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投入打造极越07,夏一平豪言挑战特斯拉,胜算几何?

极越07,一款集千亿投资于一身的轿车,它的出现,是汽车产业的革新,还是一场豪赌?

深读商业(shendushye)原创

作者|耿秋瑜

编辑|刘满心

2024年9月10日,一场盛大的新车发布会吸引了业界的目光。极越汽车旗下的新车极越07正式亮相,以震撼的价格和强大的技术背景,宣告着智能电车新时代的到来。

01

极越07震撼上市,三大巨头齐聚力挺,智能电车新时代真的来了?

在发布会上,极越汽车CEO夏一平激情洋溢地介绍了极越07。他声称,这是一款“超千亿投入的轿车”,其背后是吉利、宁德时代和百度三方的鼎力支持。吉利历时4年研发的SEA浩瀚架构、宁德时代投入超700亿元的麒麟电池、百度10余年投入的Apollo智驾,这些技术都汇聚在了极越07上。

夏一平不吝言辞地列举了极越07的多个“唯一”或“首个”:全球唯一搭载文心一言语言模型的智能座舱、首个自动转向灯、行业首个自动换挡……这些亮点无疑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在媒体采访环节,当被问及对新车的销量期待时,夏一平却显得颇为谨慎,没有给出具体的销量目标。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蔚来创始人李斌,这三位行业巨头同时出现在极越07的上市发布会上,无疑为这款新车增添了更多的看点。他们的站台,不仅彰显了极越07在技术创新、能源解决方案及智能互联等方面的实力,也预示着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

极越07的上市发布会,作为百度的“大家长”,李彦宏的表现却有些低调。他只是在介绍时象征性地起身挥手致意,并未登台发表对新车的想法和祝愿。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汽车圈都疯了似的打造领导IP的当下,李彦宏的低调是否会对极越的品牌宣传造成一定影响?

而作为001号车主,曾毓群对极越07赞不绝口。他表示,百度、宁德时代和吉利都用各自的专业能力为极越赋能,共同打造这款汽车机器人。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对极越07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性能卓越、品质可靠的智能车。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赞誉和期待,我们也不得不质疑:极越07真的能如夏一平所说,与特斯拉“掰手腕”吗?

从续航能力、整车空间尺寸等方面来看,极越07确实强于特斯拉Model3。在智能化方面,极越07也展现出了不输特斯拉的实力。它配备了百度ASD阿波罗高阶智驾系统,以“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开启了智能驾驶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极越07还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技术赋能的家用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极越07就能轻易战胜特斯拉。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容小觑,其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都是极越需要面对的挑战。此外,极越07的价格虽然相对亲民,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保持销量稳定增长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02

极越汽车公关风波:一场由言论引发的品牌危机

说起极越这个品牌,在几天前,大多数人可能仅对其有模糊的印象。然而,8月5日,极越公关部负责人徐继业在朋友圈发布的一则充满怨气的mark,却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将极越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8月5日晚,徐继业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针对小米汽车的言论,指责其倾销行为。这则言论迅速被截图传播,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极越汽车,这个原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并不起眼的品牌,因此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徐继业的这番言论,不仅未能为极越汽车带来任何正面效应,反而严重损害了品牌的形象。网友纷纷质疑,一个企业的公关部负责人,竟然连基础的财务知识都不懂。

面对这场公关危机,极越汽车CEO夏一平迅速出面“处理”,发布了企业内部信,对徐继业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强调公司价值观的重要性。然而,这份内部信似乎并未能平息舆论的怒火,网友纷纷表示,极越汽车对徐继业的处罚力度太轻,形同演戏。

这场公关风波,不仅暴露了徐继业个人的情绪管理问题,更揭示了极越汽车在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上的深层次问题。

极越汽车作为百度与吉利合作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极越汽车的品牌建设并未能如其预期般顺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越汽车似乎更注重营销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技术的创新。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技术和创新是品牌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极越汽车在这方面的表现却堪忧。

虽然极越汽车在发布会上频频提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升级,但消费者对于其实际体验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这说明,极越汽车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落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损害了品牌的口碑和形象。

此外,极越汽车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似乎并不足够。与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相比,极越汽车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这不仅限制了品牌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品牌的长期发展。

一场由言论引发的品牌危机,极越汽车如何自救?公关风波背后,极越汽车的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之路何在?

03

极越汽车的逆袭之路:从销量惨淡到流量爆棚的蜕变

面对这一困境,极越汽车并未选择放弃。夏一平,这位极越汽车的掌舵人,深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性。他坦言,极越没有很强的创始人IP和影响力,与极氪也是“表兄弟”关系,更没有100万的用户基础,是完全全新的品牌。因此,加强营销,逐步提升知名度,成为极越汽车破局的关键。

于是,极越汽车开始积极拥抱流量与直播。夏一平本人也亲自下场,打造个人IP,带动经销商一起做短视频。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极越汽车发布了1.3万条视频,曝光量过亿。这一举措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极越的产品,到门店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

然而,流量虽好,却并非万能。在谈到品牌销量时,夏一平曾几度哽咽,这一幕也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他坦言,当时真的是不知道为啥,谈到销量时很难受,到某个节点突然就情难自禁。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流量,如果有那么好的流量,他宁愿天天哭。

流量之外,极越汽车更深知产品力的重要性。于是,在极越01磕磕绊绊完成“一周目”后,极越汽车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二款产品——极越07。这款新车于2024年9月10日正式上市,由吉利的SEA浩瀚架构打造,配备百度AI大模型智能座舱和百度的ASD阿波罗高阶智驾系统,长续航版和性能版都搭载宁德时代高性能麒麟电池。

极越07的推出,无疑为极越汽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不俗的产品力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让人们对极越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极越汽车能否凭借极越07一举跃居新势力顶流的位置,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在肯定极越汽车积极寻求突破、勇于创新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提出中肯的批判。极越汽车在首款产品极越01上的市场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这暴露了其在产品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足。虽然极越汽车及时调整策略,以流量为突破口,逐步扭转了局势,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首款产品上的失误。

此外,极越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论断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夏一平在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是非高阶智驾车淘汰元年”“极越搭载的智驾系统是全球唯一可以与特斯拉抗衡的高阶智驾系统”等。这些论断虽然展现了极越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自信和实力,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其过于乐观和夸大的质疑。

【结语】

总结一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极越汽车作为百度与吉利联手打造的“新生儿”,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

然而,首款车型极越01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销量惨淡,令人扼腕。但极越并未就此沉沦,而是积极寻求突破,以流量为突破口,逐步扭转局势。凭借强大的背景和不懈的努力,在最近两个月中市场表现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极越趁热打铁推出第二款产品—极越07,欲以不俗的产品力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一举将极越推至新势力顶流的位置。

但此前公关风波中,极越汽车无疑遭受了重创。然而,危机往往也是转机。对于极越汽车而言,如何从这场风波中吸取教训,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才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THE END
1.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这些汽车品牌的销量,注定惨淡!PP视频为您提供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这些汽车品牌的销量,注定惨淡!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这些汽车品牌的销量,注定惨淡!主要内容:https://m.pptv.com/show/v9c2uiaKIibDaZF38.html
2.这家日本车企因销量惨淡退出中国,国产品牌竟然有了唇亡齿寒之感自主品牌之间正在迅速分化。 2017年中国汽车品牌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占到自主品牌总销量的79.76%,其余的自主品牌只占20.24%。赢家通吃,在自主品牌中也是如此。 2017年销量前15的自主品牌中,上汽、吉利、东风、广汽、东南、华泰6家同比增长,而长安、长城、北汽、奇瑞、华晨、江淮等9家汽车企业则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负增长https://www.diankeji.com/91che/41808.html
3.追踪报道华晨自主品牌厂家直营卖车,库存车售价跳水中华汽车销量惨淡 “中华欠我们公司的钱,大概从三四年前开始,中华就没有按时结款。我们公司的人总去中华要账,早些时候还能要点钱回来,中华V3销量下滑后,要钱就很困难了。”中华品牌的某供应商员工(王夏)对记者表示。不久前,王夏从公司离职,他告诉记者,由于中华和其它品牌都遇到了问题,该公司部分地区的业务受到影响https://www.yicai.com/news/100853907.html
4.跃跃御市:自主品牌错位搅局C级车市场,阿尔法S掉队?对比上个月的销量排行榜,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ARCFOX极狐旗下阿尔法S“消失”了,这不禁让人怀疑其是否正面临“掉队”的尴尬。据了解,北汽极狐于2016年推出,定位于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承担着北汽集团及北汽新能源抢占高端新能源汽车份额的重任。 为了在智能化领域占据先发优势,极狐还是最早尝试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之一。http://m.ce.cn/bwzg/202212/02/t20221202_382656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