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的特征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资源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liralHeritagesystems)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项目。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还存在一些争议。关于概念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对“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和“GlobaUyImportantIndigenou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的译法,集中在是否要将“文化”一词加入概念中和是否要将“系统”一词去掉的问题上。在现阶段的研究中,笔者暂且仍然将其称为“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遗产类型特色明显

1.1一种活态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活态遗产。整个农业系统中必须有农民的参与才能构成农业文化遗产,而同时农业系统又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者,同时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之一”…。农民生活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要保持原始状态,不能随时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农业系统的精华,同时也保护这些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体现出一种动态变化性。

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农业社区与其所处环境协调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因此,不能像保护城市建筑遗产那样将其进行封闭保护,否则只能造成农业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持续贫穷。农业文化遗产要采用一种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因地制宜地保护和管理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要保证遗产地的农民能够不断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样他们才能愿意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也就是说,多方参与,尤其是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1.2区别于一般的农业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和一般的农业遗产存在一定区别。国际上关于农业遗产的论述最早出现于普林特斯(Prentice)对遗产的分类,将农业遗产界定为农场、农业博物馆、葡萄园以及捕鱼、采矿等农事活动。其实,我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内容侧重于中国农业史的综合研究、传统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制约因素研究、近现代农业史研究,以及农业历史文献研究与整理等方面。石声汉先生认为,我国的农业遗产概念比较宽泛,包括具体实物和技术方法两大部门,古农具、古农书、古农谚等都属于农业遗产的范畴。

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只是“农业遗产”的一部分,而且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属于全球环境基金中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system)或景观(landscape),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突出强调农业景观与农业系统这些至今仍在使用、也更有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形式。

徐旺生等认为,从内容上讲,农业文化遗产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也可以将其分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农业文化遗产。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农业遗产,而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则更加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景观,强调遗产的系统性。苑利同样认为,农业文化遗产至少应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他认为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如开荒的经验、育种的经验、播种的经验、防止病虫害的经验、收割储藏的经验;而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

1.3区别于现有的世界遗产类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种类型。随着对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又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它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保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特定土地利用技术”。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选区范围,不同于文化遗产,也不同于自然遗产,而是体现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

2脆弱性高和敏感性强

生态脆弱性是指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抵抗力弱,在扰后恢复能力低,容易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而且一经改变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性质。而文化的敏感性则是指文化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作为一种特殊的活态遗产和旅游资源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既有脆弱性高、也有敏感性强的特点。

2.1生态脆弱性

2.2文化敏感性

很多农业文化遗产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如贵州的稻鱼共生系统位于黔东南侗族自治州,云南的哈尼梯田位于红河哈尼族和彝族自治州,而国外很多农业文化遗产也是由少数民族甚至处于殖民状态下的农民所创造的,如非洲的很多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地区具有很强的文化和政治的敏感性,这些地区旅游业开发不当很有可能就会引发社会文化冲突。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尽量减少旅游对当地的文化涵化,减少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3分布范围广

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评选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同时也开始考虑将更多的候选点纳入保护范围。从目前试点和候选点的分布情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3.1一般分布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地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分布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基本特点是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相对紧张。以“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处的中国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全县海拔50米以下的河谷仅占4.64%,山间盆地占0.05%,丘陵和山地占95.31%。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当地农民逐渐发展出一种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证明了这种方式具有可持续性,而人地关系紧张则是这种生产方式产生的主要动因之一。

3.2一般位于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或自然资源/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

农业文化遗产一般位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从全球范围来看集中在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位置偏僻、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资源有限或气候条件恶劣。为了生存,当地农民发展了复杂而具有创新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技术,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农民适应环境所发展出的可持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显得弥足珍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地区还没有受到大规模现代技术的影响,也没有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但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的环境变迁也正迅速威胁着这些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传统农业地区。

3.3一般处于历史较为悠久、土著居民定居历史较为久远的地区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产物,是人类优秀传统农业的杰出代表,其形成需要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的重要标准。菲律宾的伊富高梯田农业系统拥有超过2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也同样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证明了当地居民对其所创造的农业系统的依赖,以及该农业系统与当地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历史孕育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灿烂的农业文化,同时也产生了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和生活文明。

4可参与性强

参与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指出,公民参与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参与程度的高低可以衡量人们对某一活动的积极和认可程度,广泛的参与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墨菲(Murphy)在《旅游――一种社区的方法》(Tourim:ACommunityApproach)一书中认为,社区参与正是协调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途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和广大旅游者的积极参与。

4.1当地社区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可参与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社区的参与。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同时也是保护的对象,当地农业社区的居民掌握着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导权,离开了当地社区的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更无法成为愉悦旅游者的资源。农村居民从事农事活动本身就是参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形式,也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根本。另外,他们也可以参与其他资源的利用,如参与食宿接待、制作旅游纪念品等。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的居民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2旅游者参与

5复合性强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典型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更能体现出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作用,也更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它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的特点为一身,本身就是一类复合性遗产。而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它集中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其他资源,结合了有形(物质)资源与无形(非物质)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吸引力。

5.1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复合

农业文化遗产地除了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如山水风光、地方特色建筑、民俗节事、美食等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增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吸引力。按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主体一辅助资源分类体系,主体资源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本身,如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主体资源为稻鱼共生系统,而辅助资源则包括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各类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以青田县为例,如奇云山、鱼灯舞等。真正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中主体资源发挥主要的吸引作用,而其他资源则起到增强吸引和扩大旅游规模的作用。

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1.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1.3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1.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1.5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2.1.1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2.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2.1.3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2.2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2.2.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2.2.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2.2.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2.3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3结束语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GIS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参考文献

[1]傅肃性.世纪之交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1999,(2):17-23.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户合理地持续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子孙后代生产的需要。

1.农户是农业资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我国自从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村的农业资源大多为农户占有和使用,农户的经营行为对这些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可持续利用,如果农户的经营行为趋向理性化,则可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反。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而且分散,具有超小规模的特点,针对这一国情,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较多地体现出规模化和协调统一的特点,这就要求有农户的积极参与,否则是难以成功的。

3.农户经营行为的优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前所述,农户是农业资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也是农业经营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单位,农业资源的不当利益和农村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从这一最基本单位开始的。同样,组织、策划和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计划、目标、政策和措施时,须着眼于这一基本点,重视农户经营行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注意调动他们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关系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21世纪的农业发展。

二、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1.经营目标的求稳性,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农户作为一个“经济人”,既要追求收入或利润的最大化,又要追求收入的稳定性和风险的最小化。但由于小农意识的存在,加之农户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往往不全、不准、不及时,农户虽有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安排生产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在经营目标的选择上倾向于收入少但风险小的目标上,在生产经营上力求“小而全”。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不敢为人先,“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跟风”现象普遍,在结构调整上总是慢人一步,从而导致结构的“同构化”,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投资,使农业资源在利用和配置上出现了很大的浪费,缺乏应有的效率。

2.农户经营行为的短期化现象严重。在解决温饱和致富欲望的驱动下,许多农户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只取不予或取多予少的掠夺式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如有些山区的农户,为求温饱,陡坡垦种,往往“小山开到顶,大山开到腰”,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在平原地区,有些农户在承包田(地)挖塘养鱼,建房从事第二、三产业,有的劳动力转移户撂荒土地,造成耕地资源的总量减少。农户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措施运用上,为追求高产,偏重于考虑“经济再生产”,忽视“自然再生产”,即认为自然资源无价值或生物资源用之不竭,对其承包地重用轻养,滥施农药、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近年来,我国农田中的蚯蚓、青蛙和益鸟不断减少均与乱砍滥伐森林、滥施化肥、农药有关。由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林病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

3.农户的兼业行为使农业出现了粗放经营的现象。由于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户为追求其收入的最大化,必然将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投入到非农产业。由于农业行为的增收效应缺乏弹性,而兼业行为的增收效应富有弹性,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偏好兼业行为,并形成了对农业的替代,不过农户用兼业行为替代农业行为在社会总体上并没有形成完全替代,对大部分农户而言,即使农业行为的增收效应缺乏弹性,农户还得依靠土地搞饭吃,只是农户在农业活动中要么尽可能少地占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例如不愿对承包土地进行投资,要么尽可能地使用不适合兼业活动的经济资源,如在农业活动中使用妇女和老人。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与优化配置。而且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应用没有相应跟上,则必然导致土地生产率下降,加上我国本来人均土地就少,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农户投资行为乏力。由于我国土地使用上,承包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现象普遍,农户不能对土地形成预期,加上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而且农业的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农户对农业投入较少,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少,其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如农药、化肥等。农户投资在全部农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近十多年来一直很低。无力兴建甚至无力维护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严重缺乏后劲。

三、优化农户经营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联结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把分散经营组织成社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是农户走向市场的有效渠道。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加强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减缓市场波动对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低市场风险,减少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今后:(1)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收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当地农户,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适当指导。(2)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加速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保证信息质量。(3)发展信息咨询业,在各乡(镇)、村设咨询点,提供信息服务,尤其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服务,从而将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针对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问题,政府要主动肩负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任。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如农田水利建设是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的事业,不可能依靠农户的市场行为加以解决,政府要通过农业专项基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力兴建水利、更新农村电网、成片改造中低产田、组织宜农荒地开发等。

关键词:循环农业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了产量,但过量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农业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循环农业的内涵

循环农业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其提出源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的简称,它把经济活动建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循环流程,通过物质和能源持久利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农产品安全隐患的不断出现促使人们将研究视角转向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按照系统论和循环经济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它以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统筹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将农业系统构建成“自然资源―清洁生产和消费―再生资源”的经济循环链,以环境友好方式实现污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农业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率的零增长。

农业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理论基础

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合理定价提供了理论基础。环境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会随经济发展而由绝对丰富变成相对稀缺,随边际使用成本增加而出现的竞争性需求需要合理配置。衡量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标准的前提是完全市场,但现实经济并非完全市场。在考虑环境资源稀缺性和外部性的条件下,应将环境部门加入传统一般均衡分析中以寻求新的均衡解。这种理论指出环境污染是因为环境资源的长期免费或低价使用,只有在合理定价和恢复市场行为后才能解决。循环农业强调物质层面循环和技术改进,缺少内在经济动力,因此合理定价包括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容量的定价是循环农业得以正常推行的保证和前提。

农业自然资源的定价

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包括水、土地资源等。目前“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现象说明资源价格没有反映其真实价值(包括环境成本、机会成本等)。资源经济学理论认为其价格应包括:与其生产、供给及消费有关的成本,即边际机会成本(MOC),包括边际生产成本(MPC)和边际使用者成本(MUC);消耗损害形成的边际外部成本(MEC),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有对农业资源的真实价值进行合理定价,才能使市场价格贯穿整个农产品反馈链,正确比较循环利用的资源与新资源的成本,找出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实现回收利用,真正实现循环农业与市场接轨。

农业环境容量的定价

循环农业以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农业活动的优先目标,但部分无法回收的废弃物就要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循环农业只有在实施成本高于节约成本时才能被推广,而前者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容量价格决定的。环境容量价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经济系统的废弃物会增加环境系统载荷,造成环境容量稀缺,使其具有价值。废弃物对环境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环境吸纳能力、环境受体载荷及由此决定的人口数量和受影响生态系统特点等因素。

农业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实现方式

尽快健全环境资源市场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环境资源产权不明、信息不畅等问题,难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健全的农业环境资源市场机制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环境资源市场,具体包括建立明晰的环境产权制度及在此基础上的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定价规则、竞争规则和政府干预规则等。

政府积极干预

【关键词】衡南县;休闲农业;协调发展对策

近年来衡南县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旅游+农业”组成完美结合,休闲农业正成为衡南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衡南县的农地流转的实践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大面积的农地“非农化”式的旅游农业发展直接威胁当地的粮食安全,而且这种资本下乡组建的以旅游休闲公司动不动就集中成千上万亩土地发展旅游,其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还有待验证。[1]因此通过对衡南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探析衡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衡南县旅游和农业协调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自然环境。

衡南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具有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夏秋多旱、暑热期长的气候物点。根据衡南气象站多年气候资料统计,平均气压1008.6hpa;年均平相对湿度80%,由于受冷暖气团相互交替影响,全年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平衡,主要降雨量集中在3-8月,年平均降水量1337.4mm;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蒸发量1468.7mm;年平均风速2.0m/s,实测最大风速为25.0m/s;年主导风向NE;年主导风向频率19.4%。

(二)农业资源。

衡南是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在如火如荼的经济大发展中,农业在整个衡南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0年末该县实有耕地面积65.76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12.24千公顷,水产品产量5.04万吨。完成人工造林7883亩,完成“三边”造林13664亩。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绿彤”茶叶、“绿贝”香菇、“鑫宝”白果、“健安”大米、古城西瓜、“喜雁”系列食品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0个,合作组织成员2.56万户。接待游客43.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7万元。全县有二星级饭店1家(华城大酒店);四星级乡村旅游点6个;省级旅游旅馆4个;AAA级景区1个(岐山森林公园)。“十一五”期间,衡南县农业综合开发连续四年荣获全市第一,林权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将GPS技术应用于林改技术工作;粮食生产和土地流转两项工作被誉为“衡南经验”在全省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实施,农村消费有效激活,整合资金1.57亿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示范村村庄规划;乡村清洁工程扎实实施,村庄整治平稳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四)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武广高铁的开通。

衡南县已形成由水陆空构成的大立体交通格局:京珠、衡枣、衡大、衡炎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车里程360多公里,衡邵、潭衡西、衡岳、衡桂4条高速公路同时在建,在建里程200多公里。衡南县所在地衡阳市在原来京广线与湘桂线交汇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上又增加武广高速铁路、湘桂复线、衡茶吉铁路、怀邵衡铁路、安张衡铁路、3+5城市群城际轻轨铁路等6条铁路。再加上1条湘江航道通江达海,1个民用机场启动建设,衡南县的“高飞时代”指日可待,交通通达度的迅速提高为休闲农业扩大了客源市场。

二、衡南县旅游和农业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问题

(一)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衡南县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彰显出乡土文艺、乡村特色饮食和民俗风情等具有特色乡土气味的文化品位,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致使衡南县大多数休闲农业特色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休闲景点大多数是由各地农民自主承办,在开发休闲农业可以快速致富的思想的引导下,他们便急功近利的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更多的是模仿别人的模式进行开发,没有特色。

(二)产品类型雷同,缺乏创新。

在衡南县休闲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经营者将休闲产业产品定为单一采摘为主或者是单纯的农业观光,甚少有经营者对其进行创新营销,导致产品多数雷同,对多数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满足不了游客深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各企业在休闲农业产品设计过程中过分轻农业重休闲,没有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来发展休闲农业,更有甚者过分牺牲休闲农业,致使农业资源过度浪费。因此,由于产品雷同和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不当,同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不少经营企业面临倒闭。

(三)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管理。

经营休闲农业项目的大多数从业人员为当地农民。企业经营者很少会对其做岗前培训,致使其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企业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大中专毕业生,使企业经营处于低水平运作。

(四)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激烈。

周边省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并且有的已经形成品牌,如在数量上长沙市有1000多家、株洲市180多家,衡南县仅80多家;在发展水平上,经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和认定的五星级休闲农庄(含乡村旅游的企业)长沙市19家、邵阳市8家、湘潭市6家、衡南县仅5家(岐山、工联村、勤丰村、青冲村、陆堡村),这与衡南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和的客源市场条件极不相称。

三、衡南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

发展休闲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因此,在编制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时,要要根据当地区域资源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布局,以科学发展观和永续利用为原则,克服盲目追求高档和过度开发现象,更不能牺牲农业资源来发展休闲农业。应做到的有序发展、相对集中的规模开发[2]。

(三)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首先,休闲农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升级造农产品,充分体现家乡特色,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为了把农产品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经营者应该在“特”上下功夫,可以利用当地的区域特征和独特的土特产或者引进周边地区没有的特色产品来作为自己项目的特色。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如依托衡南县三塘镇松山村,依托现有鱼塘、集中成片连接的水田以及湿润的环境,应该引进虾蟹等特色水产品,打造无公害水产休闲产业;以衡南岐山、江口鸟洲为中心,可以布局四季林景欣赏、森林氧吧、森林自然浴等山文化休闲产业;借助茶油产区,可以布局茶花观赏、油茶栽培农艺活动、高科技炼油工艺参观等油茶休闲产业;依托湘江及各座中小型水库,可以布局荷花观赏、小舟采莲、水上跳伞、龙舟掌习、网箱养鱼互动等亲水休闲。总之要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形成具有衡南特色的休闲农业经济圈。

(四)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和农业结合而成的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涉及三大产业的经营内容,并蕴含了农业、旅游、生态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来支撑休闲农业的发展[3]。因此,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发展休闲农业的重中之重。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休闲农业企业可与专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各类人才,包括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复合人才,主要传授管理学、生态学、旅游学,休闲农业概论、市场营销学、森林经济学、经济学等专业学术内容。其次,为了增加休闲农业的特色,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可以让从业人员对衡南县的风俗民情、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农艺知识、菜肴烹饪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尽可能地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五)延长扩大休闲农业产业链,化解休闲农业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注释:

[1]赵晓,陈金保.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问题[N].华夏时报,2014.07.10

一、支持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二、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动物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开发,促进农村产业和区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均衡发展,这将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克服趋利性、短期性、分散性、有限性的危害。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带动、辐射、示范作用,从而加快农业产业的开发速度。只有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广度开发,才能提高生产能力,解决社会扩大再生产、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消费质量提高对农业产品造成的压力,更好地保障社会需求。

三、促进区域经济依托当地资源和技术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良性发展

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拉开,并在特定的经济结构、资源状况、人文条件和战略导向下形成不同特征的经济区域。农业政策性金融正是政府实施货币区域调控和产业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银行应以市场化、区域化发展趋势为契机,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实施适度差别的区域产业信贷政策,从而有效调动农业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优势化、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河南

河南是中国农业大省,有耕地资源近8000千公顷,占全国的6.2%,是中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年400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小麦、玉米、烟叶、畜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然而,长期的高强度生产使河南农业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一、总体思路

探索以“高利用、低排放、无害化、高效益、可持续”为原则,推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向资源节约的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一是大力开展节约降耗:重点加快农业优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降低农业生产资源的消耗[1]。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大力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三是有重点地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重点发展方向和目标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构建起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初步搭建起经济效益高、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率高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到2015年左右,全省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基本普及测土施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至目前的70%左右,全面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规模化养殖区基本普及大中型沼气,大面积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一批农业清洁技术推广中心,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建成乡村清洁设施[3]。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重点,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实施国家粮食工程核心区规划;积极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等重大项目;发展烟叶、油菜等经济作物优质基地建设;发展服务于城市的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基地;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重点加快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加工,实现间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河南建设林业生态省为契机,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大力推广节约型种养植业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和节能,建立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4]。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土地还原处理率,实现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因地制宜地构建粮食、畜产品、经济作物、果品蔬菜果、药材等生态产业链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构建豫西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抓好以节地、节水、节肥等农业资源利用率为特征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5];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鼓励生产、使用新型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3.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主构建循环经济链

结合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大力发展有机肥和沼气,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适宜地区构建多个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通过青贮氨化、生产高蛋白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通过生产有机肥、直接还田等措施推进秸秆肥料化;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如作为造纸、糠醛原料,制作秸秆餐具,培植食用菌等;探索发展秸秆能源化,如秸秆制沼气、气化和发电等。大力普及户用沼气,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提高沼气规模化利用水平。全面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粪便―沼(肥、菌)―粮菜果林”等模式;加强畜禽粪便规范化生产有机肥,提高粪便肥料化的层次;提高养殖业废水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和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4.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以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重点,加快开发应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6]。

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立起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中心,拓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途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发达的豫北、豫中、豫东等地区,以乡或村为基本单元,推进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生态农业园区、循环型农业生产―加工区为发展方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以发展面积较小的生态农业园,涵盖一定区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加工区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在面积较小的园区内,把种植、养殖、渔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典型的“粪―沼(菌)―粮果菜鱼”、“粪、秸秆―食用菌―肥”等生态农业模式。

通过区域内构建“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循环经济链,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殖和加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产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通过物质、能量流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孟赤兵.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5-28.

[2]张玉春,李宗植,陈其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1):80-83.

[3]任继明.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5):22-24.

[4]陈良,江波.循环经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2004,(9):65-67.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业循环经济总体规模较小

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较低,难以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研发、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严重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也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主要局限在个别区域和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要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求形成农业产业整个系统,包括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服务业、农产品消费等各个体系之间的协同和整合。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单打独斗”,产业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低、耦合性差,延伸产业发展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规模效益,难以带动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约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支持力度不大

(三)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调控机制

农业资源滥用是当前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导致农业、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究其根本,资源滥用是由资源价格体系的不合理所引起的。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价格普遍偏低,未能正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更没有将环境成本核算在内。低廉的成本造成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不合理以及大量的环境污染,这些都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调控体系,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来解决。如西部地区城镇供水的商品价格通常低于成本价格,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该地区工农业和城镇用水需求量急剧增加,水域污染问题也越加严重。此外,实施循环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缺乏价格优势,这也给农业循环经济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在农业资源价格扭曲的情况下,环境破坏成本低、环境保护成本高,企业和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性”也难以得到体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然举步维艰。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西部欠发达地区现行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模式在管理、成本、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既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也局限了循环经济的效益,因而,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以农业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集中居住+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循环模式,建立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低排放、再利用、再循环”,并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各地应根据地域特色,积极扶持一些资源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益大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面”,逐步铺开,进而在培养区域主导产业的同时,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

THE END
1.一亩田的可靠性探究农耕技术土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风险在现代农业中,一亩田不仅是土地资源的体现,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然而,是否能够确保这片土地能够稳定地为我们提供食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从事农业的人们。 一亩田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块土壤都具有其独特性的复杂性。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水分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65833.html
2.一亩田的可靠性土地利用与农业未来一亩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它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重任。那么,一亩田是否可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现代农业中,土壤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本之一。一亩田的地力状况直接决定了它产量和稳定性的高低。良好的土壤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依赖,从而降低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61970.html
3.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并保护自然资源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是保障人类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的关键。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传统农业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模式。 可持续农业定义与重要性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实现长期稳定的https://www.khuwjrzo.cn/da-qi-zhi-li/113015.html
4.农业生产耕作种植畜牧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它不仅是食物生产和储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从狩猎采集时代向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后来发展出了各种农耕技术,使得农业成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中,农业有着各自独特的意义,但其基本目的——提供粮食、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稳https://www.382hl43py.cn/news/481144.html
5.探究农村最佳作物种植策略基于地域特性与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村地区是食物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来源。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食品安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最适宜的作物种植方案。 地域特性的作用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这些都是决定作物https://www.lboclvlct.cn/nong-ye-zi-xun/496947.html
6.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技术要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使得农业资源与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本文将探讨在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 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813516
7.耕耘未来揭秘农业带的丰富面貌在全球范围内,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的关键。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构建起能够高效生产粮食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带”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zi-xun/374306.html
8.耕耘智慧探索农业的多样面貌在地球上,农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种植农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了各种水果、蔬菜和谷物等作物的栽培。从小麦到稻米,从苹果到橙子,每一种作物都有其独特的栽培技术和需求。种植农业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艺术。 https://www.kbtob.com/tu-pian-zi-xun/483102.html
9.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A.多用性与变动性B.地域性与有限性C.稀缺性和有价性D.整体性与可更新性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5d990f79e5fb461ca818091d8b40ac7c.html?fm=bd30720df5bcc527d3bb2045722a908007
10.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例题(精选6篇)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7gldd1m.html
11.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篇(全文)社会发展到当代,水资源的社会功能“隐型化”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口剧增,人均水资源逐渐减少,上游土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供水价格低廉,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使有限的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特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gum9xu3.html
12.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应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应如何合理利用? 参考答案: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498578.html
13.南靖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南靖县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2年,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以及重点区域现场核查;发布一批具有我县特色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一批种质资源纳入保种场保护或纳入国家种质库保存。2023年,全面完成南靖县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任务,调查、保存、登记等相关信息数据录入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库并统一纳入农业种http://www.fjnj.gov.cn/cms/infopublic/publicInfo.shtml?id=60533522544630004&siteId=60425512597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