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 蔚小理无法阻挡,存活下来,逐渐壮大,成长为第一梯队汽车主机厂商的概率,非常大。Tesla用model 3/y颠覆了汽车产... 

蔚小理无法阻挡,存活下来,逐渐壮大,成长为第一梯队汽车主机厂商的概率,非常大。

Tesla用model3/y颠覆了汽车产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加速、顺滑、智能和自动驾驶体验,把这些性能拉到了更买得起的价位,并用极高的制造效率创造了奇迹。

蔚小理不约而同选择30万+的价位区间打造自己的产品,因为没有任何人愿意以低端产品的品牌形象入局,而面临30万+用户人群,更容易建立品牌认知,因为这些人在性价比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体验、增值服务、情感等高阶需求,在占领了高端品牌心智之后,通过产品组合或者第二品牌去做大众市场。

接下来从交付、产品技术、制造、财务运营几个方面进行简析,到底哪家强?

Tesla的零售销量,仅比对国内市场的交付部分,不算国内生产但是出口的部分。

一.交付

看看这环比

二.产品技术

8.产品组合

先看看理想

理想ONE为什么能成为爆款?因为这款车的设计和营销,完全围绕“有娃家庭用车”的产品定位,把品牌形象做到了具体、专注和深入人心,这里的深入人心的人指的就是那一批理想ONE瞄准的奶爸群体。

5030*1960*1760的车身,2935的轴距,超大的空间,超大的屏幕,智能的语音,没有续航焦虑,有纯电驱动的优势,32.8/34.98的统一售价,在这个级别,找不到另一款更超值的车了。

理想ONE这是用宝马X5的规格,卖宝马X3低配的价格,把一众中大型SUV都干趴了,包括汉兰达,BBA这个规格的几款品质的高端车。

理想L9以45-50万的价格,宝马X7的规格,宝马X3的价格,继续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极大。

a.到2025年,理想依然会服务有孩子的家庭用户

b.在20-50万价位,每10万区间都有增程式和纯电汽车满足细分需求,增程式平台X主要研发SUV,纯电平台Whale专注空间类型纯电产品,Shark平台专注性能产品。

c.2022-2023推出3款产品,全尺寸增程旗舰40-50万的L9,BEV高压平台产品,一款20-30的中型车产品。

这么推测,这款20-30的中型车,应该是一款增程的中型SUV,而BEV产品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形态可能不太同于目前市场上的形态,价格也未知。

ES8是标杆之作,2022Q1只交付4341辆,在50万+SUV当中也只能算差强人意。

ET7,轿车中的旗舰产品,依然是50万左右,硬件拉满,性能拉满,软件能力往上堆,营销一波又一波。

ET7这款车还是蛮酷的,很多宝马奔驰的车主的第二辆车都选了ET7,但是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G3/i,紧凑型SUV,20万左右,2022年月销1.5k;

P7,中型轿车小爆款,25-40万,model3和汉的有力竞争者,月销6k+,管理层认为可以卖到月销1万;

P5,紧凑型轿车,16-23万,搭载激光雷达,定位性价比型车型,月销3k+,管理层期望其销量可以打平P7;

G9,中大型SUV,代表小鹏目前技术最高水平,2022Q3发售,根据传闻估计价格跟理想ONE差不多。管理层期望会是爆款。

今年至明年,会推出4款新车,一款改款(估计是P7)、G9,第三代平台的B级车(P7价位)和C级车(价格高于G9)。后面这两款车都会采取大型一体化压铸制造,技术基于00V高压碳化硅平台,4款车都搭载XPilot4.0。

从组合上来看,小鹏比蔚来理想产品价格稍稍低10-20万,主打智能和性价比,产品矩阵完整,并且小鹏目标用户比较年轻和下沉,80%的直营店部于非一线城市。

如果给蔚小理的产品组合的有效性排个序,我认为是理想>小鹏>蔚来。

9.智能化

智能座舱的产业链在未来一定会繁荣发展,包括芯片、底层OS、语音助手、各种域控制器,这里面也有诸多的公司可以研究,包括英伟达、高通、Intel、德赛西威、科大讯飞,太多了,这是另一个主题。

这是部分的座舱芯片和语音系统信息,有谬误或不全的请指正

我相信蔚小理智能座舱优势会持续领先。

再来说说自动驾驶

几点判断

a.L4技术路线短期无法大规模落地,百度Apollo前景堪忧,整车厂商的L2级技术路线是正道;

b.辅助驾驶在未来十年会全面普及,但是现阶段不是用户购车的必选项,起不到决策作用,这让车商在自动驾驶的投入变得尴尬,投入不是为了现在卖更多车,而是为了将来卖更多的车;

c.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是整车厂商的正确路线,想让自己的自动驾驶方案能用好用,不能靠供应商;

自动驾驶,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和产品不能同步的现状,L4级完全摆脱驾驶员的自动驾驶,需要绝对的安全,一定离不开厘米级的高精地图,离不开非常精准的定位,离不开多种传感器的感知融合,离不开巨量场景数据尤其尽可能多覆盖cornercase,更离不开高算力和高智能的算法模型,因为其安全等级、场景限制、成本太大,导致短期无法大规模落地,所以什么Robtaxi,城市无人驾驶,基本上十年内没什么商业价值,只有在码头、工厂、某些长途货运相对封闭的空间,实现难度较小的场景,会有一些商业应用。L4级的百度Apollo代表了自动驾驶的最高水平,但是他的商业前景堪忧。

相反ADAS,L2/L2+等级的,以驾驶员为服务对象的辅助驾驶在未来十年一定会全面普及,这也是以Tesla为代表的的众多车商走的路线。基础的ADAS功能包括ACC自适应巡航(也就是跟车)、LCC车道居中、ACL打灯变道(驾驶员拨动转向灯,车辆自己变道)、AEB紧急制动,蔚小理都具备这些常规功能,对于高阶的辅助领航驾驶,蔚来的NAD,Tesla的FSD,小鹏的NGP,说是会实现高速或城市点对点的自动驾驶,除了ACC、LCC、ACL,可以自己进出匝道,根据导航规划转弯等功能。他们不但要推出这些功能,还期望这些功能能够变现,也就是让用户买单。

我坚定的不看好汽车的软件收入。智能化和辅助驾驶,应该标配好吧,现在你们先把功能打磨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我提供点便利就好了,东西先做好,再说收钱的事儿吧。

没见比亚迪大肆炫耀什么自动驾驶,但是比亚迪销量吊打所有吹嘘自动驾驶的公司了,我个人开model3,当初赠送的FSD,每天都习惯使用ADAS功能,但是从小鹏20%XPilot的装载率来看,这不是必备的。还是那句话,优质的ADAS功能,是为了长期提供产品竞争力,但起不到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功效。

蔚小理自动驾驶发展路线又开始趋同了,最终都会选择inhouse的全栈自研,蔚来886系列选择mobileye,ET7/5抛弃了合作模式,采用自研+部分外包,自己掌握核心,但蔚来自动驾驶团队有些臃肿,职能overlap,稳定性较差,小鹏从一开始就全栈自研,也是inhouse投入最大的,也是自动驾驶做的最好的,理想ONE应该是博世提供的方案吧,但L9也要全栈自研,三家都是上激光雷达,硬件预装,走感知融合路线,我认为这个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必然趋势。别管是tier几提供自动驾驶的软硬件系统,整车厂商都无法形成数据闭环,这个技术的核心数据最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排个序,小鹏>蔚来>理想。

自动驾驶技术有依赖路径,在设计初期必须想好架构和技术方向,如果中间频繁的更换算法模型和硬件,那么里程的意义就不大。关键在于领军人对技术的理解,这件事非常考验蔚小理长期的技术积累。

而且自动驾驶即便是形成了代差优势,也不是什么不可突破的,只要是企业愿意投入,找到合适的牛人,在2-3年之内就能磨平差距,据说小米现在搞自动驾驶也是Apollo出来的,也很牛,2年后咱们可以验证水平。

智能电动车的三电系统也是很大的一个课题,这个也后续再表。

三.制造

10.一句话,蔚小理的产能和交付能力,都很弱鸡。新车型交付delay家常便饭,我劝管理层们聚焦精力,好好弄弄制造这一块儿吧,领先优势窗口就这几年,别因为交不了车给耽误了,此处特别艾特李斌。

这产能实在是不能打,必须加把劲才行。

四.财务

11.财务数据

收入量级

交付

毛利率

整车毛利率

净利率

毫无疑问,蔚小理都想追求高毛利率的。

蔚来为了高毛利都不想搞大众市场,管理层讲,预计2023年Q4实现breakeven收支平衡,2024年整体实现全年盈利。

小鹏的第三代平台,也就是要开发一款P7价位B级车和高于G9价位的C级车的平台,会采用一体化压铸工艺,该平台的产品毛利率会提升不少,而管理层的长期毛利率目标在25%。

理想已经有2个季度实现了净利率为正的情况。

结语

对于蔚小理而言,他们的车基本上是获得了市场认可的,最重要的是交付,随着新的车型不断推出,蔚小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现在还看不到哪家有绝对优势,个人对比了一圈,最看好的是理想,虽然理想不是技术最强那一个,但是理想是最为聚焦和务实的那一个。从坑疫情交付能力来看,比亚迪有着碾压式的优势,这是蔚小理必须重视和改善的,就是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行则将至,道阻且长。

对于投资而言,蔚小理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美国通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中概股美股退市风险、中国国内疫情风险、Tesla不及预期风险,主要是宏观层面的风险因素传导,根据5月前两个周乘联会的数据来看,汽车整体交付依然惨不忍睹。

我是坚定看好这三家公司的,但选择观望、轻仓逢低买入、合理做波段的策略。

THE END
1.新能源车:诸多问题待解突破发展瓶颈二手车汽车行业【我国新能源车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当前,我国新能源车产量突破年度千万辆,但在二手车保值率、整车安全性和产品功能同质化等方面与消费市场期待有较大差距。 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突出,今年多起新能源车辆自燃,涉事车企常对事故车辆进行抠标或遮盖处理。国家消防救援局指出锂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和灭火救援难题未解决,相关企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807ENC0519D4UH.html
2.新能源车选哪家?这几个品牌稳,不担心破产自从新能源潮流盛行以来,不同于燃油车市场,很多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然而市面上的新能源品牌五花八门,很多成立年限较短,背后的资源不如老牌厂商那般雄厚的品牌,破产的概率也更大一些,例如前段时间的威马、爱驰、奇点、恒大,包括高合停产事件等等。那么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如何擦亮眼睛选择一个靠谱的品牌,避免被https://news.yiche.com/hao/wenzhang/96625518/
3.新能源汽车崛起,跨国车企在华利润缩水,未来之路怎么走?以理想和比亚迪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卓越技术和创新产品,迅速抢占市场,成绩斐然。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相比之下,国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显得较为滞后,其传统技术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国际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413945506051116&wfr=spider&for=pc
4.“1势力”专访章弘:成功的新能源车品牌不能搞“噱头”2023年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中,每三辆中有一辆是新能源车,销量相比五年前增长三倍,市场竞争激烈。 2023年中国市场卖出的汽车当中,每三辆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和五年前相比,新能源车的销量翻了三番,排名靠前的新能源车品牌也经历了“大换血”。经历了品牌数量爆炸式增长和雪崩式淘汰之后,如今仍然在市场上幸存的品https://www.yicai.com/news/101985247.html
5.2024年,新能源车品牌至少倒闭15家!年亏70多亿的极氪何去何从以手机行业看汽车行业最为清晰。最多的时候,2012年,中国有15家手机企业参与竞争,然后不断洗牌,销量成为能否存活的门槛。同样,目前30多家新能源车企业,面对的是比手机更小的市场,更新换代周期比手机也长很多很多。 而造车的投资又远远大于手机。手机企业扛上三年不盈利,也要关门大吉,更别说造车了。新能源车的第一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319858653941498383
6.补贴取消的“后疫情时代”,新能源车企如何从淘汰赛中存活下来?一位合资车企的高管表示:“这三年的市场竞争将会特别激烈,我们预估三年之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会倒下60%。”“汽车终端资格赛基本结束,淘汰赛已经开始,两三年(内)可以看得到终局的端倪。还没有完成资本化的造车新势力,面临着行业格局恶化,竞争劣势凸显等情况,能见度比较低,需要更审慎理性的观察。”乾成资本执http://www.dadongtimes.com/zixun/754.html
7.汽车招商证券:汽车迎来景气回升周期,细分板块多点开花新能源汽车:新车型加速投放,C端消费崛起。 行业2019年中期遭遇补贴大幅退坡,下半年销量大幅下滑,而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销量同样下滑,但随着特斯拉model 3国产化及三次降价、下半年比亚迪汉、新势力头部企业、五菱宏光mini ev等优质供给的不断推出,下半年行业销量迎来复苏,20年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1.4万台,同比+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11237
8.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大幅下滑技术仍与特斯拉差得远Model 3的销量数据或许能说明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火爆。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特斯拉Model 3销量达21604辆,同时,去年1-11月,Model 3在国内累计销量突破11万辆。 “去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大爆发,像特斯拉、蔚来等品牌把比亚迪的市场抢了,市场被别的品牌所稀释,比亚迪的销量自然就下来了https://m.qzwb.com/gb/content/2021-01/06/content_7072167.htm
9.我国轮胎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1)国内汽车主机厂2022年1—6月产销量完成情况。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 211.7万和1 205.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7%和6.6%,库存有所上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渗透率达到21.6%,产销量分别完成266.1万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其中,新能源轿车销量在轿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为24.0%,国产品牌轿车中新能源汽车占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130/18188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