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燃财经工作室燃次元收录于话题#新发现176#互联网152#大众点评1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工作室
作者|邓双琳
编辑|林文龙
体验,是今年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关键词。而“大众”点评,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机制。
“评价是互联网产品特有的功能,其实是传统商业中口碑的强化版。”业内人士介绍,口口相传的效率很低,而互联网产品,可以将所有人的评价集合在一起展示,口碑的威力就被充分释放了。
互联网资深架构师杨泽说,在内容平台,随着算法的普及,快速划走已经代表了态度,不需要单独用“差评”来表达,而“点赞”这个动作是高于全文看完的,所以有必要。
对于内容或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好评是互动与推广;而差评则是制约和伤害。但评价不可避免,那么,争取更多的好评并尽量避免差评,就成了商家的主要营销策略。营销需要大量投入,在商家追求性价比的同时,刷好评或删差评等灰黑产就诞生了。
据统计,国内各种刷量平台已达1000多家。他们用打着“智能营销”噱头的群控软件,盘踞在产业链的中上游,为中下游的刷量、刷单等产业链,甚至是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提供服务。
简单的说,“刷单炒信”就是评价造假,会极大消解用户对平台的信任。设想一下,你循着点评高分餐厅去吃美食,结果图文不符;循着电商的买家秀去购买衣服,结果货不对版;循着某书上好评如潮而去“种草”的护肤品,结果鸡肋无比。当这些存在网络上的“高分好评”都是假象时,用户体验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刷单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破坏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极大损害了平台的生态。在互联网平台的竞争进入更胶着的状态后,大家比拼的不再是谁更能帮助商家去获取消费者,而是谁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因此,维护真实、有效的点评内容,成了众多互联网平台的当务之急。
各大互联网平台对于灰黑产的打击,也不遗余力。以点评起家,拥有近三千万的评价LV和笔记达人的大众点评,这次冲在第一线。最近半年,大众点评明显加快了平台生态治理的脚步,从平台各层面对商户、用户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则调整与优化。大众点评有关人员表示,“只有真实有帮助的点评内容,才留得住用户的信任。”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每个人每次花钱,都在投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大众点评,可以影响每个人花钱的决策,因此,确保每一条点评的真实性,尤其重要。
也就是说,大众点评面临的“虚假好评”问题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相比,更为复杂。大众点评的基本原则是鼓励“线下消费+线上评价”,而在线下消费部分,每一条用户评价在发布之前,用户在线下的体验信息并不掌握在平台手中。换句话说,纯粹从线上技术手段,很难确认用户是否完成了“线下消费”。
为了解决以上痛点,大众点评也经历了痛苦的产品升级、规则迭代和社会化治理的探索,截至目前,大众点评的解决思路是“线上阻断,线下打击”,目前这一手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大众点评冲锋在前,其他互联网平台打击“灰黑产”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淘宝曾明确表示,将继续全链条打击刷单行为,让刷单平台不敢刷单、不再刷单;通过诉讼的方式教育“刷手”群体;严厉处罚刷单商家,清零交易量,甚至永久关店。
腾讯对游戏灰黑产的打击也毫不手软,2020年1-10月,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配合警方打击网络游戏黑产平台20余个,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
然而,随着平台打击力度的增加,网络灰黑产业链也学会了更狡猾的与平台周旋,这场平台联合打击灰黑产的大会战,势必会很艰难。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平台都在不断优化风控算法,将规则调整得更合理,试图还原互联网最真实、有效的评价生态。
评分的博弈
“以前,有些高分餐厅的好评是刷出来的。”多年前,消费者王丽莉在无意中当了一次水军。
快结束用餐时,服务员告诉王丽莉,在大众点评写百字好评就可以免单一道菜,当王丽莉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写后,服务员拿过她的手机,娴熟地发布了一段百字好评。
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无论是商家诱导好评,还是炒作评价,都已经被纳入虚假好评模型中,进行处理。
北平三兄弟涮肉的创始人佟鑫告诉燃财经,一家新开餐厅的经营过程是需要积累的,一个新开的店,在积极参与平台的一些优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收到的评价大概在10条左右,一个月能够积累200-300条评价已经算是比较快的速度了。“除了个别流量特别好的门店以外,新店一个月评价破千,大概率都是刷出来的。”
一位从事“刷好评”业务多年的人士向燃财经坦言,刷评灰产如今在各个平台都非常常见。
一位餐饮行业从业者告诉燃财经,即使是在短视频爆火的今天,大众点评作为一个垂直内容平台,引流的效率依然是最高的。这也是餐饮行业特别重视大众点评评分高低的原因。
商家的需求,催生了“刷单炒信”业务,据悉,从专业公司联络商家、组织大V,到派单体验、发布评价,整个流程走下来,有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艰难的战斗
平台严惩灰黑产的决心是一以贯之,但从各大互联网与灰黑产的对抗历程来看,这将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随着平台打击力度的升级,灰黑产的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地演变,变得更加“狡猾”,这使得平台在与灰黑产战斗时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尽管各平台都在加大打击刷单行为的力度,但刷单团伙仍然堂而皇之在电商开店招揽刷评生意。燃财经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点评运营”、“点评排名”、“点评星级”等关键词,仍然出现不少提供刷单、刷好评服务的店铺,部分店铺月销量上千单。
一个完整的流程后,体验者还要以截屏或者录视频的形式将作业交给组织者,验收通过后,套餐或者团单的费用就得以返现退款。
以上这类情况被部分灰黑产认为是“全真模拟”,即模仿完整的线下体验-线上评价链条实现刷好评,但这种靠花钱或者免费试吃换取的评价本质上是虚假宣传违法行为。
“灰黑产比我们还努力,每天学习新技术,研究平台政策,持续提升自己,做各种各样的攻防手段演练。”一位从事平台风控的人士介绍,灰黑产已经成为困扰互联网产业中几乎所有领域的普遍问题。
平台打击力度逐年加强,但灰黑产的手段也越来越高阶。灰黑产最早的运作方式是假机、假人、假行为。后来是真机、假人。再向后是真机、真人、假行为。现在甚至还衍生出了真机、真人、真行为的手段。“没有更科学、系统化的安全机制,完全无法识别。”
反灰黑产,是一场持久战,这已经是互联网行业的共识。平台治理也更务实,不寻求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目前,大众点评的解决思路是“线上阻断,线下打击”。在线上,大众点评的主要治理方向是强化“阻断拦截”能力。迭代升级风控系统,对用户异常行为进行预警,对风险账户进行重点管理,主要目标是阻断部分有“刷评价”动机和可能的账户。
在线下,大众点评致力于联动包括各地市监、网信、公安和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对涉嫌刷好评的团伙进行重拳打击,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共同整治防范刷好评团伙,希望能共同根绝刷好评团伙的存身空间。
在这套组合拳法之下,过去1-5个月,大众点评处罚“刷好评”用户账号5万个,处罚“刷单”“刷评”商户1万余家,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其中,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在法律诉讼层面,今年大众点评已对1家网络灰黑产业链公司启动法律诉讼。日前,法院分别判定南京、青岛两地的虚假刷量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其团伙头目被判赔偿大众点评50万元、30万元。
不止大众点评一家互联网平台在对刷单灰黑产“重拳出击”,近年来,互联网平台配合执法部门通过社会化监督打击的力量来对抗灰黑产,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国外互联网平台对刷单行为也是零容忍态度。
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平台仍然在不断优化风控模型,将规则调整得更合理,还原互联网最真实、有效的评价生态。
互联网需要大众点评
最近半年,大众点评明显加快了平台生态治理的脚步,从平台各层面对商户、用户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则调整与优化。
2020年下半年以来,大众点评陆续开始对“星级评价体系”、“免费试”、“LV会员制度”等规则进行改版和优化,范围涵盖商户、用户以及运营层面,直指评价体系。
今年2月1日,大众点评对调整星级计算规则进行调整:为使商户星级更如实、客观地反映用户的满意度,评价达到10条后才计算星级,同时星级计算将更加注重用户发布评价的真实性和对其它用户的帮助。
大众点评对“霸王餐”产品也做了调整,首先从名称上更名为“免费试”,避免产生关于高LV特权、话语权的误解;今年以来,大众点评也在部分城市开放免费试产品对商户的不收费试点测试,帮助商户更好地积累真实评价,打消黑产以免费试的幌子诱导商户“付费体验换好评”。
为了更好地激励用户通过评价为他人提供帮助,打击违反平台规则的用户行为,大众点评LV等级自2020年8月进行了更新,通过大数据综合计算排名,并每周更新LV等级,LV等级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升有降动态变化的。LV等级反映用户评价对其他消费者的帮助程度,用户的账号信誉是LV等级大数据计算的重要维度。
大众点评的这次“动刀”,是对自己也下了狠手,因为所有的打击对自身短期的流量也会有冲击,甚至用户会质疑大众点评“不近人情”等等,但大众点评明白,只有坚持真实有用的内容生态,才能走得更远。
本地生活,是互联网的一个大战场,各个平台都在发力,而大众点评,是其中的先行者,它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有示范性作用。
只有打赢与灰黑产的战斗,以大众点评为代表的本地生活业务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才能提供值得信赖的本地商家信息,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大众点评正在不断升级线上线下手段对“虚假好评”进行围追堵截,但距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有平台自身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外部性原因。
这场互联网平台打击灰黑产的游击,仍然在持续激战中,这将是一场为了维护优质内容的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