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精选10篇)

第一条为有效应对学校热点网络舆情,及时掌握学校师生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科学研判,有序引导网络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积极建设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指可能或已经对学校形象或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网络负面报道、言论和虚假信息。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处置的宏观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领导小组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校办公室,宣传部,学工部(处)、团委,综合治理与安全保卫部(处),信息化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后勤集团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宣传部,由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条建立学校网络舆情处置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学校网络舆情政策制度,根据出现的网络舆情特点召开会议,及时研判重大网络舆情,制定处置方案,发布舆情通报。

第五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各部门是网络舆情处置的责任主体,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处置负首要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明确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有较好文字综合表达能力和网络应用水平的同志作为联络员,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三章舆情监测

第六条舆情种类:意识形态类、学校综合类、学生学习生活类、教职工工作生活类等。

第七条监测制度:积极加强监测技术设备建设,为全天候监测创造条件,在加强技术检测的同时,辅之以人工监测、分析、研判等,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八条监测时段:日常监测实施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在国家政治生活重大事件发生时段、政治维稳敏感时段和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庆日,以及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或发生重要事件时段,实施重点监测。

第四章舆情处置

出现意识形态类网络舆情时,直接启动一级舆情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处置。

第五章教育管理

第十一条宣传教育。各单位、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做到守土有责,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按组织程序理性表达诉求。学工部要将“科学利用网络”“理性表达诉求”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组织力量开展专题学习教育,规范管理学生用网及表达诉求行为。组织、宣传、人事、工会等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考评,引导教职员工热爱学校。

第十二条平台管理。团委应加强学生社团及其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办公室要加强网络后台监控管理工作,防止黑客攻击,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杜绝负面信息上网发布和传播。

第六章附则

第十四条学校对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适时评比表彰,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信息平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存在渎职、失职行为的个人给予批评教育,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提请学校给予问责或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宣传部负责解释。

第一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学工、后勤保卫、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教务处、后勤保卫处、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洞察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和特点;研究建立有效引导和控制舆情的工作机制;指导突发事件舆情处置工作,对重大舆情进行研判,督察督办等。

学校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队伍,各部门、学院的负责人为本部门的舆情管理工作责任人,并由各部门指派专人担任本部门舆情管理员,具体负责本部门网络舆情的监管和通报工作。

第二条网络舆情的监测

建立上下贯通、分级监控、全面覆盖的舆情监控网络,实现全天候监控。

第三条网络舆情的研判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学院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及时上报,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

第四条网络舆情的引导

网络舆情重在引导,对可能出现热点问题的事件要切实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坦诚、如实反映事实真相,争取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营造对学校发展有利的积极健康的氛围。

第五条网络舆情的控制

(二)一般性突发事件、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或涉及单个学院或部门的网络舆情,涉及单位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分管校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四)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突发性重大舆情以及有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舆情,要及时向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加强与宣传、公安等部门和主流媒体的联系,形成应对舆情的联动机制。

第七条将每次网络舆情的处置情况汇总报送党委宣传部备案。

第八条落实网络舆情监控管理责任制。对迟报、瞒报和漏报网络舆情,失职、渎职、擅自发布虚假信息报道,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九条本制度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一、组织领导

二、内容与范围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校园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学校、教师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违反以上制度的.,在网络散布不实言论的,学校可依规进行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程序与方法

(一)实时监测

(二)敏感度评定

(三)做好舆情备案

网络监评员必须每日了解各网站舆情,做好《舆情日志》记录和备案,并根据以上要求,及时研判、评定舆情等级,下午4:00前报传播中心汇总,报组长。

(四)上报舆情报告

网络监评员应负责跟踪有关舆情,发现情况及时上报组长,并积极主动协助处理。

(五)引导舆情方向

为保护学生隐私,不提倡组建学生网络监评员队伍。

四、有关要求

(一)网络监评工作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质和研判、危机处理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工作,把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提高我院舆情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维护学院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和学院声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条管理机构及职责

(一)学院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第三条网络舆情的监测管理要求

(三)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使用要求。网络舆情管理员和监测员要保管好学院、本单位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做到不公开,不随便告知他人;党群工作处负责添加学院层面的搜索关键词,各二级单位负责添加涉及本单位的搜索关键词;党群工作处、各二级单位分别针对学院、本单位出现的突发或热点事件建立相应的专题监测;谨慎使用人员监测功能和权威发布功能。

第四条网络舆情定级及处置原则

(一)网络舆情信息的定级。根据舆情信息紧急程度,分为一、二、三级舆情。

(二)处置原则。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原则是:取证迅速、研判准确、程序完备、沟通高效、处置果断、反馈及时。

第五条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

(一)应对联动机制。学院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对突发性重大舆情以及有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舆情,要及时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加强与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和主流媒体的联系,形成应对舆情的联动机制。

1.党政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工作。

3.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从技术上保存舆情情况,迅速制止网络上的负面传播;与上级网信办联系沟通,请求支持或协助;协助保卫处查找发动舆情的主要人员。

4.学生工作处(团委)负责加强学生及学生社团网络平台管理;加强大学生群体情况摸排及网上网下舆情引导工作。

5.保卫处负责查找和处理发动舆情的主要人员;必要时,与公安、国安等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请求支持与协助;全力维护校园的稳定。

(二)分级处置机制。

1.三级舆情由涉事单位迅速妥善处理,并将舆情情况及处理结果填写在《网络舆情处置情况登记表》中,24小时内反馈给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

(三)网上网下迅速联动机制。

要迅速查找舆情发起主要人员,调查事实,进行相应处置:

1、对于推动学院改革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要积极采纳建议及时作出回复;

3、属对学院某一突发事件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通过媒体公布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四)跟踪舆情

在舆情处置的过程中要持续跟踪监测舆情发展变化情况,监督舆情应对效果。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研判,遇不良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时,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进行会商,迅速有效处理,直至舆情缓退、平息为止。

(五)评估总结

第六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根据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网络舆情,主要指涉及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并以网络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的舆论情况。

第三条网络舆情管理遵循“主动、及时、稳妥、有效”的工作原则,有效引导舆情走向,维护学校形象。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监测、舆情研判、舆情预警、舆情处置等一切活动。

第二章责任体系

第七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对本部门职责和工作范围内的网络舆情负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舆情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应明确1名舆情管理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九条发生舆情的单位是舆情处置的.第一责任主体,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报告、研判和应对机制。

第三章工作规范

第十条防患未然。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在各项工作中都应有较强的网络舆情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积极防患于未然,以避免各类网络舆情的发生。

第十二条分级应对。网络舆情分为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和一般网络舆情事件。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对学校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涉及师生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校园生活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涉及突发事件处置和自然灾害应对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主动回应的舆情等。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禁止讨论、不宜讨论的内容,或可能造成负面社会影响的内容,由舆情涉及单位请示其分管校领导同意后,报请党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发生重大网络舆情后,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和舆情涉及部门应每天向学校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舆情涉及部门的分管校领导书面报告工作进展和舆情发展情况,直至舆情平息。

第十五条线下处置。舆情涉及部门要及时妥善做好线下处置应对工作,避免引发次生舆情。

第十六条舆论引导。根据网络舆情应对需要,由党委宣传部和舆情涉及部门开展舆论引导,及时主动理性发声,避免片面偏激和不当言论发酵。

第十七条跟踪研究。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在网络舆情消除或趋于平稳后,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得出规律,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网络舆情危机再次发生。

第四章奖惩机制

第十八条学校将网络舆情工作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第十九条发生重大负面舆情不报、漏报、瞒报等情况,或舆情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责任不到人、处置不及时,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将视情节严重程度对涉及舆情部门和个人予以问责。

第二十条对擅自发布信息形成舆情并对学校或师生个人造成损害的部门或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工作,把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提高我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维护、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的一切活动。

第二章网络舆情工作原则

第四条网络舆情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网上苗头性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二)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有理有力参与舆论讨论,纠正舆论偏差,推动突发舆情得到妥善处置。

(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完善组织机构,人员保证,同时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四)部门联动,协同合作。成员单位紧密合作,通过网上网下、多管齐下开展工作,消减突发舆情的负面影响及其诱发因素。

第三章网络舆情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五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安全保卫工作、校园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二级学院党委、行政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为:洞察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和特点;研究建立有效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对重大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督查督办等。

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报告、研判、引导等工作的组织落实以及应急处置的综合协调。各学院、各职能部门相应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责任人,同时配备网络舆情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管理职责

第四章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第七条建立应对联动机制。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突发性重大舆情以及有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舆情,要及时向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逐级上报,并加强与宣传、公安等部门和主流媒体的联系,形成应对舆情的联动机制。

(一)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社区、微博、维权网站等平台对某项政策或某类问题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仅有少量围观的舆情。

(二)重大网络舆情。指涉及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等)介入报道,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

对重大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会,分析评估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提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建议,随时掌握事态发生、发展情况并随时汇总、分析、上报,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

(三)特别重大、敏感的舆情。指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

对特别重大、敏感的舆情,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商请上级宣传、新闻、网络信息、教育等主管部门帮助依法处置。

第五章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第十条网络注册的备案规定

第十一条网络信息的管理规定

(一)各单位应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禁涉及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秘密的信息上网,做到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

(二)师生员工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6.有损贵州师范学院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第十二条凡违反本管理制度规定的,学校依规进行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本制度由校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后勤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三、组织结构

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职责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突发事件、申诉建议、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汇报并及时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一、总则

为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处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部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后勤管理处工作的舆情管理。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综合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部门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科室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综合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综合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部门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部门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并妥善处理。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处置

为进一步加强全校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置网上负面舆情,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制度。

二、按照“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标准,组建舆情站,从各二级学院选拔成立一支舆情、网评员队伍。

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原则进行,需要组织网上舆论引导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引导口径,舆情、网评员在指导下进行舆论引导。

八、重大群体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报告、新闻通稿、须经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需要对外披露信息时由学校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

九、实行网络舆情处置与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网络舆情处置纳入考核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瞒报和漏报网络舆情,失职、渎职、擅自发布虚假信息报道,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预警防范、监控引导与管理维护能力,切实保障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提高我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监控引导与管理维护的一切活动。

第二章网络舆情的管理机构

第四条为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人员如下:

第三章网络舆情的工作职责

第五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组织领导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研究建立工作机制,对重大网络舆情进行决策,确定对外发布内容。

(二)对舆情事件责任部门或个人提出问责或处理意见。

(三)完成校党委安排的其它事宜。

第六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如下:

(一)在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等工作。

(二)收集、跟踪、分析网络舆情,及时通报情况,实现信息通报、资源共享。

(三)向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及时报告网络舆情情况。

(四)做好媒体记者的采访接待工作。

(五)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六)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保密管理。

第四章网络舆情的处置原则

第八条网络舆情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监测预警、及早防范;

(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

(三)主管负责、分工协作;

(四)共同决策、依法处理。

第五章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

第九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动态跟踪机制。从舆情发生到处置结束,要对网络舆情动态实施跟踪。在网络舆情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得出规律,吸取经验教训,坚决防止类似网络舆情危机再次发生。

第六章网络注册的备案规定

第七章网络信息的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禁涉及党和国家、学校秘密的信息上网,做到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

第八章网络舆情的处置奖惩机制

第十三条根据工作情况,对做出重大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四条对网络舆情事件中负有责任的部门或个人予以责任追究。

第九章附则

第十五条对在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所引发的舆情,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十七条本制度由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并监督执行。

THE END
1.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在和同事交流学生的情况时,舒仁洪会避开“问题学生”这样的字眼。“有的问题学生是个性化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更有亮点”,但舒仁洪说,在一线教学中学校容易把不太好管理、不听话的孩子都统称为问题学生。 吴丽明认为,对问题学生的定义至关重要。如果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把思想、行为和习惯影响分数与升学的学生,都看成http://dn.mlwch.com/41a377cf63d9d3.html
2.学校举办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与网评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宣传统战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网评员队伍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按照学校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强落实、见实效”活动要求和巡视整改工作要求,我校于4月26日在崇德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举办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与网评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网评员参加培训https://www.hrbipe.edu.cn/xctzb/info/1012/1581.htm
3.学校举行网评员专题培训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学校举行网评员专题培训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期次:第1期 作者:于巍 查看:131 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彬来我校作关于网络舆情应对与网评员队伍建设培训讲座,重点讲解了互联网时代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以及舆情危机应对的难点和流程,对提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有很大帮助和https://hbgydxb.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1193386
4.建立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学校管理层要定期听取网络评论员工作情况报告,总结网络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听取一线网络评论员心声,给予网络评论员政策层面的扶持。 重视新兴媒体平台,构建网络舆情系统 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是其关键一环。围绕这支队伍的建设,高校还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为网评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态。http://m.jyb.cn/zggdjy/zdwz/201604/t20160418_65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