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重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发布
重庆市政府参事室经济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开辟了智能化、新能源化竞争新赛道,涌现出一批造车新势力。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庆要深刻总结、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开放,用创新思维大力调整发展思路与对策,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多元化、共享化等高新科技成果革新汽车产业,用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振兴汽车产业,助力重庆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近期我们深入市经信委、长安汽车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和市外浙江“吉利”汽车、上海“大众”汽车、恒大“恒驰”汽车等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调研了解情况,就重庆汽车产业现状、问题及未来加速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与走向,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在我市产业体系及工业产值中居于领军地位,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截至2020年,重庆有汽车生产企业41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1家,已形成年产400万辆汽车的综合生产能力。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942家,已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大总成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供体系,具有70%的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2020年全市规上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3672亿元,同比增长12%;生产汽车158万辆,同比增长13%,占全国比重6.3%。但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科技以及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催化影响,国内外汽车市场博弈竞争,我市传统汽车产业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重庆作为传统能源汽车大市,品牌繁多,市场占有量较大,但多是中外合资品牌。大型车主要有日系的“庆铃、五十铃”等,小型车主要有日系、美系、韩系、欧系等多种品牌;国产合资主要有“长城”“吉利”“小康”“比亚迪”等;市内仅有“长安”。以上车型中的新能源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占比较小,车辆产业链供应链前端的核心技术研发、高端零部件配套以及品牌专利效应基本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控;整车产销在国内外市场占比和在利益分配上,外国与外地商获利更多,我市有关企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地方政府从中主要获得财税收入和解决民生就业。
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及多元发展方面,2020年,我市各类(含规下)车产量187.2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产量5.2万辆,仅占全市当年汽车总产量的3.3%。全市有新能源乘用车15家(包括长安、金康、中车恒通、庆铃等),有核心配套企业30家,迄今累计推广新能源车仅10万辆。2020年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量达24万辆,占全市汽车总产量12.8%。我市长安公司实施“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其推出的L3级自动驾驶是国内自主品牌智能化研发和产业化领先车企,现已建成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在发展陆水、陆空和水陆空多功能车,以及多型旅游房车和各类特种车等方面,起步有一定迟缓。
借鉴启示
世界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新形势下必须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力争在这场变革中抢占高地抓牢主动权。
一是企业功能性转换带来的变革。河北“长城”公司提出在短期内将现在的“工业制造公司”转型为未来的“科技研发出行公司”,将投入1000亿搞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至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400万辆目标,其中80%将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营收超6000亿元。“恒大”房企转型制造“恒驰”牌样车后,提出其研发团队组建和高端人才引培要面向世界,未来整车及零部件将全部国产化。上海的“蔚来”、湖北的“岚图”等新型车辆,其运行机制在功能性变革后,展示出了续航长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二是新能源向环保轻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新能源车发展前景广阔,除了目前使用较多的锂电池外,还有正在研发的钠电池、核电、氢电、太阳能、纳米电、石墨烯电能等,电池制造逐步向小轻型化、多样化、时长化、环保化发展,电池充电形式由桩式慢充向快充、有线向无线发展,动能由油电两用、锂电逐步向钠电、氢能源发展,电池续航由200公里发展到了1000公里以上。
三是同步重视电子科技产业发展。在加强与国际芯片、核心部件产业合作的基础上,也要加速推进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国产化发展,提高质量与使用率。通过国家及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研究,加速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芯片的研发与应用。
新能源和智能化,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加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将会大幅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避免发达国家的多重制约,可以通过充分节能减排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通过加速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多元发展,可以缩短或绕开与发达国家在传统能源车有关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并实现赶超。用高新科技促进高质量生产以创造新的供给亮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种出行需求,不断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对策建议
面对当今世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变革发展大势,结合我市汽车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按照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决定,助力重庆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加速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多元发展,实现我市汽车产业大市并居前列地位。
(执笔人:邓经河高永强宋晓国)
专家视点>>>
抢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制高点
汪锋
产业升级、技术迭代是产业发展的常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也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提档升级的重大机遇。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高标准部署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技术驱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庆市抢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制高点大有可为。
构建有利于研发驱动的汽车产业政策。为了实现我市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升级,应当重点打造以研发驱动的汽车产业政策。一方面,对本地已有的汽车企业的研发活动,特别是符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产业政策的研发予以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全面梳理国内外具备研发实力,符合我市汽车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下大力气将其吸引到重庆来。
适度超前部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痛点在于应用场景不丰富,消费者体验不佳。要通过政府的力量适度超前部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不断创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品质应用的场景,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从而反哺研发投入,形成大规模应用与高水平创新的闭环。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足以支撑适度超前部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并通过示范效应辐射整个西南地区,从而实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迭代,抢占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作者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