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农业的最全整理,附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设计地区小麦

(1)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中国农业的发展

(1)新中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

(2)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热量、日较差、降水等)、水源、地形(平坦的地形对种植业发展有利)、土壤(肥力、酸碱、厚度、质地)。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市场、劳动力、偏好、政策、历史、工农业基础、产值与地价等。

种植业

1.主要粮食作物

(1)水稻:喜温喜湿。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北是单季稻,以南是双季稻,甚至三季稻(海南)。北方也有零星的分布,如东北的长白山区、华北的天津等地。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

(2)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秦岭—淮河至古长城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冬小麦生长周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周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而古长城以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春小麦分布冬季很冷的地方,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

(3)玉米:喜高温、需水较多,适宜疏松的土壤;分布广,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围的丘陵地区、河北和东北等地,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形成我国的“玉米带”。

①北方春播玉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0%。总产量的35%左右。

②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全部,河北大部,晋中南、关中和徐淮地区,是我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为1.3亿亩,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40%以上。

③西南山地玉米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全部,陕西南部和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区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玉米种植面积约为6000万亩,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20%。

④南方丘陵玉米区。北区北界与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东部和南部濒临东海和南海。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5%。

⑤西北灌溉玉米区。本区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占全国玉米面积的2~3%。

⑥青藏高原玉米区。本区主要位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甘肃的甘南自治州。

(4)大豆(黄豆):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5)九大商品粮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经济作物

(1)纤维作物:棉花喜湿、好光,生长期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南疆,但南疆是长绒棉。形成了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2)油料作物

作物

分布

花生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河南也比较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3)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习性

主要分布

甘蔗

需要充足的热量和水分,需肥多,生长期长

华南地区,广西为最大产区,广东、云南、福建、台湾和四川亦较多

甜菜

喜凉爽、耐寒、耐旱、耐盐碱等

西北和东北的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

(4)饮料作物:茶叶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土壤)。

畜牧业分布

1.牧区畜牧业

(1)原因:草原辽阔,牧场宽广。

(2)我国四大牧区

牧区

植被

代表畜种

内蒙古牧区

温带草原

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牧区(天山、阿尔泰山山地牧场)

高山草甸

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伊犁马等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高寒牧场)

高寒草场

藏山羊、藏绵羊、牦牛等

【补充】温带草原与高山草甸的比较

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地带性植被

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非地带性植被

温带草原气候区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

2.农耕区畜牧业

(1)原因: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城乡居民多,消费市场广阔。

(2)主要的畜产品:鸡、鸭、鹅、猪(四川、湖南、河南)等。

(3)宜发展方向:由农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水产业

1.概况: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2.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2)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3)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4)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知识点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气候

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

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

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

水源

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

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

(2)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人口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占有耕地,影响商品率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

政策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市场信息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产业规模大

2.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考点分析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和广播电视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农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4)壮大集体经济: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外来投资。

(5)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状况。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配套练习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10℃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

图甲

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比较。

材料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甲中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答案】

(1)500~1500℃。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①(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⑤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题,图中M地区位于贺兰山东侧,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地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但不是黑土);降水稀少是种植葡萄的不利条件;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第2题,图中N地区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带上,由于人口增加,人类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导致该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

二、在第五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中,宁夏有两种葡萄酒喜获金奖。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M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西侧的高山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冲积平原,黑土肥沃

2.图中N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却是沙漠广布,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农垦、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度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下降到现在的1.6元/kg。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材料2: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

生产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式

材料3: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比较。(2002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hm2)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靠近市场B.光热充足

C.土壤肥沃D.水源丰富

(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双选)()

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

B.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

C.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D.大量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5)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看,东北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_______________。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黑龙江省的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________。这种现象也同时存在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省份。请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2)C

(3)价格低含油量高

(4)AC

(5)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6)高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人均占有粮食多

(1)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实行机械化生产。

(2)东北地区有肥沃的土壤一一黑土,所以该地区发展大豆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土壤肥沃。

(3)根据表格可知,美国大豆的出油率较高,而且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比国产大豆低。

(4)主要是运用科技,改良品种,提高大豆的品质;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需求量。

(5)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即可得出答案。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纬度高,水热条件比较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所以粮食产量比长江三角洲低。

(6)根据表格计算可以得出答案。因为东北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人多少,人均耕地多,农业化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生产率高。

试题链接

1.(2021·广东)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表1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2)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绵区皆是

(3)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C2.C3.B

(1)读题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地区在棉花生长期均有着充足的光热条件,是三大棉花产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C正确;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A错误;长江流域昼夜温差并不大,B错误;西北内陆的土壤并不肥沃,D错误;故选C。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产棉区中,西北内陆棉区自1950年以来,面积一直比较大,且单产贡献率低,因此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西北内陆棉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首先得益于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全程机械化在新疆棉田得到大范围推广,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从而导致新疆棉花产生效率提升,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①③符合;沙漠化强度减弱是干旱区进行退耕还草生态治理的结果,退耕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②不符合;气候暖湿化加强不利于棉花产量提高,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014·安徽)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1)①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之间,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地带;②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地带;③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④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和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部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草药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题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角度包括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范围、所跨热量带纬度带等;相对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相邻地区、经济位置、交通位置等。读甘肃省地图,经纬度位置: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读等温线数值,1月0℃等温线穿过其东南部,西北部位于40°N以北,故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陆;读降水量范围从800毫米到200毫米以下,故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相邻地形区: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西南部为青藏高原,东部临黄土高原,故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经济和交通位置: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第二大欧亚大陆桥”的要道;文化位置: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省区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文化多元。

(2)中药材的生长可参照农业的区位因素,如自然地理条件,劳动力,市场,交通等。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部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主要考虑的是工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草药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3.(2021·天津)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下图),有河流、湖沼、雪山、草甸、藏寨、寺院等,还有多处红军长征纪念地。其中甘南藏区是天津市对口扶贫地区之一,天津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修建了藏式民舍、度假村,通过旅游扶贫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在图中所示草甸地区,当地藏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以放养牦牛、藏绵羊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3)分析当地形成这种特色畜牧业的自然条件。

海拔较高(气候冷湿、空气稀薄);草甸面积大;水源充足。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当地形成特色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海拔、草甸面积、水源条件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地海拔高,气温低,年降水量少,适合牧草的生长,草甸面积大,河湖众多,水草丰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畜牧业。

THE END
1.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节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1,2,内蒙古自治区,山环水绕,黑土,3,4,土地,黑钙土,最多,森林,渔业,5,农业机械,农田,水稻,缩小,玉米,6,7,8,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3254695.html
2.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3.ppt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内蒙古自治区 半环 湿润半湿润季风 暖温带 热量 东南 西北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 最高 三江 黑龙江 国营 还林 湿地 耕作业 玉米 商品粮 甜菜 大兴安岭 黑龙江 地域性 林农 海洋渔业 农林牧 水土流失 有机肥 覆盖率 营林 https://m.book118.com/html/2017/0315/95507233.shtm
3.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一、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http://m.nm.zgjsks.com/html/2022/xkzs_0125/50054.html
4.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 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 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 想。据此回答 1~3 题。 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https://doc.mbalib.com/view/7b31dc067644dd95951bce9d3f18d19a.html
5.“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摘要】:<正>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LJ201510010.htm
6.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从构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解释框架入手,以东北地区为例,探究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经济低速增长,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与“经济波动,城镇化稳定发展,人口转型期”两大阶段。②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特征主要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dlyj020190257
7.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盘点乐都区平坦川水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平坦的湟水谷地及其支流带几乎全部被开垦而发展农业,是乐都区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域聚落稠密,交通较便利,是乐都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域以碾伯为重心呈放射状发展模式。 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本: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3u5iewj.html
8.科学网—东北地区(黑吉辽)“三藏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农业农村东北的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农业生产和传统文化而著称,特别是在有机农业和冷地作物的种植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如高品质的大豆、玉米、水稻及黑木耳等,成为当地珍贵的农业资源。近年来,东北农村充分利用其独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和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地区内规划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260-1449344.html
9.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 2017·T36 2016·T36 2015·T36 2016·T1~2 2015·T2~3 2017·T36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 —— 2018·T3~5 2016·T4~6 ——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知其地]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荒漠化的类型及成因也不同。因此,在分析荒漠化问题https://www.51jiaoxi.com/doc-5727108.html
10.(王开磊)41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命题人 王开磊 一、 选择题(每个4分共计44分 1、 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A、 耕地面积少, 人均耕地不足 B、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 C、 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 D、 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答案 A 2、 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组合http://m.doc88.com/mip-313755107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