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2自然结构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则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其范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山东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三种季风的汇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原因是:

1、内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

2、干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

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

(三)气候类型多样

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再加之我国山地多而高大,山区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在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水热条件的空间组合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除了本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侯外,它还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从而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

(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

水热同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便于农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太阳辐射、洋流、地面状况以及大气环流。

(一)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我国处于北纬5331和352的中低纬度位置,北端漠河距北极4000公里,南端曾母暗沙距赤道40公里,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南北跨纬度49,距离有5500公里,由于南北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使气温分布有所不同.形成的温度带有三个主带、九个亚带。即常热带、中热带、暖热带、暖亚热带、中亚热带、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由于我国领土97%处于2050的中低纬度位置,故温度带以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为主,占据面积广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二)海陆位置

海陆分布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一个基本因子。大陆和海洋的热力学性质是不同的。在暖季,大陆上的空气变暖,得到热量;而海洋上的空气则失掉热量;冬季相反,大陆上空气变冷(失掉热量),而海洋上的空气受到加热。在地球上某个地区如果空气受到加热,这个地区称作热源,如果受到冷却,则称冷源。

(三)太阳辐射

1、影响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因素:

2、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太阳辐射决定着地面和大气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发生在地面和大气间的其他现象和过程,其最终的综合表现就是气候。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而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十地理纬度。

(四)洋流

影响我国的洋流有中国寒流和台湾暖流,但因在位置上寒流靠近大陆,暖流原离大陆,所以对海陆温差没有起什么大的调节作用,甚至还加深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尤其是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量调剂给大陆;到了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时,大陆已经迅速增温了,仅在寒流所经沿岸地区对气温稍有调节。不过,暖流对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却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如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和冬季回归气流对台湾东北部和东南沿海的降水影响比较明显。

(五)地面状况(近地面层情况)

在季风成因类型上,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由高原面与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1、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高原。它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地形,使得在高原上出现独特的气候和天气,并且对我国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高耸在大气中的大陆块。高原气候和四周平原地区相比较,大陆性比较小。例如,拉萨、黑河地区气温年较差在18-22C之间,而同样纬度带上的九江、合肥地区气温年较差为26-28C。但是将拉萨、黑河的气温年较差和我国东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温度的年较差相比较,前者将比后者大一倍。高原上云量少,空气干净,辐射比平原地区强,这使高原上气温日变化比平原上剧烈些。高原上的复杂地形引起气流中各种不同的扰动。

2、山势与山脉对气候的影响。

(六)大气环流(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

1、行星风系:

大气中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出现的有规律的风系,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气流)。在任何行星上都可能发生。

地球上的大气处在永不止息的流动中,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对地球---大气系统的加热是不均匀的。在赤道上加热作用强,在南北极加热弱。为了保持地球一大气系统的热平衡,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必须出现空气的流动。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空气的流动表现成东西方向的流动。假如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在假使地球上没有海陆分布和山脉起伏。在南、北半球近地面层1.5公里高度以下,空气的流动可以看成是几条长河。就北半球而言,从赤道到北纬30出现自东向西的流动;在纬度30-60之间,出现西风气流;在北纬60以上,又出现自东向西的流动。在对流层中、上部5-12公里高度空气的流动比低层简单一些:从赤道到北纬25盛行东风,北纬25以北出现西风。这种大气中的长河,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气流),意思是说,在任何行星上,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都可以出现这种风系。

2、天气系统

我国的南北幅度甚大,南海诸岛接近赤道,最北的漠河县接近北纬54。它受到低纬度的东风带和中、高纬度的西风带的影响。我国北纬25以北地区,天气系统都是从西边移动过来的。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受到东面移过来的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西面是大陆,从西边移过来的系统在进入我国时,离开海洋甚远,一般不能引起丰沛的降水,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大片干旱气候区。

一年之中,行星风带有季节性的位移,在北半球冬季行星风带位置最偏南,夏季位置最北。在东西风基本气流交界的地方,即在北纬20-35范围内。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大。在这个地区冬季受西风支配。在夏季东风气流可以伸展到该地。在这个纬度带内,天气现象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以及亚洲南部季风气候之所以特别明显,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该地区冬、夏行星风带的变化最明显。

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气流的分布并非如上述那么简单。气压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气流场。

三、我国气温特点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决定了我国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型,西北部深人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000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所决定。

(一)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是:

1、北冷南热,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大,而且温度差异冬季远大于夏季

2、平原暖、高原冷

3、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4、平原和高原上等温线稀疏,高原边缘和大山脉附近等温线密集

(二)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1、纬度的影响显著

(1)等温线排列基本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南热北冷,温差大。

2、地形的影响很大

(1)在东部因山脉、平原、河谷、海峡的影响,使东西向的等温线发生波状弯曲。

(2)在西部因大盆地与大高原的影响,使等温线多呈闭合曲线或半封闭的马蹄形。

3、冬季风影响突出

全国普遍低温,大部分地区0℃以下,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低,距平为负,一般差5~20℃

(三)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1、海陆影响显著

(1)东部等温线排列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分布稀疏,南北温差小。

(2)全国普遍高温,20℃等温线包围着我国大部分,为高温区与温暖区。

(1)大盆地等温线多呈闭合曲线,为正变;吐鲁番盆地是全国高温之中心,有火洲之称。

(2)青藏高原、天山、阿尔泰山、大、小兴安岭是全国气温偏低凉爽的地区。

3、夏季风影响突出

我国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偏高,距平为正,一般差1~4℃

四、气温的变化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得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冬天的一些不利的工程灾害,如冰冻、积雪,甚至雨凇等对道路、房屋和架空线路的影响,以及道路冰雪防滑、春季翻浆等,可以向南扩展。而夏季的一些对工程不利的问题,如房屋通风、道路雨季塌方和被冲毁等,甚而黑色(沥青和渣油)路面的泛油等,也都可以一直影响到北方。

五、我国降水特点

(一)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且愈向内陆减少愈为迅速。

2、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尤以面迎东南、西南季风者为甚,面迎西风带降雨少一些。

我国水汽的源地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它们随着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风以及寒潮进入我国,因其性质和源地距我国远近不同,所以影响也不一样。其中以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最大。我国东部山地面迎东南季风,故山地东坡降雨比西坡多,如台湾山地和五指山东坡年降水2000毫米,而西坡只有1000毫米。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面迎西南季风,则山地西坡降雨多于东坡。如高黎贡山西坡年降雨2000多毫米,而东坡还不到1000毫米,西北地区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面迎西风环流,故山地西部降雨多于东部。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火烧寮1906-1944(38)6557.8毫米8409毫米

巴昔卡1931-1960(29)4095毫米

降水最少的地方托克逊吐鲁番且末若羌冷湖

年降雨量(毫米)6.31618.315.615.4

4、地区干湿状况

干燥度(K):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它是根据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求得的。

干湿状况干燥度相当的年等雨量线

湿润区K1.0K=l.0800毫米水田稻米产区

半湿润K=1.0~1.49K=1.5400毫米旱地耕作区

半干旱K=1.54.0K=4.0200毫米畜牧业基地

干旱K4.0200毫米以下干旱荒漠区

5、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各季降水多少不一

(1)夏季雨最多,冬季雨最少,春季和秋季干湿过渡时期而稍多。

(2)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秦岭一淮河以北降水集中于夏季的程度更大。

(3)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终年受西风影响,降水四季分配比较均匀。

(4)台湾东北部冬雨最多,夏雨最少,春、秋两季相仿。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说来,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全国各地的干湿季节变化可以归纳为如下七种类型:

地区干湿季节变化类型

华北春旱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

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

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

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

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

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

6、各季降水强度大小不同

(1)沿海一带降水强度特大,愈向内陆强度愈小。

(2)山地迎风坡前降水绝对强度特大,如太行山东南,伏牛山、大巴山以东,燕山南麓,川西北等地。

7、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总的变化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

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的迎风坡变率小,背风雨影区变率大。

长江以南年降水变率约10%~15%,东南沿海地区约15%~20%,华北地区大于25%,河北中部和河套地区可达30%,东北地区大多在15%以下,四川西南和云南南部小于10%,为全国最小值。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可达40%~50%,为全国最大值。但这些地区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业区,高变率的实际意义不大。西北内陆山区的降水变率一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小。

8、降水变率的一般特点:

(1)就全国来说降水具有较大的年变率

大致是北方南方,内陆沿海。

(3)华北降雨变率大(夏季降雨不稳定,且强度又特别大,其他季节的雨量不可靠,西北地区因降水很少,且以阵雨为主,很不稳定,故变率特大。

(二)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

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

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

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这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三)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1、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

水分状况的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比较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雨季还可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早,也容易引起扬尘。

2、东南部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旱、涝都比较突出

我国年降水变率大,它与我国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大,每年台风登陆次数的多寡、移动路径的变化以及寒潮爆发的次数和势力的强弱有关。在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季风环流多变,旱、涝都比较突出。如华北地区冬、春的干旱和盛夏的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与夏秋季的洪涝都经常发生,尤其是华北的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3、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季风势力强弱所导致的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都是常有的现象。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的洪涝问题,但在冬季强大的寒潮爆发南下时,也常会形成大的雪灾。由此可见,较大的降水变率,它是我国气候的一大弊端,是形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在我国就发生有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几乎平均每年就有一次水灾或旱灾,所以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搞好水利建设,乃是极为重要的。

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

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方向源地、路径占比重势力及结果

西方西伯利亚北面的喀拉海附近,

一般经过新疆、青海和河西

走廊南下。14%影响范围广

西北方冷空气多从巴伦支海北面的

北冰洋上空形成,经俄罗斯

和蒙古侵入我国。60%最强。造成长江

以北的降温和大

风天气

北方极地寒冷空气从泰梅尔半岛

附近南下,向南在贝加尔湖

附近或以东地区侵入我国。19%较强

降温程度

比较小

东北来自极地,形成与蒙古北部、

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7%

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增强了大陆性

(2)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

(3)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

这是有利的方面,寒潮南下产生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4、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

(2)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

(二)梅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由冬到夏逐渐增多,南方大多在初夏,北方大多在盛夏雨量大增,形成比较明显的雨季。雨季是我国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季节,各地区雨季各有特点,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讨论江淮一带的雨季一梅雨。梅雨历来都很受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而梅雨出现在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季前,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关系到土壤水分和稻田蓄水能否适当抵御伏旱,水稻能否取得较好的收成。

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称为梅雨或霉雨。又称江南梅雨

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梅雨早晚相差很大。物候期在梅熟时。

3、形成原因:

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

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

(三)台风

1、概念: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大多数在夏秋两季侵袭我国。

2、台风形成条件与流场。

3、台风移动路径:

我国台风的源地在菲律宾、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和南海,其中以西太平洋洋面发生的台风最多。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侧、西南侧和西北侧主导气流流向影响。归纳起来有三类:

路径类别路径主要影响地区

西行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行,穿过菲律宾

或巴林博海峡、巴土海峡,进入我国

南海,再西行至海南岛、中南半岛。我国海南省、两广沿海

和南海地区

西北行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

动,先在台湾登陆,穿过台湾海峡,

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西行,穿

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转向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至

北纬25转向东北,向日本方向移去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有时

也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4、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

作业:

1、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2、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等构成。是包括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土地的基本特征

(1)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

土地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

(2)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或用于消耗。那些没有或未发现用途的东西,没有形成价值,不属于资源的范畴,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能称为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

(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

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

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

2、土地资源的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5)特殊的生产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可不断增多、改进、更新,而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也不可能由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离开土地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农业用地。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土地都打上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烙印,土地资源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土地资源仅仅当成纯自然的物质系统来研究,也不能把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分割开来研究,同时必须考虑其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把自然和经济融为一体,统一地研究土地资源的综合属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是任何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基地,这是土地区别于其他客体的独立性。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必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统一性。

3、土地资源的类型

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合上述,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三大区域自然条件(优缺点)

东南部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

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

区和林区,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

的差别也很显著:自然灾害频繁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

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

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

能力低

西南部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日照虽充

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

能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中国人口接近13亿,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hm2,21世纪2030年代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继续下降到0.08hm2。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将更加严重,中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

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0.9%。

2、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占总耕地面积%

一等耕地41.33

二等耕地34.55

三等耕地20.47

不宜农业耕种3.65

耕地类型所占比例主要的分布地区

一等耕地75%

二、三等耕地60%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

下游区、西北干旱区

一等耕地25%

二、三等耕地75%青藏高原区、内蒙古半

干旱区、云贵高原区

一、二等耕地75%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

下游区、西北区、华北一辽

南区和华南区

一、二等耕地50%

不宜农耕地黄土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各占56.84%和58.27%

综合评定各区耕地质量依次是:

东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华北一辽南区、华南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3、耕地限制类型。

主要限制因素占总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地区

侵蚀为主8.6黄土高原(陕晋甘)

坡度限制

(潜在侵蚀威胁)11.38南方各省的山区

洪涝限制9.19黄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与松辽平原

盐碱限制6.62黄淮海平原及干旱、

半干旱地区

土质过粘、过砂10.07

其它薄土层3.46

裸岩出露0.36

水分、温度等

此外,还有水分、温度限制,即干旱与低温占主导作用而影响农业利用的耕地,实际上我国受干旱威胁的耕地面积相当大。除北方的雨养旱地外,还有部分水田、水浇地也由于欠缺水源或供水不足而受干旱威胁。

(二)后备耕地资源

后备耕地资源:也称为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疏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总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1、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数量3500万hm2

主要分布地区北纬35以北,以东北地区、内蒙古、西北为集

中,以西北干旱地区为最多,南方红壤丘陵山区、

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较少、青藏高原

自然条件大部分分布在北纬40~50的温带干旱、半干旱

地区,水热条件相对不很丰富,多为天然草地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开发历史

短、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尤其多分

布在牧区或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开发利用前景水是荒地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

约了开发利用的方向。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

由于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热量不十分丰富而降水又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大部分土地质量较差。

类型主要分布地区质量状况占百分比利用状况

一等地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东部兴安岭东西两侧农业利用无限制或轻微限制,不需采取改良措施或略需改良措施即可开垦,垦后可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8.9%

(331万hm2)数量不多

二等地分布较为广泛(温带湿润、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轻度沼泽化、轻度盐碱化、轻度侵蚀以及需要引水灌溉的土地,内蒙古中部、黑龙江省为最多)农业利用受到一定限制,需采取一定改良或保护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稳产高产农田22.5%

(800万hm2)需要引水灌溉

三等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南方红壤丘陵等地区,农业利用受很大限制,改良困难,需采取较复杂的工程改良和保护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或肥力很低的土地68.6%

(2410万hm2)引水灌溉难度较大

(三)林地资源

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祖先最初是靠从森林中摘取野果或围猎动物为生的。离开了森林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有人称这阶段为森林养育人类阶段。现代人类生活与繁衍对森林的依赖性虽已大减,但是保存一定的森林覆盖,仍然是必须的。因为森林可以:①防风护田。据实践,有1~5行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无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增产44~106公斤粮食;②蓄水滤沙。3300多公顷森林可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③防止沙化;④保护环境(净化大气、抗毒吸毒、吸滞粉尘、减弱噪音、杀菌、改善气温、美化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森林资源不仅是木材及林产品的资源,而且也是环境资源。

1、几个概念

(1)林地:指郁闭度为0.3及以上的乔木林,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

(2)森林覆盖率: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有林地面积与其土地面积之比称为森林覆盖率。

2、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

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为12.49%,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我国原是多森林国家,在远古时,我国辽阔的大地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经过千百年的天灾人祸,森林遭到无情的破坏。从一个多林国,变为少林国。据考证:黄土高原曾经历秦汉历代的扩耕,森林覆盖率从西周时期的53%。下降到3%。现在我国森林总面积约为1.2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4%,森林覆盖率为13.92%(1993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2%。森林总蓄积量86.6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蓄积的2.8%。

3、有林地资源的数量。

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有林地的90%以上分布在东半部,东北、西南、东南、华南地区的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内蒙古与西藏的中、西部地区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地区,以及黄河、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稀少。

据清查资料,森林覆盖率大于30%的有:福建、浙江、黑龙江、江西、湖南、吉林等省;森林覆盖率20%~3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省区;森林覆盖率10%~2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省区;森林覆盖率5%~10%的有:河北、北京、山东、山西、西藏等省市区;森林覆盖率小于5%的有:甘肃、江苏、天津、宁夏、上海、新疆、青海等省市区。此外,台、琼、渝有一定的森林面积。

4、有林地的质量。

类型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百分比主要分布地区利用状况

一等林地65%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南与南方的山丘地区最适于林业生产、无明显限制因素、质量好

二等林地27%西南、西藏的高山陡坡地区一般适于林业生产,受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的一定限制、质量中等

三等林地8%北方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地区和南方岩溶地区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受较大因素限制、质量差

从上述林地等级看,我国现有林地的质量较好,与我国东半部水热条件丰富、多山宜林的基本情况相吻合。但我国林地的现实生产能力低,单位面积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的生长率也较低。全国林分综合生长率为2.88%,林分每公顷年生长量为2.40m3,这与世界上一些林业发达国家的平均生长率大多在3.0%以上,每公顷年生长量3m3甚至6m3相比,差距较大,与我国现有林地的生产潜力相比相差较大。这与我国许多林区过伐、存在大量残次林有关。我国现有林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5、后备林地资源。

后备林地即宜林地,包括现有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的草地与应退耕还林的耕地。这类土地约有1.425亿hm2,这些后备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半部,其中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华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区约占58%;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约占28%;黄土高原约占5%。

(四)草地资源

1、草地:

指主要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它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物质基础。从草地的成因看,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形成的天然草地和人工经营的人工草地,后者由于开垦种植,也可划人耕地范畴。

草地与草场的概念没有严格地划分,通常甚至为同义语。我们认为草地概念着重于自然状态,而草场概念更着重于利用形式如放牧场、割草场、夏牧场、冬牧场之类。

2、我国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3、草地数量。

根据新近草场资源调查资料,我国草地资源约4亿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约3.92亿hm2,可利用草地3.12亿hm2;我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与中部地区。据调查资料,北部和西部10个省区的天然草地约有3.16亿hm2,约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0%,可利用面积近2.5亿hm2,其中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为最多,其次是四川西部、甘肃、黑龙江。

4、草地质量。

目前对草地质量评价有两种方案。

第一方案是较广泛采用的全国草地调查的方案,根据草丛质量划分五个等,又根据产草量划分八个级,按此方案全国缺乏一等一级组合优质高产的草地。

第二方案是兼顾草丛质量与产草量及生态条件的综合评价,按此方案全国草地分为三等:

等级自然条件与主要类型占比例

一等草地最适宜于放牧饲养、草质好、产草量高,这类草地以草甸

草原与草原为主12.85%(占全国

草地面积)

二等草地一般适于牲畜放牧饲养,草质较差或产草量较低,这类草地以荒漠草原类型为主38.93%

三等草地勉强适宜牲畜放牧饲养草质很差或产草量很低,这类草

地以荒漠。沙生、盐生、沼

泽和南方灌丛草地等类型为主47.86%

此外尚有不宜牧草地约占0.36%。中下等草地合计占87.15%,我国天然草地质量不高。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内陆水域(0.176亿hm2)水域面积约占总水域面积

江河面积0.08亿hm245%

湖泊面积0.053亿hm230%

水渠池塘、水库0.044hm225%

海洋水域4.73亿hm2水域面积约占总水域面积

水深小于200m的大陆架1.5亿hm231.7%

海岸带面积0.14亿hm2

沿海滩涂面积0.013~0.02hm2

全国沼泽面积约0.1亿hm2。分布在东部地区为0.075亿hm2,其中东北地区约0.05亿hm2,西部地区为0.025亿hm2,其中青藏高原约为0.02亿hm2,北疆山地约为50万hm2。

四、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1、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煤炭、石油多,热量少,水分少

2、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磷矿、有色金属矿多,热量多,水分多。

3、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煤炭、石油多,干旱多风沙,热量少,光照强。

4、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水能丰富,气候湿润,热量少。光照弱,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一、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一)降水

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1889108m3,年平均降水量648mm,低于世界大陆平均水平伯834mm。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二)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数量面积km2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比例

河流5万多条(S1000km2)外流区:64%

内流区:36%

湖泊2300多个(S1km2)7.18万0.8%(淡水湖泊约占总储量的1/3)

冰川雪盖(固体水库、大陆性冰川)5.85万约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

沼泽东北区、青藏高原和新疆

山地沼泽、东部平原和沿

海沼泽区11万1.15%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永久雪盖。我国有纵横交错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湖泊和巨大的冰川、雪山,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0000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1600多条。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300多个,湖水面积约为7.56万平方公里;冰川和永久雪盖总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储水量约为29640亿立方米,年消融总水量约为490亿立方米。

我国的领土广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自然环境地区差异很大。处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河川径流,具有不同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水文特征。首先来看我国的水系和流域。我国水系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具有河网众多,水系多样,水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在非季风区,因降水稀少,径流贫乏,河网很少。

1、外流区和内流区

河流概念面积(万km2)发源地补给类型归宿分界线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612青藏高原东南缘雨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与400毫米等雨量线一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婉转延伸,经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最后到西南国境线

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348局部山地冰川、雪水(闭流区)

2、主要河流

主要河流发源地全长km河段流域面积km2占全国径流量%河道、水文特征归宿治理

长江唐古拉山6397-宜昌-湖口-180万35.1支流多、湖泊多、落差大、流量大、汛期长东海加固防洪大堤、兴修水利工程

黄河巴颜喀拉山5464-河口镇-孟津-75.24万2.4含沙量大、有冰期、水量不稳定渤海兴修水利工程、引黄淤灌

珠江马雄山2210-石龙-梧州-44.212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南海河流梯级开发

京航运河北京-杭州1794-海-黄-淮-长-钱-济宁以南通航

3、西部山区冰川融水径流量分布

我国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山区是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东),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天山,三者合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量的61.9%。论省区,山岳冰川面积最广的是西藏和新疆,二区合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0.6%,冰川融水径流量占91.4%。新疆境内,冰川融水占河川径流量的24.2%,西藏和甘肃分别占15%和13.1%,成为各区径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湖泊

我国的湖泊除了天然湖泊外,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工水库。按成因可分:沟造湖、断层湖、堰塞湖、河迹湖、海迹湖、岩溶湖、冰川湖、火口湖等。

我国的五大湖区

A、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湖泊面积km2占全国湖泊面积%主要湖泊湖泊密度成因特点

东部平原湖区2343031鄱、洞、太、洪、巢最大河迹湖和海迹湖湖底平坦,湖水不深

东北平原、山地湖区43405.7五大莲池地壳沉降、被遗弃河段积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有不透水层浅小,含盐成分高

云贵高原湖区11001.4滇池、洱海构造湖和岩溶湖南北狭长,湖水较深

蒙新高原湖区867011.5呼伦湖、岱海、赛里木湖形成多与风蚀、风积有关湖水浅、矿化度高,多为咸水湖和盐湖

青藏高原湖区3656048.4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仅次于东部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局部地层陷落,冰雪融水汇积而成湖面缩小,水质盐化,多为咸水湖和盐湖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

是指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通常用地下水的补给量表示。中国地下水根据各地区含水岩层空隙性质、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结构的不同,可将地下水划分为四种类型

2、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类型分布特点

孔隙水昆仑山一秦岭一线以北构造沉积盆地分布广,规模也大,昆仑山一秦岭一线以南,山间盆地面积较小,疏松沉积层较薄,地下水贮存条件不如北方潜水埋藏丰富、水质优良,潜水矿化度低、潜水埋藏均较浅、排水良好

岩溶水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我国南、北方均广泛分布,西南地区面积最大北方地区:不丰富

南方:地下水资源丰富

西南:潜流流量很大、地面缺水

裂隙水分布较广泛,北方面积大于南方东部地区:含水层浅,富水程度较弱

西部地区:基岩裂隙水的渗人和补给量较大

孔隙裂隙水分布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矿化度小

根据水利部门的计算,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287.7108米3。

(四)水资源总量:28124108米3

一个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所以水资源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大气降水。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108米3,折合降水深648mm,其中56%即3.4108米3通过地表蒸发返回到大气中,44%即2.7108米3,通过江河注入海洋。

一般来说,全国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米3。其中北方约占全国总量的19%,平均产水模数约为全国平均值的30%,水资源贫乏。南方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平均产水模数为北方的7.4倍,其中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的是东南诸河。

(五)河流输沙量

中国许多河流以泥沙多著称。平均每年从山地、丘陵挟带的泥沙约35108t。总体情况是:外流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总输沙量的94%,内陆河的输沙量约占全国的6%。外流河的大部分泥沙(占56%)是由我国直接入海,带入邻国的泥沙约占8%,其余约占36%沉积在中下游平原河道、湖泊水库和灌区内。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长江的输沙量达5108t,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河流的含沙量区域差异很大。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一)地区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同一地区内,山地地区,山地的迎风坡是径流相对高值区,平原、盆地地区,山地背风坡则是径流相对低值区。

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可将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表:(我国的径流地带)

径流带名称降水量mm径流深度mm蒸发量mm径流系数%相应的自然景观

湿

带丰水带160090060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多水带800-1600200~900400---60040----60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过度带40080050-200300---40020---40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带少水带2004001050200---30010---20荒漠草原、干草原

缺水带1010荒漠地带

丰水带:广东、福建、台湾,江西、湖南等的山地,云南的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多水带: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长江中下游地区

过度带:黄海平原,陕西、山西的大部

少水带:东北的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的西部、北部,西藏的西部

缺水带:内蒙古的西部、准、塔、柴及藏北。

然而,地下水资源地区分布有它的特殊性。全国总的资源分布虽与降水的分布相似,但由于各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局部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平原地区。

(二)径流时程分配

我国河川径流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我国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在时程分配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不定性,年际和年内季节变化很大。

1.径流的年际变化:极值比Km由东南向西北增大的趋势

(1)径流年际变化可用极值比Km(系列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表示。Km值越大径流年际分配越不均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Km值多在2~8之间,并且有由东南向西北增大的趋势,秦岭以南广大地区多为2~4,东北地区为3~5,华北地区为4~6,西北大部分地区达到5-8。在同一地区,河流越小Km值往往越大。Km值越大,调节径流的难度越大,可利用的资源量就越小。

(2)径流年际变化也可用径流变差系数(Cv)表示。我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华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于1,最大可超过1.3。次高区为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部地区,其Cv值一般也大于1,最大可超过1.2。再次为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与准噶尔盆地地区。Cv值最小地区是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域。南方夏季风比较稳定的地区Cv值也较小,四川盆地西部Cv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区为0.3~0.4。而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四川盆地、南阳盆地和海南岛西部地区,Cv则比较大,可达0.6。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0.6~0.8。

年径流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与径流变差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v值大的北方诸河Km值也大。Cv值较小的南方诸河Km值也比较小;集水面积较大的河流,其Km值亦较集水面积较小的河流为小;干流Km值比支流为小。

THE END
1.一亩田的可靠性探究农耕技术土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风险在现代农业中,一亩田不仅是土地资源的体现,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然而,是否能够确保这片土地能够稳定地为我们提供食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从事农业的人们。 一亩田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块土壤都具有其独特性的复杂性。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水分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65833.html
2.一亩田的可靠性土地利用与农业未来一亩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它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重任。那么,一亩田是否可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现代农业中,土壤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本之一。一亩田的地力状况直接决定了它产量和稳定性的高低。良好的土壤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依赖,从而降低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61970.html
3.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并保护自然资源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是保障人类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的关键。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传统农业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模式。 可持续农业定义与重要性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实现长期稳定的https://www.khuwjrzo.cn/da-qi-zhi-li/113015.html
4.农业生产耕作种植畜牧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它不仅是食物生产和储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从狩猎采集时代向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后来发展出了各种农耕技术,使得农业成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中,农业有着各自独特的意义,但其基本目的——提供粮食、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稳https://www.382hl43py.cn/news/481144.html
5.探究农村最佳作物种植策略基于地域特性与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村地区是食物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来源。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食品安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最适宜的作物种植方案。 地域特性的作用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这些都是决定作物https://www.lboclvlct.cn/nong-ye-zi-xun/496947.html
6.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技术要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使得农业资源与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本文将探讨在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 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813516
7.耕耘未来揭秘农业带的丰富面貌在全球范围内,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的关键。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构建起能够高效生产粮食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带”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zi-xun/374306.html
8.耕耘智慧探索农业的多样面貌在地球上,农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种植农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了各种水果、蔬菜和谷物等作物的栽培。从小麦到稻米,从苹果到橙子,每一种作物都有其独特的栽培技术和需求。种植农业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艺术。 https://www.kbtob.com/tu-pian-zi-xun/483102.html
9.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A.多用性与变动性B.地域性与有限性C.稀缺性和有价性D.整体性与可更新性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5d990f79e5fb461ca818091d8b40ac7c.html?fm=bd30720df5bcc527d3bb2045722a908007
10.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例题(精选6篇)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7gldd1m.html
11.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篇(全文)社会发展到当代,水资源的社会功能“隐型化”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口剧增,人均水资源逐渐减少,上游土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供水价格低廉,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使有限的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特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gum9xu3.html
12.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应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应如何合理利用? 参考答案: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498578.html
13.南靖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南靖县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2年,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以及重点区域现场核查;发布一批具有我县特色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一批种质资源纳入保种场保护或纳入国家种质库保存。2023年,全面完成南靖县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任务,调查、保存、登记等相关信息数据录入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库并统一纳入农业种http://www.fjnj.gov.cn/cms/infopublic/publicInfo.shtml?id=60533522544630004&siteId=60425512597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