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集团首都国企开放日上展出的车辆,是公交发展的最新成果,2017年年底,有轨电车西郊线开通,阔别京城50年的有轨电车将回归京城。熟知北京公共交通发展史的市民一定知道,从1924年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组装完成并驶出至今,北京公交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特别是建国后的北京公交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历史
首次开通有轨电车前门开到西直门
如今的北京公交博物馆所在的建筑原名是北京电车修造厂,1924年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就是从这里组装完成并驶出的,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北京公交的摇篮”。
据市公交集团宣传部部长杜跃介绍,19世纪末,北京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骡车、马车、轿子和人力车。1917年人力车达到了20674辆,人力车夫总数超过5万,占城市总人口的5%。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也在古老的北京城慢慢萌生。
资料显示,到1924年年底,有轨电车营业线路发展到4条,内城主要街道都有了有轨电车,到了1934年营业线路达到了6条,总长49公里,运输乘客的基本网络初步形成。这时候,北平的街道上行驶的都是有轨电车。
抗战影响公车失修曾一度停驶
随后的1935年,为了弥补电车运力不足,解决电车运营局限,发展郊区旅游,当时北平市政府决定兴办公共汽车,组建了北平公共汽车管理处。同年8月22日,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5路开通了。“当时的5路公共汽车是从东华门开往香山,从此,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公共汽车。年底,公共汽车开辟营业线路5条,从线路图上可以看到,公共汽车线路已经通往了香山、八大处、颐和园等旅游景点。”杜跃告诉记者。
“不过,正当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向前发展的时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电车每日晚出早收,居民多不出户,票款收入锐减。”杜跃说,1938到1941年,日本分四次向电车公司倾销报废车23辆,其中能使用的仅6辆。1938年,电车线路只是达到7条。1942年底,公共汽车失修,陷入了绝境,日伪北京特别行政公署以伪币160万元将公共汽车卖给了电车公司兼营,电车公司成立了汽车课,修复了部分汽车投入运营。到日本投降前后电车每日出车不及10辆,公共汽车一度停驶。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公交百废待兴。但公交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以空前的热情整修车辆,恢复运营。”杜跃告诉记者,1949年3月9日,为了迅速恢复北平的公共交通,电车职工就是在这个厂房里开展了闻名全市的“修复百辆车”运动,仅用40多天就完成了百辆车的修复任务。
缺油少电进口车加装燃炉改烧煤
当电车职工开展修复百辆车时,公共汽车公司也开展了“死车复活”运动。1949年5月,公共汽车修理厂职工用人抬、马拉的方式将破旧车辆运到修理厂拼装维修。9月底,70多辆废旧客车修复成56辆完好的汽车,为恢复北平的公共交通做好了准备。由于国家当时不产石油,帝国主义又实行经济封锁,在缺少燃油的困境下,只能燃用木柴或薪炭,在车后加装燃烧炉。当时的北京街头,就出现了这样一幕:跑的是日本丰田、美国道奇等外国车,车上加装了煤气炉,烧的是山西煤,供北京市民出行。直到1956年,才陆续恢复使用汽油。而且,最初公交车的驾驶席还设在右侧,后来才陆续移到左侧。
“1957年,在北京公共交通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仅无轨电车快速发展,国产公共汽车也开始投入运营。北京客车制配厂造出简易客车投入郊区运营,这是北京公交客运第一次用上国产汽车。随后,客车制配厂试制成功‘57型’国产公共汽车,后来定名为BK640型车,北京公交结束了公共汽车依赖进口的局面,很多人爱称这款车型为‘争气车’。”杜跃说,据记载,为了增加运力,公共汽车公司开始自制各种拖车和新车型,加挂在大道奇、依卡路斯、斯柯达、黄河等车尾,有效地增加运力,改善了乘车环境,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同时,还研制了新型大容量“红旗牌”公共汽车、建成比较先进的公共汽车保养场、试制成功第一辆绞接式公共汽车。随后,1958年成立了北京市长途汽车公司,统一经营全市长途客、货运输业务。
1960年至1963年,汽油供应紧张,部分公交车改用煤气为燃料,辅以少量汽油,车顶上装储气袋,每行驶一个往返要加气一次。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公交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的北京公交车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记者手记
绿色出行是大计
在公交集团的开放日现场,有很多小朋友参与活动,看公交车、画公交车,问到对公交的了解时,一位00后公交迷说,北京公交有儿时的记忆,也有浓浓的人情味儿。从孩子们对公交的喜爱不难看出,公共交通出行的理念已经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绿色出行将是年轻一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