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区划的综合性,就是从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经济等几方面的综合利用着眼,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综合投入,进行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把农业作为呈多因子的集成系统,整体综合效益大于各因子的简单相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一是指资源利用能力与资源条件的关系,二者的不协调引致资源利用低效,或者引致资源利用能力的浪费。二是指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环境的不协调,将引致土地、水污染严重。三是农业生产水平与生产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将引致生产条件的恶化、农业投入的低效。农业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排除这些不协调性,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农业区划的综合性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是同一个圆心的两个圆,一个是实的、技术性的,另一个是虚的、政策性的,其共同的核心内容有五方面:一是资源高效型农业,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行高效农业;二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着眼于资源数量利用的形式;三是资源投入型农业,更少地掠夺或消耗自然资源,更多地以物质投入代替自然资源,而不减少农业产出量;四是资源再生型农业,更广泛地利用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五是资源改良型农业,即提高资源质量,增加资源可利用量。这种共轭关系,使农业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90年代以后农业区划研究的主旋律。
二、区域性与可行性
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涵盖三层意思:一是技术和应用适当,即并不主要依靠最优、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二是经济上能够维持,即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财政难以维持的局面;三是社会上可以接受,即生态环境变化、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美国LISA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以对人类和环境无害且以持久性的方式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纤维”。丹波斯宣言提出,为过度到更加持久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三个基本目标:(1)确保自给自足,保证食物安全;(2)增加农村的就业人数和收入,特别是根除贫困;(3)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对比分析区域性与可行性的内涵不难看出,区域性和可行性都是对单系统内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区域性是对农业单系统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政策条件的研究和表述;可行性是对农业单系统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研究和表述。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依赖于农业资源区划的区域分异规律,只有从区域特点出发,实现了区域化的农业,才能保证持续发展。
三、超前性与持续性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意义;生态环境
1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方向和重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要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国土资发[2003]69号),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
2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及其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般说来,大范围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业资源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探讨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标准及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建立可操作的环境评价体系和基本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这方面工作多集中在单项资源的开发,或者依托于具体的建设项目,评价范围一般较小,缺少战略性环境评价,不能满足宏观生态治理和自然保护的需要。国家环保局开发司编著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和评价导则独缺生态专章,而且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是有些学者呼吁的累积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
3农业综合开发的生态环境分析
区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评价与单项资源开发评价不同,应该侧重于区域资源要素及其组合特征,同时要重点诊断人类综合开发活动是否合理以及引起的生态问题。这种评价范围一般宜大不宜小,所选的评价指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区域的特殊问题。
3.1农业综合开发环境评价基本步骤
农业综合开发环境评价基本步骤为:区域前期研究;提出评价指标及其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区域前期研究是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区域自然条件、区域资源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概略分析资源开发方式及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划分资源生态功能区,并对各分区进行综合研究。
虽然不同地区评价指标有所不同,但还是可以归纳出评价指标的一般框架。我们从区域的生态脆弱度、人为胁迫和系统响应几个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框架,具体应用到实际区域时,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加上特殊的区域指标,就可以得到全部的指标体系。
3.2农业综合开发的评价方法
对研究区域进行评价时,我认为应分别对指标体系的自然生态脆弱度,人为协迫指标、系统响应指标三部分进行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未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预测。一般的小区域单项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开发前后变化很大,具有强烈的波动性,而农业资源开发的“惯性”作用大,很难改变现有的资源开发方式,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其生态环境预测难以用数字定量表达。
3.3加强农药环境管理
建立、健全我国农药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是当前有效控制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的重要手段。从而由被动的应付污染事件转为主动使用法规、加以控制,作为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农药对环境进一步造成危害的有效措施。
农药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建立农药环境跟踪监测体系,对现有农药进入环境后对人类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实际危害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药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优先控制农药筛选体系。通过环境风险评价进一步追踪与预测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潜在影响,筛选出那些对环境及人体危害优先级较高的农药品种,将其作为环境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对象。制定管理及控制的方法(如对重点控制对象制定禁用、限用或撤销登记的管理法规等),使其在生产、流通与使用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降低到允许或可接受的水平。
4结语
农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评价与目前的环境评价相比,其考虑的因素更多,相互关系更为复杂,而且评价标准难以确定,评价方法也较为独特。这种评价不但在微观上要重视传统的化学采样分析,更要在宏观上把握自然系统的整体状况;评价中既要考虑社会经济要素,还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区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评价需要引入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适合于宏观地域分析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谦.农业环境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9.
[2]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00(1):1-2.
[3]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中国生态农业组织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09,25(24):392-397.
[4]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关键词:休闲农业资源分析河南
一、休闲农业的涵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的主体在于对该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农业环境进行整体改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收入。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进行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区为一种高度综合的场所,在该地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具有非常好的农业发展前景。
二、休闲农业资源分析
(一)经济资源分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常见的休闲产业,对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经济资源是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河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经济资源充足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休闲农业的整体效益。
自2011年以来,河南全省上下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年末从业人员6090万人。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28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1.56亿元,增长24.6%。全省108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5亿元,有18个县(市)超10亿元。
(二)农业资源分析
农业资源作为休闲农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农业资源的多样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效益,建立多样化休闲农业形势,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12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98%,到2017年,河南省计划将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4.5%,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9.97%提高到2012年的22.98%。截至去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了5756.5万亩,森林蓄积量14227万立方米。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21.6万亩,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088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60.00千公顷。
(三)交通旅游资源
当前河南省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9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年末铁路通车里程420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96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19.0%,旅客运输量增长15.5%,旅客周转量增长10.4%。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增长14.6%。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增长22.1%。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84处;星级酒店503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01家。
(四)工业资源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新亮点。通过高科技工业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多元化,确保新型农业符合当前的工业发展潮流,增强高科技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与价值。
河南省目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1.70亿元,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25.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高技术产业增长53.3%,整体高科技技术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和改进。
三、休闲农业对策
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我省建设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生态效益等,对整体的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从本质上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效益。
(一)完善农家体验型
要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结合当前的河南农家体验型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河南农业特色。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坚持农业有序发展
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层次化管理,对农业区域、经济区域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休闲农业整体管理和建设的有序化。在坚持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建设特点更加鲜明、服务水平更加高级,从本质上实现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合理分配资源
(四)加强体系管理
为引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该省建设人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体系管理。要根据当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整体管理方针,对休闲农业企业管理中的规划建设、产业培训、安全生产等进行整体规定,建立统一的管理方针。
要完善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部管理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当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政府加紧制定资源、环境、服务、市场等方面规范管理条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增强体系的整体管理效益。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到经营管理各方面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将其效益进行拓展,确保休闲农业带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对本省农村经济建设规划和落实。
四、总结
[1]邓庆文,邱先强.广西玉林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前景[J].中国热带农业,2012(8):6—7
[2]单福彬.高端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29—30
关键词农民增收;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1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机制的要素分析
1.1农业资源因素
从广义角度来看,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都市农业资源与传统农业资源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都市农业最为主要而又极为稀缺的资源。社会资源中,劳动力素质上,都市农业必须拥有大批文化和技术素质高的劳动者,技术人员在劳动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生产技术上,现代都市农业应能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设备武装都市农业的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半自动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以便显著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尤其是要通过以良种、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来实现现代都市农业的良种化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化。此外,都市农业还包含对人们参与农业或农业旅游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人文或社会文化资源,包括城市特性、历史特点和乡土特色等诸多方面。
1.2制度因素
1.4技术因素
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投入,然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却不完全取决于当地的资源条件,这主要是技术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某些稀缺资源。使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新的有利的技术供给,以协调资源禀赋条件的失衡。可见,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因素可以达成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利用,促进要素生产率提高。
2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2.1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的静态机制
2.1.1农民增收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2.1.2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协同与竞争
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在追求经济持续性上的协同;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功能。都市农业是农业产业活动的一种类型,只有具备生产性、经济性(或盈利性)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农业和农村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是被抽象化而宽泛化了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由此可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就是要追求经济的持续性,这一目标与农民增收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是统一的。
农民短期收益最大化与都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都市农业生态持续性目标要求农户将一部分资源用于对生态持续性的维持,这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但在农民所拥有资源一定情况下,必然会减少农民投入到追求短期经济收益最大化目标的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总量,在技术、生产效率等条件不变前提下,农民所能获得的短期收益必然会引起下降,这不符合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的农户的目标。农民作为利益主体,其主要是通过对拥有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样农民的微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及农业资源持续利用之间可能不一致,尤其当农户追求短期内的经济目标时,这种矛盾性会更突出。
2.2农民增收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机制
本文研究假定在保持都市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农业资源如何组合以实现都市农业产业产出效益最大化和都市农民收入最大化这一经济学命题。
2.2.1都市农业资源与农民增收
经济利益是农户利用与配置资源的最根本原因,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农民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的基本动力。根据经济理性化原则选取经济核算的方法,资源利用时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相等时,边际利润为零,也就是资源利用所能产生的总效益达到最大[5]。在现实的情况下,农民一般进行多种经营,要权衡、考虑食物保障、收入、休闲和长远资源体系的再生等等相互矛盾的目标,因此需要根据农民自身的各种条件进行优化配置。假设农民的经营成果是农民多重性经营目标的函数,用公式表述即为:
U=U(G1G2…Gn)
其中U表示最大化效用,G为农民经营目标。组成上列函数的因素G(农户的目标)很多,大致可分为收入导向型和资源再生导向型[6]。
2.2.2都市农业资源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基础,既要达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就必须采取资源消耗少而使用效率高的方式,也就是都市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走优化配置都市农业资源的道路,才能达到都市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才能实现都市农业的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农村城市化为依托,以高科技农业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支柱,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施,以及先进管理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规模化的集约农业,设施化的高科技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农业和高度开放的外向型农业实现都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2]。
3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的实践模式
3.1都市农业资源循环型家庭模式
目前我国都市农业仍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家庭型循环都市农业模式把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基本原理应用在村镇庭院的种植、养殖、加工、住宅建筑、园林化等多种产业,有机结合成不同循环类型的都市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倡导家庭型循环都市农业,对提高家庭经济的运行效率不失为一种长效机制。
3.2都市农业资源循环型企业模式
根据农业生态产业链建立农业资源循环型企业,以产业经营带动企业经营。农业生态产业链(体系)是在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及其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链网)。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相互间构成横向耦合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
3.3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模式
生态农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农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其目标应是尽量减少废弃物,将园区内某种农业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种农业或企业的投入或硬指标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清洁无污染。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农业生态的原理探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深层次矛盾,因地制宜,强化区域内农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补充和完善现有区域生态功能。
3.4特色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所谓特色生态农业,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借助科技创新和资源异质化,在推动主导产业标新立异和品牌产品系列化的过程中实现高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以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为手段,以综合开发、基地建设为措施,以集约化、基地化和规模经营为方向,以发展“特色”为突破口,面向工业、面向外贸、面向城乡市场,结合发挥城市生态农业双层经营的机制优势,发展高产、优质、特色、高效农业。
3.5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是较为常用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实践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北方,已经形成了以地膜覆盖为重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和塑料大棚+养猪+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块土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起了生物种群多、食物链结构较长、物质能量循环较快的生态系统,达到了农业清洁生产、农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可观。南方“猪―沼―果”模式,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甘蔗、烟叶、果业、渔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和照明用能源,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8]。(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ucJAMougeot.UrbanAgriculture:ConceptAndDefinition[J].
UrbanAgricultureMagazine,2000,(1):5~7.
[2]顾海英,周小伟.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1),23.[GuHaiyong,ZhouXiaowei.SignificanceandImplic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ern
City
Agriculture[J].Research
of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1,(1):23.]
[3]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20~27.[CaiYizhong.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
ModernAgricultureCountryside[D].Nanji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1,20~30]
Agricultur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6,(5):31.]
[5]邹礼红.经济安全保障下的农户资源利用与配置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29~31.[ZhouLihong.StudyonFarmerHouseholds’Util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ResourcesundertheGuaranteeofEconomicSecurity:[D],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6,29~31.]
Economic
Behaviorand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Land[J].
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1998,(4):51.]
[7]JacSmit,AnnuRattaandJoeNasr.UrbanAgriculture:Food,Jobs,andSustainableCities[R].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NewYork,NY,1996,3~10.
2研究方法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评价目标层、中间层、评价因子3层,构建成一个3层次的指标体系,建立如下评价体系。
2.2构建判断矩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可得到以下4个判断矩阵。
3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表5),分析各权重值得出,资源条件、开发条件、管理条件分别为0.6250、0.1365、0.2385,不难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另外2项。这表明在农业观光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因素不容忽视,也说明在充分挖掘农业观光旅游资源潜力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好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评价因子层(C层)中,农业景观权重值最大,这说明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而农业景观正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其余因子(如基础设施、人员素质、食宿条件等)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对九江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开发管理措施
4.1农业景观保护建议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重点和核心,具有明显的农业产业特点[2]。其景观展示,着重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竞争力量,在有序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美学功能,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实现农业景观的经济功能。但同时,农业景观存在多功能性,因此在观光农业开发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和发挥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保障农村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内各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发挥景观的综合价值[3]。
4.2旅游规划及开发建议农业生态资源、农村人文资源发展旅游的产品特点,决定了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主题,才能保证观光农业富有生命力。在对观光农业旅游进行规划和引导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特点,并结合九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对观光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