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情/VisualFieldofChina

中国人以汉朝为骄傲,就以汉人自称。

中国的文字是汉字,中国的语言是汉语,中国的服饰是汉服。那么这个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诗经》里面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曹操的《观沧海》里面也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个汉就是银河的意思,我们汉族人就像银河一样熠熠生辉。

在该篇内容中约为九千字,或许某处图文不协调或是点到为止。悠悠长河历史中,本篇只是茶海一粟,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许只是抛砖引玉。

感谢你的阅读和谅解我们的无知无畏,在此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缘起华夏

汉族风情/VisualFieldofChina

一眼千年,在这边壮阔的土地上,上演过无数的精彩绝伦,我们得以骄傲地称呼自己为炎黄子孙、为华夏民族,称脚下这片土地为华夏大地,那么何以华夏?

华夏族就是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在先秦时期至之前都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才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在此之前,都谓之华夏。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皆可用于指代我们的民族。

孔子就曾将“夏”与“华”视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而最广为人知的解释,见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

后于夏、商、周时期得到发展,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当时强大的华夏诸侯国。

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华夏则逐渐成为九州及汉民族的代称,黄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

可以说,华夏就是汉族的专属前称。

盛起汉朝

汉族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就始于汉朝,就史料记载汉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远古的华夏部落,为当代中国主要民族。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并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其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然后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于秦王朝建立中统一和稳定,最后在西汉完成从华夏民族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

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

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言在汉语

汉语又称华语、中文、普通话等,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拥有世界最多的使用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载体。

汉语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语言,它有语境之美、韵律之美、乐意之美、顿挫之美。

当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歌时,常常觉得它很美。

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其音调韵脚、感受到韵律美感、领略到它们的曼妙音符,隔着时空感受到感情力量和独特魅力。

因为汉语,我们知道了江南是怎样的烟雨朦胧,知道了红尘是怎样的纷纷扰扰,知道了相思是怎样的刻骨铭心,知道了明月是怎样的一种乡愁···

汉语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等,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而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且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

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也美在其意。

写在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稍后出现了金文,西周时演变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秦末出现隶书,西汉出现草书,东汉出现楷书和行书。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也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汉字可以有多美呢,观之形式多变,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它美在其形,深在其意,气在风骨。

汉字是极美的,因为汉字,我们有了书法这一门独有的文字艺术,有了如王羲之一样的书法大家,甚至每一个汉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所以,我们有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它不仅是线条之美、结构之美,更重要的是文化之美。

衣在汉服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因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

是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按照功能划分,汉服可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需具备以下特征: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而常服在此基础上有多种变化。

汉服的典型美学特征是宽博飘逸,飘逸之中又含有端庄,给人以超凡脱俗之美感,还美在其形态线条美、人的仪态之美、以及色彩纹饰之美。

古诗词中对于汉服美妙衣冠的描述也俯拾皆是,如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神在文明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中国古代保持了一种连续性的文明形态,这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可以说是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的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就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

汉族没一个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汉族的信仰民俗。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所创立,此后长期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即儒教。

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汉族传统宗教信仰之一。

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在发展过程中,还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和教规、仪式,形成了十分庞杂的思想体系。

《礼记》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汉民族是一个知礼仪、懂恩义、尊长贵、守大义、重秩序的民族,周公制礼以后,中华文明就在礼乐文明的道路上发展、成熟、前进,泱泱中华就成为礼仪之邦。

在孔子那里,“礼”是天地之序,是尊尊;“乐”是天地之和,是“和和”。“礼”还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礼”是名分大义和君子之道。“礼”是忠和孝。“礼”是仁。

因此,“礼”是汉族文明的精髓,所以常有论者说:“中国农耕文明社会不是法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的社会”。

美在文化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历代儒客推崇,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

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楚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乐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唐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

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汉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有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琴亦正乐。而在琴、棋、书、画古人四大文化修养中,弹琴是位列四大才能之首的,固有琴乃载道之器。

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

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国画的意境,渺远、空灵、通透,既是自然,又似人工,其妙处就在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一切景致皆心境。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

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宫商角徵羽。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

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

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

长篇巨著也有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经典名作。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属于东方文化,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研在文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汉民族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在天文、地理、算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也获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如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汉代天文学家明确提出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创制了"浑象"(也叫"浑天仪"),是用来显示天象的仪器,可以将天象准确地显示出来。

在汉民族辉煌的技术成就中,对世界科技发展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造纸术据考古发现,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但还不能用于书写。到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印刷术我国造纸发明以后,由于出版书籍的需要,印刷术也随之产生,雕刻工毕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火药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公元8~9世纪,炼丹家已经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

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等。

精于工艺

汉族先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

这方面的发明,应归功于汉族的妇女,传说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刺绣工艺依地方特色分为京绣、鲁绣、苏绣、湘绣、广绣、川绣等。

丝绸,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

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也是汉族特长。

原始瓷器从陶发展而来,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年间,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

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

汉族也善雕琢,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角雕及椰雕、煤精雕等类。泥塑是汉族民间流传的工艺品,以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的彩塑最为有名。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汉民族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

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比如庄子就说过“技进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对所做事情有近乎强迫的专注。

鲁班姓公输、名盘,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

他能制造“宫室台榭”,也能制作攻城用的“云梯”,他能创制“机关备制”的木马车,也能发明曲尺、墨斗、刨子等木作工具,所以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榫卯,是传统木作的接合方式,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汉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契合为一,达到天人合一。一榫一卯,藏天機;一雕一凿,看匠心。

工器器物

在农业科技方面,汉族先民最早发明和使用双齿木耒和铲形石耜、骨耜耕耘土地。

周代有了金属农具,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公元前2—前1世纪设计了犁壁并装在铧犁上,大大提高了启土和翻土的效率。

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耧和扬车,公元1世纪发明了龙骨水车,由此奠定了建立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的坚实基础。

汉族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纸,是汉族的一个伟大发明,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

毛笔,是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天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此"李墨"名满天下。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至明、清两代品种繁多。

生活方式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困居弥烟火,美食载生活。色香融天地,谈笑生颐朵。粗茶连雅俗,淡饭忘物我。治愈慰身心,希望燃瓢锅。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食”这一字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有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着闻”。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

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

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

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

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古代衣食住行中,行排最后一位,是因为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远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以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说,除了步行外,对于古人来说,行走几乎是与马分不开的,便有了骑马和马车这两种较为便捷的出行方式,路遥知马力,此之谓也。

除此之外,还有轿子和舟船这两种出行方式。轿子相对于舒适,速度却慢;舟船则受自然因素影响太多,风险稍多。

华夏之美

汉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华夏之美的概念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含蓄的、内敛的、风雅的、写意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首阳,二月绀香,三月莺时,四月槐序,五月鸣蜩,六月季夏,七月兰秋,八月南宫,九月菊月,十月子春,十一月葭月,十二月冰月。

留白始自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布局艺术,讲究在画面上适当有留白,讲究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审美。

除了绘画,还有书法、诗词、音乐、建筑等,都离不开留白。

插花,又叫瓶花,始于六朝,后经唐宋而达到高峰,在宋代文人参与下,插花变成了生活的雅事。

陶瓷瓦罐,铜瓶器皿,一枝春花、几支秋树,就可以成为案上的风雅,对瓶花的最高审美标准,就是它要像画。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汉族建筑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趣,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追求,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既有山水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悠然闲适的人间烟火,人入其中,恍如仙境。

青,东方色也,象物生之时色也;红,南方闲色,白色之似降者;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

黑,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黄,位在中央,土地之色也。

汉族的意境之美,是诗酒剑花,是春夏秋冬,是梅兰竹菊。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中国古代之美学至宋代达到最高,宋朝美学,在宋词、宋画与宋瓷里。是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是雨过天青破将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文化复兴

所谓“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衣冠文化作为承载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外在表现形式。

汉服运动的潮流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复兴,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这是由表及里的复兴汉家文化。

对于文化复兴,除了汉服运动,最为潮流还数国潮风,即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在此之上更具时尚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是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个性的张扬,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然回归和凸显的流行现象。

珍视你的每一次阅读,犒赏你的高级味蕾;期许你在午夜梦及所爱,天亮之前有所待。

THE END
1.学术前沿李伯重指出,以往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常常过分强调某种高效率、节省劳动的新农具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受到西欧经验的影响。如有人将江东犁视为唐宋经济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将铁搭视为明清农业生产力停滞不前乃至衰落的重要证据,事实上,就江南而言,明代发明的铁搭,虽然结构简单,效率不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有很好的效果https://iqh.ruc.edu.cn/xsqy/b0cb89992cbb40499194197c15d9a285.htm
2.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具的发明和使用(2)免文内容包括 中国农业 农业 考古 收获 使用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qita/391892.html
3.中国农具的发展历程(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https://www.meipian.cn/233jmfkw
4.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03/16/8250148_858902173.shtml
5.农具购买批发价格优质货源免费查询更多农具购买详细参数、实时报价、行情走势、优质商品批发/供应信息等,您还可以发布询价信息。https://b2b.baidu.com/slist/0c60771670730b3b
6.·高东乡志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和群众 组织(59) 第三节中国国民党(66) 第四节军事武装(67) 第五节社会治安(68) 第六节民政司法(70) 第三章农业(74) 第一节土地改革(76)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77) 第三节人民公社(78) 第四节农业生产责任制(79) 第五节农业机构(79) http://szb.pudong.gov.cn/pdszb_pddfz_zz/2014-04-27/Detail_541472.htm
7.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是怎样开始的?究其原因,部分学者认为缺乏知识文化严重阻碍了农民对新农具的接受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农民沿袭父辈耕作经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在应对外界风险时的承受能力极其微弱,只允许其在现有生产结构内部进行某些微小比例的调整。诚然,中国农民长期囿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没有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的能力,但这一特点不能简单归结为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22-02-10/73806.html
8.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摘要]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乡村组织建设为农业革命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以广大群众参与为主体的农具革新成为农业革命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开展的农具革新工作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对于促进农村的组织建设、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http://hprc.cssn.cn/gsyj/zzs/zgtssh/202308/t20230816_5679055.html
9.农具农具(1) 农具,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https://baike.sogou.com/v628381.htm
10.农机网农业机械农用机械农机网(www.nongjx.com)专业为农业机械、农用机械、农机装备企业提供行业资讯、技术、产品、商机、展会等信息,同时提供农业机械、农用机械、农机装备企业直播和线上展会、网络推广等服务,力争把农机网打造成让用户满意的农业机械、农用机械、农机装备行业 “互联网+”服务https://www.nongjx.com/
11.农机网站中国农机行业网站提供农业机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微耕机等)产品和企业信息,同时提供农机行业博客以及农机化信息网新闻、农机补贴政策,农机视频以及图片等信息http://www.nongjitong.com/
12.农业机械品牌十大排名农业机械十大品牌排行榜有哪些中国品牌网旗下农业机械十大品牌排行榜页面为您推荐十大农业机械品牌榜单,经过统计有10家品牌成功入选农业机械十大品牌排行榜。排名前十名分别是:东方红、LOVOL雷沃、JohnDeere约翰迪尔、Kubota久保田、WUZHENG五征、时风、STIHL斯蒂尔、Husqvarna富世华、Topsun托普盛、Shttps://mip.chinapp.com/brand/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