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工作推进会,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会议并强调,合规管理是企业切实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制度性措施,是新形势下持续健全公司治理,确保企业良性循环、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件“必须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的事。
国务院国资委于2022年4月1日发布《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历时5个多月的讨论及修订,国务院国资委于2022年9月16日正式发布《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合规管理办法》”)。
继国务院国资委于2018年11月2日发布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后,部门规章《合规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成为关于中央企业合规管理的主要规则。《合规管理办法》的发布也标志着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在“2022合规强化年”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一、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发展历程
为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国务院国资委把指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作为重点任务,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总结5家央企合规试点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印发关于《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国资发法规〔2018〕106号)及一系列重点领域合规管理指南,指导企业加快推进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2021年10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国资发法规规〔2021〕80号),提出“推动合规要求向各级子企业延伸,加大基层单位特别是涉外机构合规管理力度,到2025年中央企业基本建立全面覆盖、有效运行的合规管理体系”。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二、《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2022年9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负责人就《合规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时说明,《合规管理办法》以国资委令的形式印发,通过部门规章对中央企业进一步深化合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与《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相比更加突出刚性约束,内容更全、要求更高、措施更实。
《征求意见稿》共八章、四十四条,正式发布的《合规管理办法》共八章、四十二条,主要内容如下:
章节
条目
主要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至第六条
(共六条)
(1)规则目的
(2)适用范围
(3)合规、合规风险、合规管理定义
(4)主管部门
(5)合规管理原则
(6)合规管理工作保障条件
第二章
组织和职责
第七条至第十五条(共九条)
(1)中央企业党委(党组)领导
(2)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
(3)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
(4)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5)设立合规委员会
(6)结合实际设立首席合规官
(7)业务及职能部门承担合规管理主体责任
(8)合规管理部门牵头负责本企业合规管理工作
(9)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和审计、巡视巡察、监督追责等部门进行监督
第三章
制度
建设
第十六条至第十九条(共四条)
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构建分级分类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合规管理基本制度、具体业务制度或者专项指南,并要求定期更新、完善
第四章
运行
机制
第二十条至第二十八条(共九条)
(1)合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机制
(2)合规审查机制
(3)合规风险应对及报告
(4)违规问题整改机制
(5)设立违规举报平台
(6)违规行为追责问责机制
(7)合规管理与法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协同运作机制
(8)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
(9)对所属单位的合规考核评价
第五章
合规
文化
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二条(共四条)
要求将合规管理纳入党委(党组)法治专题学习、建立常态化合规培训机制、加强合规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员工自觉践行合规理念
第六章
信息化建设
第三十三条至第三十六条(共四条)
明确合规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提出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合规要求和防控措施嵌入流程、加强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实时动态监测等
第七章
监督
问责
第三十七条及第三十八条(共两条)
明确中央企业违反规定的追责要求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二条(共四条)
关于《合规管理办法》与《征求意见稿》的对比,详见本文附件。
三、《合规管理办法》核心要点
《合规管理办法》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规定了企业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首席合规官等主体的合规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了业务及职能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合规管理“三道防线”职责。
2.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体系
《合规管理办法》要求中央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合规管理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或专项指南,构建分级分类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3.全面规范合规管理流程
《合规管理办法》对合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合规审查、风险应对、问题整改、责任追究等提出明确要求,实现合规风险闭环管理。
《合规管理办法》中对合规审查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1)明晰各部门合规审查职责和界限。业务及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经营管理行为的合规审查,合规管理部门负责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大决策等重要事项的合规审查,进一步明确各自分工,便于职责落地;(2)进一步提升合规审查的刚性。企业应当将合规审查作为必经程序嵌入流程,重大决策事项的合规审查意见应当由首席合规官签字,对决策事项的合规性提出明确意见,进一步突出合规审查的刚性约束,确保“应审必审”;(3)完善合规审查闭环管理。
参考部分企业的经验做法,业务及职能部门、合规管理部门依据职责权限,不断完善审查标准、流程、重点等,定期对审查情况开展后评估以及合规评价,通过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审查质量,更好支撑保障中心工作。
4.积极培育合规文化
《合规管理办法》要求中央企业通过法治专题学习、业务培训、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式、全方位提升全员合规意识,营造合规文化氛围。
5.加快推进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规管理办法》将加快推进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专门一章,推动中央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重点领域、关键节点开展实时动态监测,实现合规风险即时预警、快速处置。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首次提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为企业法治建设搭乘数字化快车、实现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规管理办法》专章对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作出规定,从明确主要功能、推进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实时动态监测等提出要求。
目前,超过半数中央企业建立了法治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但需要进一步将合规要求嵌入经营管理流程,并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方式,实现即时预警、快速处置,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就《合规管理办法》的学习讨论,我们也注意到企业普遍关心的以下问题:
1.《合规管理办法》是否适用于中央企业下属企业?
君合解读:《合规管理办法》直接适用于中央企业,其中具体要求并不一定必然直接适用于中央企业下属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合规管理办法》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该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合规管理制度,推动所属单位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并且,《合规管理办法》要求中央企业开展对所属单位的合规考核评价工作。
2.《合规管理办法》是否适用于地方国企?
君合解读:《合规管理办法》规定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参照本办法,指导所出资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工作。结合我们的实操经验来看,各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会相应出台当地的国企合规管理要求。
3.《合规管理办法》是否适用于非国有企业?
君合解读:《合规管理办法》直接适用于中央企业,未明确要求非国有企业适用或参照适用。其他非国有企业可以自愿选择参照《合规管理办法》加强合规管理工作。
4.《合规管理指引(试行)》是否仍然有效?
君合解读:《征求意见稿》提出废止《合规管理指引(试行)》,但是正式发布的《合规管理办法》并未明确废止《合规管理指引(试行)》,也就是说,《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目前仍然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合规管理指引(试行)》与《合规管理办法》不一致的内容,我们理解应该以《合规管理办法》为准。
结语及展望
合规以致远,作为中央企业合规管理的规范文件,《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要求中央企业及各级企业建立、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指导地方国企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并给其他企业合规管理建立示范要求,有助于促进企业合规文化发展,提升企业合规管理意识,从“要我合规”逐步转变为“我要合规”,对于中国企业合规管理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各类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健全的合规管理能力有助于企业应对、管控合规风险,为企业运营保驾护航,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有力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