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适合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吗?
难以消化的制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车市的表面繁荣。
合资车企催熟中国汽车产业,也成为发展阻碍
虽然中国的汽车工业初始于60年前,但其真正形成气候,走向成熟,却是从开始和跨国车企成立合资公司开始的。
目前,几乎所有跨国汽车公司都在华设立了合资公司,最大几家国有汽车企业均有多家中外合资公司。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3年上半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神龙、吉利、长安福特、比亚迪和东风悦达,仅有吉利和比亚迪为自主品牌,其余均为合资品牌车企。
汽车业的代工厂模式
合资品牌车企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然而由于中方未全面掌握关键技术,导致大部分利润归外方所有,在一些生产中高档车的合资公司里,中方无异于外方的代工者。在向海外出口方面,一些合资品牌及依赖其技术打造的衍生产品也受到外方在全球战略布局和知识产权方面的限制。
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双料No.1”,但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角色仍未改变,依旧主要处于组装环节和零部件制造环节中。两个月前,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产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企业利润95%以上被合资企业赚走,稍加留意过去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这一份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坊间发布的两份榜单上,无论中国车企总销量排行还是近10年来的车企百万辆名单,都是合资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席位。
人均汽车拥有量如果赶英超美那还得了?
其实摆在中国汽车业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并非得没得到技术,拿到多少利润,而是再这么增长下去的话,这么多车往哪停,往哪开,没油加该怎么办?
私车刚刚过亿就堵成这样,如果真达到5亿辆还怎么开?这还不算那些公务用车、公交、出租及其它特种车辆。
机动车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是伴随汽车社会发展一同到来的无法忽视的衍生物,而污染程度和拥堵程度甚至形成了联动关系。
无法忽视的能源危机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便那么多车都能卖出去,即使中国的道路能容得下那么多车,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前提下,如何满足如此巨量的能源消耗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新能源车是解决方案吗?
可问题的关键的在于,发展哪种能源类型的公共交通尚属其次,当前中国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整体滞后,效率不高,这是导致公共交通对公众吸引力不大的重要原因。毕竟烧油也好用电也罢,车只要上了路就会占用空间和资源。与其在各种场合鼓吹更换能源类型,为新能源车企创造利好,不如多把精力放在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和交通秩序管理上。私家车的替代性选择多了,人们的用车需求自然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