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龙头华测导航 北三组网完成夯实底层架构,协同 5G 赋能车载,北斗组网三阶段已完成,已可实现车道级定位服务北三组网已基本完成,卫星导航... 

北三组网完成夯实底层架构,协同5G赋能车载,北斗组网三阶段已完成,已可实现车道级定位服务

北三组网已基本完成,卫星导航底层架构不断夯实。20世纪后期中国北斗组网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区域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

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目前北三组网基本完成,北斗卫星系统建设重点向卫星增强系统迁移。北三组网完成后,将重点布局增强系统,在信号强度和定位精度方面实现突破。

星地一体、云端一体是未来北斗系统产业化应用的潮流趋势,“北斗三号”建成后目前我国已着手下一阶段北斗的建设发展,目标在2035年前建设一个更智能、更范在、更融合的系统。

地基增强面向有网络覆盖地区的高精度用户;星基增强可解决无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痛点。两者互相补位、深度融合进而可满足各行业全场景的用户需求,形成更高效的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服务网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已可实现车道级定位服务。目前北斗系列共完成发射59颗卫星,分别分布于地球静止轨道(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和中圆地球轨道(MEO)。

均采用星间、星地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可实现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大幅提升北斗系统精度,辅以地基增强系统进一步提供精确度达厘米级的服务,目前已可实现车道级定位精度。

北斗的三频信号相较于GPS的双频信号,可以更好的消除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强数据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固定效率;

北斗具备短报文通信服务而其他系统都不具备,可实现海上救助,并在交通运输指挥、灾区搜救指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工信部重要文件大力扶持,北斗+5G充分赋能车载

工信部明确强调通过大众消费扩大北斗普及率,扩大车载终端北斗应用规模。2022年1月28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扩大车载终端北斗应用规模。

鼓励车辆标配化前装北斗终端,提升北斗在车辆应用的渗透率。探索车辆北斗定位+短报文+4G/5G的一键紧急救援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车企、服务商先试先行。

5G于RTK和PPP以及地基增强和星基增强方案中都承担了差分改正信息的通信传递功能,可用于增强北斗信号的定位强度,从而让导航实现从室内到室外的无缝衔接。

二者的结合将同时带来高精度定位和更低时延的信息传输,向通导一体化持续深入推进,赋能卫星与无人驾驶汽车间的信息传递环节。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逐年提升,高精定位乘势而上。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已达4033亿元,边际增速仍在提升。

其中核心产业(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产值同比增长11%,达到1295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32.11%。

高精定位助力自动驾驶,2025中国空间超百亿,政策提出明确指引,智能网联加速推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总体路线提出明确指引,2025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50%,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

2030年PA、CA级占比超70%,HA级占比超20%,C-V2X终端新车装配基本普及。预计到2035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广泛运行。

中国自动驾驶服务市场空间广阔,发展迅速。据百度招股说明书援引灼识咨询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服务市场规模将达3994亿元,2019-2025年CAGR将达136.2%。

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单月渗透率已超17%。当前统计口径中智能网联乘用车必须配备有L2级以上辅助驾驶能力,并同时具备车联网、OTA升级功能。

目前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占比整体虽有波动但仍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2月智能网联乘用车零售终端渗透率已达17.64%。

高精定位为自动驾驶感知端重要环节,具备高确定性了,高精定位与高精地图可高效协同,共同构成感知端重要补充

高精定位是自动驾驶的重要基础,可与高精地图协同提供全局视野。自动驾驶整体技术架构可划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三个部分,其中感知端又涵盖单车智能与广义车路协同两大维度。

高精定位与高精地图相辅相承,GNSS-RTK、惯性导航系统等与高精地图本身的定位功能可协同提供汽车精准定位信息,多维数据协同验证/互为冗余已成为目前主流方案。

绝对定位: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提供较为稳定且准确的位置信息:

惯性导航:不依赖外部信息的自主式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定位系统是一种以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为感知元件的导航参数解算系统,应用航迹递推算法提供位置、速度和姿态等信息,主要由惯性测量单元、信号与处理和机械力学编排3个模块组成。

惯性导航系统可自主的、隐蔽的获取汽车完备运动信息的优势是诸如GNSS等其他定位系统无法比拟的,因而惯性导航系统也是自动驾驶中获取汽车位姿数据的重要手段。

相对定位:高精度地图定位用以辅助校准:

区别于传统导航地图,高精地图的使用对象主要为智能驾驶汽车而非人类驾驶员。普通地图面向的使用者是驾驶员,因人本身具备感知和判断能力,故普通地图主要承担路线规划、定位与方向识别等功能,包含信息相对简单,精度在米级。

高精度地图面向使用对象是无人驾驶汽车,因而精度要求较高且包含信息较多。

高精地图功能涵盖定位、感知、规划、决策。高精度地图可对传感器无法探测的部分进行补充,进行实时状况的检测以及外部信息的反馈。

由于交通信息的实时更新,最优路径也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此时高精地图在云计算的帮助下可有效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最新路况,重新制定最优路径。

高精地图定位的核心要义在于纠偏。高精地图将大量的行车辅助信息存储为结构化数据,如道路数据和车道周边的固定对象信息等,高精度地图的定位更多是依靠丰富的先验信息(如车道形状、曲率和标志牌等)。

对于车辆行驶过程中收集的在线点云数据,对其特征提取之后进行离散化,而后与离线地图转提取车辆所在位置周围的地图信息并进行体素化后转变为的离散化体素地图进行比对。

通过ICP或NDT算法对离线数据和在线数据进行匹配,找到相似度最高的地方生成定位结果,对卫星导航定位输入结果进行纠偏校正。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系统的输入主要来自GNSS-RTK、惯性导航系统和地图匹配定位系统。融合定位系统对其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配准和数据融合等处理后,可输出汽车自身的速度、位置和姿态信息。

“高精地图+高精定位“融合定位,满足高精度、高频低延迟、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由于高精地图定位不依赖卫星信号,精度较高,但是具有依赖高精地图质量、依赖车辆周围环境等局限。

卫星定位又具有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对RTK信号依赖较大的缺点,所以目前一般采取融合定位的方法。

融合定位分为预测和更新两个步骤:在收到传感器数据前,使用离线信息对车辆位置进行预测,接收数据后,利用在线数据进行定位修整,满足高精度、高频低延迟、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目前海内外自动驾驶巨头公司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已采用融合方式。方案内用到的技术或产品包括GNSS、无线电(例如蜂窝网、局域网等)、RTK、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等。主流方案大体上包括以下四种:

基于GPS和IMU传感器的融合的组合导航定位;基于激光雷达点云特征与高精地图的环境特征匹配定位;基于摄像头的道路特征识别为主+GPS定位为辅助的形式;绝对定位GNSS)+相对定位IMU+环境特征匹配定位。

首先利用车辆自带的GPS和IMU传感器作出大的位置判断,然后用预选准备好的高精度地图与激光雷达点云图像以及摄像头图像特征相匹配,配准成功后确认车辆位置。

自动驾驶进程推进提速,高精定位前景广阔

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车载传感器的同时也配备了高精定位模块和高精度地图,可以被允许在德国高速上以不高于60km/h的条件启用。

这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面向私人市场的L3级乘用车量产车型。我们认为从法律层面允许L3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和上路是量产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突破。

中国法律层面虽未允许L3级自动驾驶车辆上路,但目前泛L2+自动驾驶车型已开始配备高精定位功能。

据佐思汽车研究数据,2021年中国L2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的装配率已突破20%,部分L2级车型通过搭载高精定位和高精地图实现了高速领航自动驾驶。

政策提出明确指引下,高等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有望提升。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我们假设2022年-2025年我国乘用车产量增速分别为5%/5%/4%/4%。

伴随技术发展2025年具备L2、L3、L4-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乘用车占比有望达30%、20%、7%,基于以上假设推测我国2025年理论上具备L2、L3、L4-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乘用车有望分别达765.8万辆、510.6万辆和178.7万辆。

2025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高精定位终市场空间将有望达108.5亿元,2021~2025年CAGR将有望达77.6%。

我们认为未来高精度定位将成为L3及以上等级智能驾驶汽车的前装量产标配,同时具备L2级智能驾驶能力的乘用车中我们假设2021~2025年搭载高精定位功能汽车比例分别为15%、24%、30%、40%,55%。

我们测算2025年配套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量产的高精度定位终端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达108.5亿元,2021~2025年CAGR将有望达77.6%。

公司为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龙头企业,下游领域覆盖广泛。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7年在深交所上市。

公司持续纵向深耕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同时,在积极拓展高精度定位技术于多领域的应用。2021年伴随汽车智能网联进程的推进,公司卫惯导航产品已顺利切入多家核心主机厂。

公司于北斗产业链多维度布局,产品矩阵多点开花

测绘与地理信息:

RTK设备:高精度GNSS接收新产品+海外市场突破,带来传统业务增长动力。测量测绘属于公司传统业务,其RTK硬件产品共有六大系列,同时配备CORS和RTK软件,能够兼容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四大系统卫星信号,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

RTK设备及系列软件主要用于实现工程施工、精密测绘等解决方案。国外市场需求随着疫情复苏逐渐恢复,公司凭借产品高性价比以及搭建的全球销售网络优势实现RTK产品顺利推广。

测绘激光雷达是将激光传感器、GNSS、IMU和相机集成在一起的一个系统,通过各传感器的参数标定精确计算传感器之间的位置偏差及不同坐标系间转换所用到的旋转角,从而将获取的点云数据的相对坐标转换成大地坐标。测绘激光雷达可搭载在直升机或无人机上提高效率。

海洋测绘:一体集成+远程操控。海洋测绘以无人船为载体,搭载了很多自研传感器,进行水上水下测绘,测流测速,可应用于海洋管理开发、港口码头建设、航道疏浚、水库监测、中小河流整治等行业,客户包括全国水利站、水文局、航贸局等。

华微无人船已成为业内龙头产品,可搭载的设备包括单波束/多波束探测仪、浅地层剖面仪、ADCP、扫描仪、侧扫声呐、鱼探仪、水质仪等,结合海洋测量软件,可实现远程操控。

位移监测:尚处快速增长阶段,有望伴随政策放量。位移监测解决方案应用主要产品包括GNSS产品、雷达产品、传感器产品和数据采集仪。

可用于矿山安全、地质灾害、交通行业、水利水电、建筑变形、油气管道等方面的监测。应用量较大且运作体系较为成熟的是地质灾害监测(包括地表沉降、滑坡、泥石流等)。

导航控制与无人驾驶:

农机自动驾驶:提供精准农业解决方案,或通过较高的产品力和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提升市场份额。农机自动导航系统是由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技术融合而成的完整系统。

该系统可以使拖拉机设备遵循设计好的路线由系统自行控制方向进行田间作业,帮助农机操作者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公司最新发布的领航员NX300农机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可匹配旱地、水田、平地、坡地等各种作业场景,作业精度可达±2.5cm。

硬件产品还包括NX507插秧机自动驾驶系统、NX300和NX200等多种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软件产品包括农机生产信息化平台和AMIT监测终端,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田间管理需求,有望在农机产品竞争格局尚不明晰的环境下通过较高的产品力和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提升市场份额,优化竞争格局。

自动驾驶: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实现全覆盖,地基增强系统提高精度。传统RTK的测量主要依靠的是地磁解算,很容易受到磁场的影响,使用场景十分有限,测量结果也不可控。

惯性导航的原理是从一个初始位置开始,连续测得物体运动的航向角与加速度,推算出现在物体所在位置。

惯导内部自成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磁场干扰的问题,不需要外界任何电磁信号,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可以独立给出载体的姿态、速度和位置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磁场干扰、信号差、飞点等问题。

自动驾驶方面,现阶段的传感器和后处理算法难以达到人为驾驶的性能,因此自动驾驶汽车对于周边环境的理解需要高精地图、联合感知等技术的辅助。

所以目前“GNSSRTK+惯性导航+高精地图+视觉技术”组合方案是实现自动驾驶实时高精度定位和导航功能的强有力方案之一。

2021年公司乘自动驾驶行业东风持续开拓该领域应用,与哪吒和浙江省某车企建立明确合作关系,同时紧密跟进多家核心车企。

营收及利润均呈高速上升态势,研发投入加大未来可期

公司营业收入呈高速增长态势,2014~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95亿元增长到14.1亿元,6年CAGR达到29.79%。公司采取“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应用及解决方案”并重的业务模式。

其中数据采集设备贡献主要营收,2021H1占比达67.7%,解决方案收入占比近年来有所提升,从2019年的27.15%上升至2021H1的32.26%,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稳定在50%以及10%以上。得益于公司对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以及收入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叠加海外收入占比的不断提升,公司毛利率近年来呈现稳步上行态势。

2021Q3达到56.07%。公司净利率则常年保持在10%以上,2021Q3达到13.72%,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研发费率逐年提升,拓宽挖深技术护城河,新品持续推出带来增长空间。公司研发费用持续提升,2021前三季度已达2.34亿元,研发费率同样创下新高,达到18.45%。

公司定增8亿,产能拓展+增强技术实力进一步延伸成长曲线。公司募集资金8亿元,3.27亿元用于北斗高精度基础器件及终端装备产能建设项目、2.38亿元用于智能时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2.35亿元用以补充流动资金。

北斗高精度基础器件及终端装备产能建设项目拟对公司高精度GNSS接收机和商业导航应用产品进行产能建设,完全达产后高精度GNSS接收机年产能将新增50000台(套),板卡年产能将新增60000件,组合导航接收机年产能将新增12000台(套);

智能时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主要为加强公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发能力,攻破三维核心器件的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高筑,乡村振兴+智能驾驶助力成长公司核心技术覆盖全产业链,芯片+算法构建核心壁垒

公司产品布局完备且涉足广泛,卫星导航产业链多维度覆盖。卫星导航产业链上游为OEM板、芯片、核心软件及天线等基础构件,中游包括终端应用产品、应用软件及解决方案,下游主要是直达用户的服务运营环节。

公司覆盖领域较为广泛,具备自研芯片、天线、模块等上中游布局的同时,也可提供数据采集设备以及位移监测系统、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等数据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具备上游元件生产能力,璇玑芯片奠定车规芯片技术底蕴

底层基础架构:SWAS广域增强系统属于用户段上游以上的基础设施部分,卫星导航定位在无增强系统的辅助下,定位精度通常为米级,使用增强系统可实现毫米/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显著提升GNSS定位精度。

上游芯片、板卡、天线等基础器件持续发力,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公司自研璇玑芯片可支持北斗、GPS、GLONASS、Galileo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部卫星星座,并支持前述卫星星座所播发的所有卫星信号;

板卡涵盖高精度定位测向板卡以及B380北斗高精度测量型板卡,可支持厘米级定位需求和毫米级载波观测值。天线方面,公司研制了抗风阻型、抗震型、通用型等共五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天线设备,用于接收北斗卫星信号。

“璇玑”支持全星座全频点GNSS卫星(北斗、GPS、GLONASS、Galileo、QZSS)信号,支持SBAS星基增强系统,支持Lband,支持RTK,PPP-RTK和RTD,支持单芯片高精度定位定向。

支持PPS、eventmark,并可实现100Hz原始观测量输出。搭载璇玑的板卡可实现精度为1cm(水平RMS)的RTK定位,及0.12°/米基线(动态定向)精度的定向。

在当前基带芯片产业化的基础上公司将进一步投入研制下一代更高集成度和更高制程的GNSS芯片,并开发相应的OEM板卡和模组等产品,提升多场景应用的技术能力。

我们看好公司在芯片方面的设计研发和量产能力。短期公司自主研发的芯片仍将继续以自用为主,更加侧重与公司产品自洽,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凭借北斗高精度芯片的技术储备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紧耦合构筑算法壁垒,提升定位精度与系统稳定性

卫惯组合互补可增强导航可靠性。惯导与卫导具有较好的互补特性,将二者集成可以得到比单一导航系统稳定性更好、精度更高的导航方案。

卫惯组合导航系统可以输出高频率的导航参数信息并且在长、短期的导航过程中均能具备较高精度。采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最优估计方法,对卫导和惯导定位导航信息进行融合,可以得到可靠的导航解。

公司的多元融合定位解决方案具备行业领先的算法优势。卫惯组合导航中涉及到的算法包括GNSS定位算法、IMU加速度惯性算法、融合定位算法,三者之间又涉及到底层算法的逻辑和主从关系。

目前主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以GNSS为主要定位,用IMU在GNSS飘移或不可信时去补偿,主输位还是GNSS定位,IMU只做补偿;

公司已经掌握紧耦合算法,快速实现自动驾驶位置单元业务布局。松耦合算法是将INS和GNSS接收机各自输出的位置/速度解算值做差,差值作为组合导航融合滤波器的输入,从而通过滤波器来估计出INS的误差,再利用估计误差来对惯导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松耦合导航的输出结果。

紧耦合结构则利用伪距/伪距率来实现导航子系统耦合,紧耦合的算法难度更高,能够实现的厂商也跟少,目前组合算法80%左右是松耦合,具备紧耦合算法应用的公司较少。

公司在松耦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紧耦合算法,实现自动驾驶位置单元布局,在同类型厂商中具备算法优势。

多领域自动驾驶经验赋能车载,终端已切入核心主机厂

与其他在2013年左右即开始布局乘用车/商务车自动驾驶的厂商相比较,华测导航的最新产品性能与其他几家头部厂商持平,在相对短期内提供了质量更优的乘用车自动驾驶定位产品。

P2内詈MEMS陀螺仪与加速度计,支持外接里程计信息进行辅助,借助新一代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动态性,实时提供高精度的载体位置,姿态,速度和传感器等信息。

公司车规级高精度组合导航产品已获核心客户定点,未来有望持续突破。目前较高级别自动驾驶方面的客户已定点的涵盖哪吒、浙江省某车企等,部分订单将于2022年初步交付。

我们认为后续伴随下游乘用车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升,公司自动驾驶卫惯导航定位产品将为公司带来全新业绩增量。公司积极探索与新客户的合作,未来或有望凭借技术与产品优势,拓展更多优质主机厂客户。

“十四五”为乡村振兴窗口期,智能农机带来全新增量

“十四五”为乡村振兴重要窗口期,近年来政策多次强调提升农机装备。“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大对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及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强农机装备的创新和高质量高可靠性建设。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战略目标,我国必须在2035年实现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物质装备与技术支撑。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作用明显,需求迫切,发展环境有利。2021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更加强调农业科技的自主研发能力,强调物质装备支撑整体对农机装备的政策支撑将进一步提升。

2019年度,受全国粮食面积种植面积下降、粮食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农业机械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水稻插秧机、烘干机和喷杆喷雾机的市场需求较2018年度有所下降;

2020年度,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及粮食价格均有所上升,农业机械市场出现反弹。农机在向大型化、高效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演进,我们认为伴随未来农机补贴政策的推进叠加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带来全新换代需求。

公司深厚技术积累全方位赋能,已形成成熟软硬件解决方案。公司成立精准农业事业部致力于精准农业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先后开发了农机导航自动驾驶、卫星平地、作业质量监控、农机生产管理平台等产品。

终端产品方面针对农机导航应用中出现的安装困难、调试不便,设备利用率低等痛点,推出了领航员NX510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真正实现了快速安装交付,自动调试;

甚至用户可自行移机,一套导航,多车使用,作业精度可达±2.5厘米。平台方面农机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互联网+农机的综合管理平台。

用户可以实现农机具信息管理,农业人员信息管理,农机实时监测,农机作业统计分析,历史轨迹查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依农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分级管理模式,赋能农业生产。

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公司营收主要源于数据采集设备

数据应用与解决方案:主要涵盖位移监测、农业、数字施工与商业导航等。我们认为公司有望依托高品质高精定位终端逐步延展至解决方案领域,一体化方案将保持较高增速,后续预计将维持30%左右的增速水平,在整体营收占比中也将不断提升,毛利率水平预计将维持在55%左右。

研发费用率:我们预计公司后续研发费用投入仍将提升,预计2022、2023年将分别达15.0%、15.5%。

投资分析

我们认为公司传统业务稳步推进的同时,车载业务后续将为公司带来全新业绩增量。公司于新增的车载业务具备先发优势,同时已切入核心主机厂客户,有望依托和大客户的合作实现车载产品在下游其他核心主机厂客户的不断延展,提升整体市场份额。

THE END
1.车联网系统架构:未来智能交通的引擎车联网架构总结:车联网系统架构作为未来智能交通的引擎,将在智能导航、智能驾驶、智能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数据安全和网络延迟等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应用的涌现,车联网系统架构将助力智能交通实现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目标。https://blog.csdn.net/Happy_Jiyanyan/article/details/137498859
2.车联网架构分几种车联网结构图在车联网中,D2D 通信模式提供了一个网状网络,N 个OBU 构成的最大链路数为N(N-1)。另一方面,OBU 的D2D 通信链路为定位直接交换所需数据,可进一步加快局部决策,改进位置估计过程的收敛时间。 基于D2D 的协作定位系统,车载终端OBU1 从基站2 接收的信号为https://blog.51cto.com/u_16099316/8889955
3.车联网与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联网技术中的高精度地图和定位系统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了精确的位置信息和道路信息,有助于车辆实现精确的路径规划和行驶控制。 云端支持与数据处理:车联网技术还可以将车辆数据上传到云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车辆状态、驾驶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为自动驾驶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0605813&efid=v3UtbjL1uuc3YVWsJPMPEQ
4.车联网基础设施该怎么建?科技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推出《车联网基础设施参考技术指南1.0》,对车联网基础设施,从C-V2X RSU、路侧感知与计算设备及系统、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设备、回传网络、应用服务平台、安全证书管理系统和定位服务等方面给出了参考性技术要求。本指南适用于车联网基础设施的产品研发、规划设计。 https://www.ceconline.com/it/ma/8800115227/01/
5.中国联通车联网技术路线及布署策略1车联网系统架构 为满足车联网的业务需求,未来网络将采用“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的统一架构,打造“多模通信+人车路协同+车云同步”的云网协同一体化网络,如图1所示。 图1:云网协同一体化网络架构 (1)立体化通信网络 支撑未来车联网发展必然是一个立体化通信网络架构,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多模接入、车车https://www.12365auto.com/news/20171031/309726.shtml
6.车联网技术(精选十篇)它可以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 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发布。车联网系统架构[2]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三个层次。 1) 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与发布, 信息的采集主要利用汽车配备的车载信息系统通过CAN总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kbx6cqc.html
7.万字详解5G车联网技术5G行业应用5G车联网技术主要涉及车载设备、路侧设施、网络、云平台、安全和高精度定位。车联网车载设备有前装和后装不同的产品形态;路侧设施包括4G/5G蜂窝基站通信基础设备、C-V2X专用通信基础设施、路侧智能设施、MEC(多接入边缘计算/移动边缘计算)设备;网络层面在5G时代会重点部署网络切片;云平台考虑分级部署,并建设云控平台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483185.html
8.汽车UWB研究:未来5年或超百万级装车量CCC3.0 数字钥匙架构 来源:CCC联盟 目前,国内外多家主机厂已开始布局UWB技术。路虎揽胜为确保被动进入系统的安全,已从2018年起开始应用UWB技术;2022年初陆续交付的蔚来ET7车型全系支持UWB钥匙定位功能(采用UWB+蓝牙+NFC融合技术),即将交付的蔚来ET5也计划搭载UWB技术。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086019829815247391
9.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报告:掘金产业链新机遇新浪财经Starlink 星座采用的是网状组网架构,将卫星 作为网络传输节点,通过星间链路建立高速带宽通信网络,用户可直接接入卫星互联网网 络,不需要经过地面系统。采用星间链路(网状组网)可以有效减少时延,“星-地-星”时延 约为 15 毫秒,而同类低轨卫星“星-地-星”时延为 50 秒左右。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0-07-07/doc-iircuyvk2542951.shtml
10.苏标ADAS协议,JT808协议,JT809协议,JT1078协议的车联网数据车联网数据交换中间件采用netty/mina作为底层架构,是一个基于《JT/T809-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的数据交换中间件,采用MQ以json消息(支持RabbitMQ/Kafka)与业务平台进行交互,能够无缝接入各种异构系统,连接企业之间的车辆监控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本网关应用已历经并通过多次交通部部标的检测,性能稳定,适用https://www.legaoyi.com/elink-data-exchange.html
11.网安产业观:打造新型网络安全产业生态的四大核心驱动力① 网络空间体系架构 网络空间安全(Cyberspace Security) 是指作为信息环境中的一个整体域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安全性。保证由独立且互相依存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组成,包括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系统的这一网络空间中方方面面的安全。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48170
12.工信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制造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相关国家纷纷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车联网、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市场需求更加http://gxj.ordos.gov.cn/ywgz/201907/t20190730_2435252.html
13.6G超低轨卫星网络未来,汽车将能够连接到地面网络。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用户来说,地面网络可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车联网(Vehicle- to-Everything,V2X)服务。一体化网络将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实现高精导航定位,从而满足自动驾驶导航、精准农业导航、机械施工导航、高精度用户定位等服务的要求。 https://www.showaysys.com/index.php?s=/Mobile/Show/index/cid/10/id/84.html
14.车载电子电器架构——智能座舱技术范围(万字精讲)通讯终端:用于车辆与外界的通信,如车联网(V2X)、手机蓝牙连接等。 环境终端:如空调、座椅加热/通风、车窗等,用于调节车内环境。 -> 基础技术: 云服务: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云端服务,支持远程车辆管理和升级。 网络传输:确保车辆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车辆与外界之间的高效通信。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03/08/78548535_1125172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