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无法阻挡,存活下来,逐渐壮大,成长为第一梯队汽车主机厂商的概率,非常大。
Tesla用model3/y颠覆了汽车产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加速、顺滑、智能和自动驾驶体验,把这些性能拉到了更买得起的价位,并用极高的制造效率创造了奇迹。
蔚小理不约而同选择30万+的价位区间打造自己的产品,因为没有任何人愿意以低端产品的品牌形象入局,而面临30万+用户人群,更容易建立品牌认知,因为这些人在性价比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体验、增值服务、情感等高阶需求,在占领了高端品牌心智之后,通过产品组合或者第二品牌去做大众市场。
接下来从交付、产品技术、制造、财务运营几个方面进行简析,到底哪家强?
Tesla的零售销量,仅比对国内市场的交付部分,不算国内生产但是出口的部分。
一.交付
看看这环比
二.产品技术
8.产品组合
先看看理想
理想ONE为什么能成为爆款?因为这款车的设计和营销,完全围绕“有娃家庭用车”的产品定位,把品牌形象做到了具体、专注和深入人心,这里的深入人心的人指的就是那一批理想ONE瞄准的奶爸群体。
5030*1960*1760的车身,2935的轴距,超大的空间,超大的屏幕,智能的语音,没有续航焦虑,有纯电驱动的优势,32.8/34.98的统一售价,在这个级别,找不到另一款更超值的车了。
理想ONE这是用宝马X5的规格,卖宝马X3低配的价格,把一众中大型SUV都干趴了,包括汉兰达,BBA这个规格的几款品质的高端车。
理想L9以45-50万的价格,宝马X7的规格,宝马X3的价格,继续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极大。
a.到2025年,理想依然会服务有孩子的家庭用户
b.在20-50万价位,每10万区间都有增程式和纯电汽车满足细分需求,增程式平台X主要研发SUV,纯电平台Whale专注空间类型纯电产品,Shark平台专注性能产品。
c.2022-2023推出3款产品,全尺寸增程旗舰40-50万的L9,BEV高压平台产品,一款20-30的中型车产品。
这么推测,这款20-30的中型车,应该是一款增程的中型SUV,而BEV产品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形态可能不太同于目前市场上的形态,价格也未知。
ES8是标杆之作,2022Q1只交付4341辆,在50万+SUV当中也只能算差强人意。
ET7,轿车中的旗舰产品,依然是50万左右,硬件拉满,性能拉满,软件能力往上堆,营销一波又一波。
ET7这款车还是蛮酷的,很多宝马奔驰的车主的第二辆车都选了ET7,但是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G3/i,紧凑型SUV,20万左右,2022年月销1.5k;
P7,中型轿车小爆款,25-40万,model3和汉的有力竞争者,月销6k+,管理层认为可以卖到月销1万;
P5,紧凑型轿车,16-23万,搭载激光雷达,定位性价比型车型,月销3k+,管理层期望其销量可以打平P7;
G9,中大型SUV,代表小鹏目前技术最高水平,2022Q3发售,根据传闻估计价格跟理想ONE差不多。管理层期望会是爆款。
今年至明年,会推出4款新车,一款改款(估计是P7)、G9,第三代平台的B级车(P7价位)和C级车(价格高于G9)。后面这两款车都会采取大型一体化压铸制造,技术基于00V高压碳化硅平台,4款车都搭载XPilot4.0。
从组合上来看,小鹏比蔚来理想产品价格稍稍低10-20万,主打智能和性价比,产品矩阵完整,并且小鹏目标用户比较年轻和下沉,80%的直营店部于非一线城市。
如果给蔚小理的产品组合的有效性排个序,我认为是理想>小鹏>蔚来。
9.智能化
智能座舱的产业链在未来一定会繁荣发展,包括芯片、底层OS、语音助手、各种域控制器,这里面也有诸多的公司可以研究,包括英伟达、高通、Intel、德赛西威、科大讯飞,太多了,这是另一个主题。
这是部分的座舱芯片和语音系统信息,有谬误或不全的请指正
我相信蔚小理智能座舱优势会持续领先。
再来说说自动驾驶
几点判断
a.L4技术路线短期无法大规模落地,百度Apollo前景堪忧,整车厂商的L2级技术路线是正道;
b.辅助驾驶在未来十年会全面普及,但是现阶段不是用户购车的必选项,起不到决策作用,这让车商在自动驾驶的投入变得尴尬,投入不是为了现在卖更多车,而是为了将来卖更多的车;
c.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是整车厂商的正确路线,想让自己的自动驾驶方案能用好用,不能靠供应商;
自动驾驶,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和产品不能同步的现状,L4级完全摆脱驾驶员的自动驾驶,需要绝对的安全,一定离不开厘米级的高精地图,离不开非常精准的定位,离不开多种传感器的感知融合,离不开巨量场景数据尤其尽可能多覆盖cornercase,更离不开高算力和高智能的算法模型,因为其安全等级、场景限制、成本太大,导致短期无法大规模落地,所以什么Robtaxi,城市无人驾驶,基本上十年内没什么商业价值,只有在码头、工厂、某些长途货运相对封闭的空间,实现难度较小的场景,会有一些商业应用。L4级的百度Apollo代表了自动驾驶的最高水平,但是他的商业前景堪忧。
相反ADAS,L2/L2+等级的,以驾驶员为服务对象的辅助驾驶在未来十年一定会全面普及,这也是以Tesla为代表的的众多车商走的路线。基础的ADAS功能包括ACC自适应巡航(也就是跟车)、LCC车道居中、ACL打灯变道(驾驶员拨动转向灯,车辆自己变道)、AEB紧急制动,蔚小理都具备这些常规功能,对于高阶的辅助领航驾驶,蔚来的NAD,Tesla的FSD,小鹏的NGP,说是会实现高速或城市点对点的自动驾驶,除了ACC、LCC、ACL,可以自己进出匝道,根据导航规划转弯等功能。他们不但要推出这些功能,还期望这些功能能够变现,也就是让用户买单。
我坚定的不看好汽车的软件收入。智能化和辅助驾驶,应该标配好吧,现在你们先把功能打磨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我提供点便利就好了,东西先做好,再说收钱的事儿吧。
没见比亚迪大肆炫耀什么自动驾驶,但是比亚迪销量吊打所有吹嘘自动驾驶的公司了,我个人开model3,当初赠送的FSD,每天都习惯使用ADAS功能,但是从小鹏20%XPilot的装载率来看,这不是必备的。还是那句话,优质的ADAS功能,是为了长期提供产品竞争力,但起不到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功效。
蔚小理自动驾驶发展路线又开始趋同了,最终都会选择inhouse的全栈自研,蔚来886系列选择mobileye,ET7/5抛弃了合作模式,采用自研+部分外包,自己掌握核心,但蔚来自动驾驶团队有些臃肿,职能overlap,稳定性较差,小鹏从一开始就全栈自研,也是inhouse投入最大的,也是自动驾驶做的最好的,理想ONE应该是博世提供的方案吧,但L9也要全栈自研,三家都是上激光雷达,硬件预装,走感知融合路线,我认为这个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必然趋势。别管是tier几提供自动驾驶的软硬件系统,整车厂商都无法形成数据闭环,这个技术的核心数据最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排个序,小鹏>蔚来>理想。
自动驾驶技术有依赖路径,在设计初期必须想好架构和技术方向,如果中间频繁的更换算法模型和硬件,那么里程的意义就不大。关键在于领军人对技术的理解,这件事非常考验蔚小理长期的技术积累。
而且自动驾驶即便是形成了代差优势,也不是什么不可突破的,只要是企业愿意投入,找到合适的牛人,在2-3年之内就能磨平差距,据说小米现在搞自动驾驶也是Apollo出来的,也很牛,2年后咱们可以验证水平。
智能电动车的三电系统也是很大的一个课题,这个也后续再表。
三.制造
10.一句话,蔚小理的产能和交付能力,都很弱鸡。新车型交付delay家常便饭,我劝管理层们聚焦精力,好好弄弄制造这一块儿吧,领先优势窗口就这几年,别因为交不了车给耽误了,此处特别艾特李斌。
这产能实在是不能打,必须加把劲才行。
四.财务
11.财务数据
收入量级
交付
毛利率
整车毛利率
净利率
毫无疑问,蔚小理都想追求高毛利率的。
蔚来为了高毛利都不想搞大众市场,管理层讲,预计2023年Q4实现breakeven收支平衡,2024年整体实现全年盈利。
小鹏的第三代平台,也就是要开发一款P7价位B级车和高于G9价位的C级车的平台,会采用一体化压铸工艺,该平台的产品毛利率会提升不少,而管理层的长期毛利率目标在25%。
理想已经有2个季度实现了净利率为正的情况。
结语
对于蔚小理而言,他们的车基本上是获得了市场认可的,最重要的是交付,随着新的车型不断推出,蔚小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现在还看不到哪家有绝对优势,个人对比了一圈,最看好的是理想,虽然理想不是技术最强那一个,但是理想是最为聚焦和务实的那一个。从坑疫情交付能力来看,比亚迪有着碾压式的优势,这是蔚小理必须重视和改善的,就是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行则将至,道阻且长。
对于投资而言,蔚小理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美国通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中概股美股退市风险、中国国内疫情风险、Tesla不及预期风险,主要是宏观层面的风险因素传导,根据5月前两个周乘联会的数据来看,汽车整体交付依然惨不忍睹。
我是坚定看好这三家公司的,但选择观望、轻仓逢低买入、合理做波段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