长101%(https://www.svm.tsinghua.edu.cn/essay/9/2063.html
14.2024年上市的十款新能源汽车2024最新款新能源车型推荐→MAIGOO2024新能源汽车新车型TOP10 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汽车榜中榜,榜单主要依据AI大数据算法关于不同级别、不同细分市场的热销车型的“上市时间、话题热度、搜索热度、外形设计、内饰设计、动力总成、品牌知名度、售价区间、主题契合程度、网络十大排行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得分系统自动生成而成,更新截止至2024年9月3日。本网站https://m.maigoo.com/top/44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