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价格战背后,被“压榨”的供应商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11月27日在微博上发文表示,“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

降价,降价,还是降价。在这个金九银十的购车旺季,车企们为了拉销量,又纷纷开启了降价模式。

前两天,极氪宣布大优惠,极氪001最多优惠8万,就连上市才半年的极氪X也拿出了5.1万优惠。

还有腾势搞的活动,2千元定金可抵2.2万元,其实就是变相降价2万。

而在之前,特斯拉也官降了一波,ModelY长续航版降到29.99万的历史最低价,ModelS/X更是打了“骨折”,今年的降幅高达20万元。

可以说从年初到现在,汽车市场就没有离开过降价这两个字。

特斯拉能一直降价并不奇怪,毕竟它的毛利率高达20%,是全球单车利润率最高的车企。但特斯拉再降人卖一辆还是赚一辆,其他品牌亏钱卖车,还跟着特斯拉一起打价格战,靠的是什么?

其实就两个字,压榨。

一位头部自主品牌的资深工程师告诉我,“为了抢市场,我们卖一辆新能源车的纯利润在0上下徘徊”。

车企不仅要勒紧自己的裤腰带,还要从底下千百家供应商那逼出降价的空间。

某头部供应商告诉我们,为了把项目保下来,现在不少产品已经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做,“他们(车企)要在我们身上抠10块钱下来,那我们只能去压我们下面的供应商,从他们身上想办法,只能一级压一级”。

还有供应商说到,有车企到了量产前的最后一步还来搞幺蛾子,“合同早就签了,包括价格、产量、性能都谈好的基础上,突然再告诉你他们现在能接受的价格是多少,问你还能不能降价”。

更有供应商诉苦,车企对他们是直接耍起了无赖,明明吃了十碗粉,却只付你九碗的钱。

在和近十位从业人员交流过后,我发现汽车价格战的背后,多的是我们想不到的竞争。

每个零件都要抠一点下来

车企想降价,首先要把车子的设计成本降下来。

在车辆的开发流程中,车企对于成本控制有着一套方法论,叫做VA/VE(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这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花最小的钱,把东西做出来。

落到实车上,VA/VE的措施有很多,包括多车型共用零件、更换材料、更换工艺、取消部分零件等等,在行业内这些都是通用做法。

比如我同事最近买的一辆极星2。在交付之前,店里把一台试驾车借给他开了一周。但在提到新车后,他发现和试驾车比,自己车子方向盘一圈都变得硬邦邦的,握起来没有弹性。

我咨询了一位车企的内外饰工程师,对方表示这肯定是被降本了。

“降低皮革和粘在皮革背面泡棉的厚度,甚至直接取消泡棉,这些在VA/VE里都算比较常见。除了方向盘,车上的仪表台、门板、座椅这些用到皮革的地方,基本都会做降本方案评审。至于最后在哪降了,就要看整体评估了”。

正是车企这样从每个零件上一点点地抠,我们才得以看到车子越卖越便宜。

像比亚迪用的常压油箱,相较于别人的高压油箱,一台车至少省了500元的成本。这部分再传递到终端售价上,可能就是3000元的价差。

可是VA/VE有一个前提,是不能影响产品性能,也就是要做到降本不降质。比方说你不能因为图便宜,直接把防撞梁的钢材型号都换了,这样很可能碰撞测试都过不了关。

并且,很多降本方案会因为代价太大而无法实施。

“我们之前推过把侧气帘里的一个零件换一种工艺来做,这样一辆车能省出5元左右。但要做很多验证工作,相当于重新开发了一次侧气帘,光是试验费用就得70来万。算下来得不偿失,最后就没推了。”另一位车企人士表示。

但降来降去,实际能动刀的地方也并不会太多。一辆车在设计之初,其价格区间基本就确定了,“再怎么搞,也不可能把一辆20万的车硬给降到10万的水准。”

可今年情况却比较特殊。价格战开打后,车企的降本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在内部成本控制有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降本的压力传到了供应商体系里。

主机厂天生就强势

其实,供应商本来就是车企降本的直接目标。因为一辆车近2万个零件中,有一半以上是车企向供应商采购的。

一家主机厂的上游是几百家一级供应商(Tier1),Tier1的上游还会有二级供应商(Tier2)、三级供应商(Tier3)以及原材料供应商等等。

比如说,车子里的座椅是Tier1供应的,而座椅底下让它能前后移动的滑轨来自Tier2,滑轨里面的钢珠又来自Tier3,制造钢珠所需要的钢材来自原材料供应商。

在这一级一级的供应关系里,车企作为最大的甲方,也被叫做主机厂。它是这条产业链的核心,牢牢掌握着话语权。

除了博世、宁德时代、麦格纳这种巨型供应商外,大多数供应商的客户就那么几家,他们对于主机厂的各种需求只能全力配合。

所以,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从来不是对等的关系。

这种不对等很明显的一个体现是回款周期,也就是供应商干了活之后多久才能拿到钱。

一位供应商告诉我们:“最极端的是有一年回款的情况,如果再长的话,可能我们也撑不了那么久。”

因为在没有拿到货款之前,供应商需要自己应付所有支出,包括原料、模具的采购,以及生产、物流的费用等等。

以模具费为例,车企的通用做法是把这笔费用分摊到零件单价里去,不同车企分摊标准有所不同,有的会按10万辆分摊,有的是30万辆,量大的还有按100万辆分摊的。

比如说一个模具的制造费用是100万,如果是按100万辆分摊,就是在零件单价里增加1元的模具分摊费用。相当于这款车卖出第100万辆的时候,供应商才收到了全部的模具费用。

“按100万分摊,我这个模具基本是白送给主机厂的。”一位供应商这样说道。

而在车企的模具费用到账前,供应商需要先自己垫钱给模具制造厂。供应商也可能会对模具厂采取分期付、压尾款的操作,从而保证自己的现金流。

但总的来说,主机厂是这部分资金压力最小的一方,因为模具其实是给主机厂的,但它却是最晚掏钱的。

而如果供应商在零件交付上出现问题,主机厂还会延长回款周期或直接扣掉部分货款。“可能某个问题并不是很大,但你被抓到把柄了,客户就会罚你一笔”,一位原材料供应商告诉我们。

即便是供应链巨头博世,也少不了被主机厂拖欠货款。2020年,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就公开表示:“有些车企的欠款避免不了,停供只是最后手段。”

压价的方式不止一百种

主机厂不仅在账期上很强势,还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向供应商施压,其目的只有一个——价格再便宜点。

实际上,随着一款车产量的攀升,车企本来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降价2%~5%,这几乎是行业惯例。但在今年,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感到额外的降本压力。

盖世汽车3月份做的“供应链降本”调研数据显示,近3000名行业人士中有74%表示,相较往年,今年主机厂提出的降本要求有明显提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的降价幅度在5~10%,还有的被要求一次性降20%以上。

还有一些供应商因为产业链的周期前置,更早就感受到了降本压力。“从去年开始主机厂的降价要求就明显增加,到今年现在这个阶段算是达到一个极值。”

为了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主机厂首先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搞清楚供应商到底花了多少钱,知道你的底细后再来和你砍价。

一家电池材料供应商告诉我们:

“从去年到今年,基本上每周都有不同的客户来我们工厂现场审核。一方面,他们确实有帮助我们优化工艺流程,减少不良率;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了解我们的生产成本到底在哪些地方,以便进行控制。

现在,整车厂对我们的所有工艺流程都相当了解,我们的成本在客户那里是完全透明的。它会直接把你的原料成本、人工工时这些加起来,在这基础上乘上3~5个点作为你的利润,并以此来议价。所以价格方面,我们是非常被动的,基本是跟着客户要求来。”

但是,有的供应商利润并不高,本就很难降价。这时候,一些主机厂会从外面抓几条鲶鱼进来。

有两位供应商人士都提到了同一个现象:最近两年,主机厂为了寻求更低的价格,有意引进一些原本不是这个领域的供应商进来。

一位做传统材料的供应商说,因为自己工艺流程比较固化,并没有太多降价空间。有的主机厂就会在外面找到一些先进设备的厂商,让这些设备厂转型做产品,直接把他们替换掉。

“主机厂拉着设备厂一起合作,他们自动化程度更高,产品成本几乎是我们的一半,对我们是降维打击。我们根本报不出价来,这块业务下滑很快,今年营业额都是负增长。”

另一位供应商对这招的抱怨很强烈,他发现主机厂引进的一些供应商原本是做消费类产品的。

“他们(新引入的供应商)的产品其实是达不到车规级的,但是主机厂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报价,他们报出来的价格低不少,对我们很有挑战性。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拿到这个单子就会拼命去压低报价。这个供应商它最后也不一定能接到单,但整个比价过程明显对我们有干扰。”

他直言:“让不满足车规的供应商进来,这种形式很恶心。”

而且他也知道,主机厂引进这种供应商,可能不仅仅只是在比价环节当一张牌,因为“也有可能我们两家都接到单了”。

这是主机厂留的一招后手,先让你进来,后面照样有办法逼你降价。

车企在给一个零件招标的时候,可能同时招两家或三家供应商,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产品快速上量——一家供不过来,其他家立马补上。

但多家供应也就意味着主机厂可以在不同供应商之间来做权衡。

通常在招标阶段,主机厂就会确定好几家的供应比例,比如按照90%、5%、5%的比例,把一家定为主供,其他家定为二供和三供。如果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很长,主机厂就可以在一开始打开市场的时候用较好的供应商,然后在后面成本有压力的时候调整比例。

“每年问你价格能不能降,不能降我就把你家的比例往下调一点。你要不降价,订单就会慢慢变少,就用这种方式来逼着你降”,上述供应商现身说法。

他告诉我们,这种以“开二家”、“开三家”来要挟降价的玩法,这几年变得越来越明显。

除了变相施压,有的供应商则是遇到了强行讲价。一家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供应商告诉我们,今年有主机厂对他们是直接砍单的方式。

车企在付款的时候只按照订单80%~90%的量开票。比如车企这次下单了1000个零件,供应商也交了1000个零件过去,但是最后只按900个算账,相当于直接在总价上打九折。

“耍无赖了,明摆着少给你。我入行也快10年了,这种情况在之前根本没遇到过”,这位供应商无奈地说。

而一位软件供应商告诉我,主机厂对他们是直接砍人力成本和开发费。

“先是压缩你的开发周期,原来项目需要10个月,先给你压缩到8个月。然后再砍人工费,本来每人1万/月,把这块压到9千/月,并且人员水平不能降低,这些人他们都是要面试的。然后就这样一点点地跟你抠。”

“8个月真的干不完怎么办?”我问。

“没有干不完这一说,干不完也得干,就必须按时完成。因为你不交付是拿不到钱的,你要延期它还会按你延一天扣多少。只能加班加点,而且这些人的加班费他们也不会出。”

另一位软件供应商有着与之类似的经历,“本来是30天的工作量,硬是压到20天完成。活好不容易干完了,最后算钱的时候告诉你要按实际天数来,之前报的60万变成了40万,砍了三分之一”。

价格战带来了什么

看到这,相信大家也了解了车子为什么能一降再降。

在和这些供应链人士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大家都清楚价格战对于车企的压力,可对于主机厂的强行降本是理解但无法赞同的。

一位业内人士说出了矛盾点,“降成本这个事情,我们双方都有难处,如果是技术上降我们也愿意配合。但现在实际上最直观的就是压榨供应商,而不是真的从技术上降成本。”

“以前大家在做项目的时候是先看中技术能力,再看中价格。但现在的标准就一个,谁价格低就选谁。这个风气,我真的觉得不太好。”

另一位供应商担心的是产品质量,“主机厂现在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在保证产品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只要后端市场不出大问题,就可以把成本往低了降。这种想法我作为从业人员也是很震惊的,汽车毕竟是安全件,有时候为了成本牺牲一些东西我自己都害怕。”

对于主机厂有些“过分”的要求,供应商多半还是该咋办咋办。“大家也不想撕破脸,不会做得太难看,毕竟还要一起玩的”。

这也是很多供应商的真实感受,说到供应商和主机厂的关系,有一位供应商是这样形容的:我们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

一个主机厂起来了,能够带着一大批供应商风生水起。

根据“晚点”的报道,特斯拉宣布去墨西哥建厂后,一批中国特链企业也会一起过去。其中有供应商测算,墨西哥项目能比国内有多出3个点的毛利率。

“每家供应商都想陪着主机厂走下去,他混好了,走到哪都把你带到哪,这是我们所憧憬的”,这位供应商补充到。

只是在当下的价格战中,供应商更多是充当了主机厂的泄压阀。他们被拽下水一起吞下降价的苦果,然后大家都赚不到钱。

根据乘联会数据,在价格战最激烈的一季度,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3.8%。到了8月份,行业好转了些,但利润率(1~8月)也只升到了4.9%。

要知道,过去五年里,汽车行业的利润率最高达到了7.3%。即便是最低的去年,利润率也有5.7%。

毫无疑问,这轮厮杀是一次痛苦的行业重新洗牌。但不管愿意与否,车企和供应商为了活下去都必须改变。

一家老牌车企的员工告诉我,他们现在也在效仿新势力,推进订单式生产,争取0库存,目前已经在新项目落地。

有抱怨降本的供应商吐槽了一圈后说到,其实自己零件上确实有过度设计的部分,有些性能大大超过了这个产品的需要,“以前降本压力不大,就压根没往那个方向想,现在也是找到了新的替代方案”。

前面那位原本做传统材料,结果今年被车企引进的设备厂狠狠降维打击的供应商,现在基本放弃了这个方向,转而投入到其他技术门槛更高的产品上。

一位做控制器的国产供应商表示,本来很多车企会同时采购他们和博世的产品,但今年他们的订单增加了很多,因为他们价格有优势,车企减少了博世的订单。

还有无数小作坊式的供应商,因为竞争力不够,已经倒在了这轮变革中。

可以预见的是,车圈的价格战不会立马消停,它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还将继续。

过去13年,在新能源国补政策的支持下,我们诞生了一条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温室里开不出灿烂的花朵,今年年初,国补的退出以及特斯拉不按常理的降价,成为了这次汽车价格战的导火索。

只有真刀真枪的战场厮杀,才能证明各自实力到底有多少。如今,降本增效是所有企业的必修课,在行业深度的内卷里,要么主动进化,要么坐等出局。

当下的淘汰赛固然残酷,但如果能在这么残酷的比赛中存活下来,那它一定是不可替代的。

盖世汽车,“降本增效”,供应链卷起来!

崔东树,2023年8月汽车行业收入增6%、利润增11%、利润率5%

36氪Auto,想从上万个零部件中挤出油水,车企把供应商逼向悬崖边缘

晚点,特斯拉墨西哥工厂2025年一季度投产,中国供应链跟随

THE END
1.2025:车企的生死时刻!今年竞争已激烈,明年更是风云变幻!当2025年的曙光初现,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白热化阶段。这一年的市场,宛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各大车企如同航行其上的船只,有的乘风破浪,有的则摇摇欲坠,生死只在一瞬之间。 价格战,这一曾经被视作商业竞争的常规手段,如今在汽车行业中却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各大车企为了抢占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092108636368857114.html
2.2025年车市“大决战”提前打响:价格战蓄力,智驾争夺焦灼,淘汰赛市场层面,过去一年车市价格战触目惊心,随着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被曝光,意味着2025年的价格战已经在蓄力之中。 当前车市,很多汽车品牌名存实亡,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明确接下来两年将是“生存之战”,一系列迹象表明车市淘汰赛将继续加速,2025年车市“大决战”已经提前到来。 http://m.auto-first.cn/news/story_share_280436.html
3.2025年第一轮价格战,第一季度必将打响那么,2025年买车的准确时间在什么时候,价格战真的会爆发吗? 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末,大概率会上演神仙打架的局面,只不过这一次不会是殃及凡人,而是惠及凡人。 市场就那么大,不可能让每一个产品都成为爆品,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意味着市场份额剩下的也越来越少。况且,燃油车的价格会进一步下滑,对于那些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21754233898172967
4.专家预测:新一轮车企价格战或在2025年1月打响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购车选择,也促进了汽车市场的繁荣。 但巩旻预测,随着政策热潮的逐渐退却,2025年1月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车企“价格战”。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内地有关部门可能会采取延迟刺激政策或其他优惠政策的方式,以实现政策的缓步退场,从而平稳过渡市场变化。https://k.sina.cn/article_6854073802_19888ddca02001mwza.html
5.2024年汽车行业2025年度投资策略:2025年展望乐观,行业依然孕育我们对销量展望乐观,核心在于对明年宏观经济相对乐观,以及“购买力展望/汽车价格” 比值关系对增换购需求撬动的较高敏感性。此外,2025 年可能进入行业补库阶段,也有 望为批发销量提供多一层数据支撑。 1.1. 零售 2025 年乘用车零售:预计同比增速 0%-5%,中性预测 2.6%。对明年乘用车零售增速预 期我们主要考虑以下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1221ad44d4e184f5e5466ab41a2.html
6.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新一轮车企“价格战”或2025年1月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新一轮车企“价格战”或2025年1月出现 据21财经,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媒体分享会上表示,相关补贴政策或将提早透支市场需求,在车企加大产能的前提下,“价格战”将会持续。2025年即将到来,政策热潮逐渐退却,新一轮车企“价格战”或将于2025年1月出现。 https://www.yicai.com/news/102374593.html
7.2025预计低速增长,整个新能源汽车更惨烈的价格战在所难免作者: $特斯拉(TSLA)$2024、2025预计低速增长,整个新能源汽车更惨烈的价格战在所难免https://xueqiu.com/5682404565/276440774
8.2025年,2500万+中国新旧车交易量将持平必看罗磊表示,随着我国汽车新车发展不断成熟,在存量汽车市场中,处于流通领域核心位置的二手车发展至关重要。从汽车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来看,汽车市场发展越成熟,二手车交易拉动新车市场销量增长的作用越大。 “新车价格战导致二手车商出现经营风险” 虽然二手车的市场在扩大,但是现在市场普遍出现“以价换量”的现象。那么二手车http://www.chezhubidu.com/mobile/getDetail/1006375
9.汽车价格战将再起?比亚迪上汽大通致供应商:降本10%金十数据金十数据11月27日讯,继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引发市场热议后,记者从汽车供应链人士独家获取的文件显示,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25日也向其供应商致信称,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随着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状况预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导致价格战难以平息。“卷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上汽https://flash.jin10.com/detail/20241127154819713800
10.宝马涨价背后的商业逻辑当价格战无法带来销量增长,证明价格战促销策略失效了。宝马率先调价是汽车行业价格回归正常区间的信号,是积蓄已久的低价竞争收尾的信号。 但宝马还留有后手,为明年铺路。 1.宝马真正的纯电平台产品将在2025年上市。 一直以来,宝马纯电销量低迷,主要原因是在售车型基本均为油改电车型,市场并不欢迎油改电。过去为了https://www.tmtpost.com/7179604.html
11.ToB企业:2025继续打价格战,只有死路一条项目管理To B企业:2025继续打价格战,只有死路一条 从双十一数不清的促销、满减还有消费券,到大模型厂商的“你低价,我免费”中可以窥见,最近几年,在产品泛滥、市场红利消失的困境中,“价格战”已从To C卷到To B赛道。企业纷纷裁员、调整业务方向,也说明了时下许多To B企业焦虑的是,如何“活”下来。https://www.zentao.net/blog/tob-enterprise-management-84509.html
12.零跑汽车挑战2025年50万销量目标回顾今年上半年的车市,“价格战”未曾停歇,行业淘汰赛持续加剧。内卷之下,零跑汽车也在拼尽全力应战,并展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具体来看,零跑汽车单季营业收入与交付量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第三季度,零跑汽车营收为98.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6.6亿元增长了74.3%,较2024年第二季度的53.6亿元增长了83.9%,创历史新高。 https://www.12365auto.com/news/20241115/537799.shtml
13.十大投资机构眼中的汽车业2024他提到,过去认为非常难以攻克的汽车领域,在2023年中国团队已经取得了突破,并且已经有几家公司量产了数十万辆以上的产品,这进步令人“惊喜”。同时,2023年汽车行业爆发的价格战以及供应链上的降本需求也确实让人受到“惊吓”。 在对2024年预期方面,由天宇断言汽车企业“要么踏踏实实地活着,要么轰轰烈烈地死去”。由天宇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24030610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