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践行“大食物观”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活动主题确定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这一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国家的必需品。让我们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保障粮食安全,健全完善粮食安全及反浪费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粮食安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以及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更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始终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践行大食物观必不可少

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大食物观”与过去的“粮食观”相对,是指人们日常摄入的食物结构面临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过去的食物主要是指粮食,而粮食又容易被片面理解为稻子、小麦等主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还包括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现在,人们不仅向主粮要食物,也要向“副”食要食物。所以,“大食物观”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误解,对当下人们所有依赖的食物作了全面概括,也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新阐述。

“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从“粮食安全观”到“食物安全观”,不仅仅是思维的改变,也是要求抓农业时注重主次、主副搭配,考虑农林牧副渔的均衡发展,这将对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保障,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解决温饱,走进小康,走向富裕,近20年来,我国畜牧、家禽、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老百姓的食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促进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此外,“大食物观”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在最初的渔猎时代,老百姓就有朴素的观念,什么时候该狩猎,什么时候该保护,不能捕猎幼兽,不能竭泽而渔。其实,这就是一种与生态观紧密相连的食物观。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忽略了这一点,向自然过度索取,是一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获取食物的方式。“大食物观”则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但不是无度索取,而是在有序合理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让它们更有效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大食物观”对生态更友好。

为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我国将通过树立大食物观,完善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10月16日在2023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上说,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要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让老百姓餐桌上有更多营养健康的食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延伸阅读

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审:强调调动种粮积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委员长会议建议,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将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二次审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北京青年报大厦邮政编码:100026

THE END
1.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理论与探索科技论坛资讯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如何理解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背后的深意?对于农业大省山东来说,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应该怎样作为? 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http://www.agricoop.net/mobile/news/show.php?itemid=22537
2.践行大食物观大有可为当前,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延伸。人们已经完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正在向“吃得丰富,吃得健康”跃迁,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化、多样化。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为了顺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新需求,构建多https://m.gmw.cn/2024-06/28/content_37407371.htm
3.科普能量树立“大食物观”,追求饮食的多样与平衡临床营养科2023年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周也是我国的“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树立大食物https://www.pkufh.com/Html/News/Articles/49723.html
4.“践行大食物观遏制食物浪费”倡议书南方+在2023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电白区发展和改革局、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电白区教育局、电白区科工商务局、电白区妇女联合会等五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出“践行大食物观 遏制食物浪费”倡议: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0/18/c8206277.html
5.《求是》树立大食物观端稳中国饭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今年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https://spxy.sxau.edu.cn/info/1041/5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