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工厂的关闭,无疑是在汽车产业演变的大势所趋下,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这一决策很可能对大众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产生连锁反应。以下是对大众在中国市场未来趋势的一些预测,纯属个人见解:
1.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南北大众的传统燃油车业务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其市场排名或许会下滑至BYD、GEELY、Changan、Chery等品牌之后,大概位于5-7名之间,但即便如此,它仍有可能稳坐外资品牌的头把交椅。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大众在中国区的现金流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甚至可能影响到之前承诺对安徽地区的投资能否如期兑现。
3.由于之前全力投入纯电动战略,大众在2026年推出的新一代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混合动力车型,可能在发动机热效率、整体续航能力以及用户体验方面,与自主品牌的同类产品存在明显的差距。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的销量不尽如人意,南北大众在双积分政策下的压力依然存在。随着纯燃油车销量的下滑,油耗负积分或许会有所减少,但想要达到完全的平衡状态仍然困难重重,甚至可能需要通过额外购买新能源积分来弥补(具体还需根据当年的积分计算方式来确定)。
4.在研发层面,上汽奥迪和一汽大众有可能会逐渐摆脱来自德国方面的束缚,形成更加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过长达7-8年在MEB平台上的尝试与探索,南北大众已经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迁。为了自救,它们在产品研发上必须寻求更多灵活性。由于德国人受限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中国市场的用户需求,也缺乏互联网产品思维和快速迭代开发的能力。因此,大众自身可能会成为其在中国区发展的障碍。
5.预计中国区的研发格局将逐渐演变为三足鼎立的态势。南北大众将各自承担起新车型的开发任务,而安徽地区的开发工作则可能依赖于VCTC等机构的支持。至于VCIC和CARIAD等机构的未来地位和作用,则尚存不确定性。即便是在VCTC内部,随着CEA项目的量产落地,也难免会出现一波人才流失的情况。
6.最后,关于大众在中国区是否会进行裁员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大众内部存在着过多的独立山头和冗余岗位,这些岗位不仅无法为公司创造价值,反而导致了严重的官僚主义、组织架构混乱和内耗问题。身处其中的大众员工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他们可能既对公司的现状感到愤怒又无力改变。
你的汽车电瓶只能用3年,老司机却能用8年,修车工告诉你如何做!
建议大家不要买这款合资车,油耗高,发动机质量更是差到顶点
混动汽车的电池坏了,还能当油车开吗?内行人一语道破,明白了!
开车上高速跑长途,一定要检查车上这3个地方,真的是太重要了
使用了20年的车,跑了30万公里如此完美车况!车主是怎么做到的?
当年落地近70万,如今20万出头,就能开一台揽胜星脉回家
自动挡变速箱隐藏的这个功能,很多人汽车开报废,都没有使用过!
修的这辆车,就因为亮汽油表灯,车主损失两千多元,大家引以为戒
本来想买迈腾,一番思考后提了他,提速7.3秒油耗6.2L,车长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