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电动汽车(BEV,即纯电车)征收的临时关税水平,并强调如果未能和中国达成解决方案,该关税计划将在7月4日执行。欧盟对三家抽样中国汽车生产商征收的关税分别是:
图:欧盟征收关税情况
欧盟对于进口纯电动汽车一般加征10%的关税,如果以上关税方案执行,那么意味着我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将承担27.4%-48.1%的关税,这已经是比较高的关税水平。
01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情况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在全球销售的电动汽车中,有60%在中国,25%在欧洲,美国占10%。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2023年欧洲地区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019,401辆、同比增长28.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989,937辆、同比下滑2.4%。
美国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40万辆,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三。
图:2010-2023全球电动汽车库存趋势
除欧洲和美国之外,巴西及东南亚地区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但规模偏小,其中规模靠前的国家是巴西、泰国等。根据巴西电动汽车协会(ABVE)数据,2023年巴西共销售电动汽车9.39万辆,同比增长91%;根据泰国汽车媒体Autolife报道,泰国2023年全年电动车的销量为76,314辆,同比增长684%。
仅从全球各国的市场规模可以看到,美国和欧洲是除中国外最大的两个市场,是中国电动汽车向全球进军的关键。由于美国计划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且设置诸多障碍,在不考虑转口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出口美国的难度巨大。因此欧洲市场对于国内车企出海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02我国电动汽车出海现状
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无论是产能还是技术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这为汽车出海提供了强力的支持。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全年,我国出口电动载人汽车177.3万辆,同比增长67.1%,其中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纯电车)数量为154.29万辆。
图:2023年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主要用于载人的机动车(纯电车)出口情况
从出口国来看,纯电车出口量排名前三的是比利时、泰国、英国。图:2023年中国纯电车出口量排名
从出口金额来看,排名靠前的是比利时、英国、西班牙、泰国。
图:2023年,中国纯电车贸易额排名
综合来看,欧洲市场对于中国电动车出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加征关税落地,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但从长远来看,东南亚、澳大利亚、甚至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电动车市场空间,欧洲市场并非唯一。
03欧洲电动汽车销售情况
图:2024年4月欧洲八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情况
04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
如果用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来显示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实力的话,那就是价格。在2024年1月份,德国媒体曝光大众要求一家经销商销毁其从中国进口的几十辆ID系列车,原因是中德之间巨大的差价,即使加上关税和运费,从中国进口的ID系列车型仍然较本土生产的ID车型具有价格优势。
图:同一时期ModleY(长续航版)在各国的售价
另外能体现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实力的指标还有国外市场的市占率,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的优势,中国车企在多个海外市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占率已超70%——这两家日系车企宣布关闭泰国工厂(第一财经)
05各车企的反应及对策
作为车企来说,应对欧盟加征关税的手段较为有限,要不就提高售价对冲关税,要不就在欧洲建厂。对于前者来说,后者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收益也更大),因为建厂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组装厂,更多的还要提高零部件的本土化率以及应对各种在中国想象不到的幺蛾子,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06关税计划落地对中国车企的影响
自欧盟公布征税计划后,非欧盟国家的挪威通过其财政大臣韦杜姆表示,挪威不会跟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欧盟成员国匈牙利、德国也表示反对;奔驰、宝马和大众在内的多个汽车品牌表示反对。
一方面是欧盟的这个征税计划在欧盟内部已经反对声不断,另外一个是中国很有可能进行反制(6月17日宣布对欧盟猪肉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征税计划最终是否落地尚还未知。即使是最坏的结果,征税计划落地,最直接的就是将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以及限制在欧盟的销量。但加征关税后就能阻止中国车企进军欧洲么,又或者就能把欧洲车企给扶持起来?看看当年的光伏双反调查或许就能知道答案。
再有名爵在欧洲的销量排名中,最靠前的是英国,法国、瑞典、德国、荷兰、挪威,其中英国和挪威不是欧盟成员国,且挪威已明切表示不会追随欧盟向进口自中国的电动车加关税,而英国是否会追随欧盟也难说。
可以看到,欧盟这一加征关税计划确实会对在中国生产纯电汽车的企业产生一定影响,但就目前的出口规模来看,直接影响程度一般,更多的是会制约企业未来在欧洲规模的扩大。
总结一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仅次于中国,是很多中国车企出海的首选目的地,中国车企不可能因为一次贸易摩擦就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