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一、乡土音乐的涵义
所谓“乡土音乐”,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也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曾经说过,“乡土音乐教育”简单地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乡土音乐与课堂音乐的相互促进
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统一的音乐教材既要受到篇幅的限制,又要包含古今中外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内容。如果说课堂音乐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食物,那么,乡土音乐就是“土特产”,调味调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例如:欣赏第七册中国台湾的童谣《月亮月光光》时,可以联系到乡土音乐童谣中的《外婆谣》;在学习十一册中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可以和享誉中外的“青瓷瓯乐”相结合,学生听到家乡的音乐,还是用方言来表现会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并会产生自豪感。如此让学生在学习课堂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乡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乡土音乐通过课堂音乐得以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发展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虽然农村孩子在学习音乐的硬件设施上目前还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们能经常嬉戏于田间地头,能够接触到最自然、最纯真的乡土音乐,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座民间艺术瑰宝,不断丰富、充实农村音乐课程资源,走出一条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和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通过乡土音乐进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音乐的独特内涵与魅力,感受充满亲情的母语音乐文化,以此激发他们爱家乡、爱音乐的热情和对乡土音乐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一、指导思想
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牢固树立“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旅游、大发展意识,结合我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以民族文化底蕴、宗教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抓好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产业带动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类型,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目标任务
乡村旅游规划范围为新村点至上庄村,依托新建乡村旅游门楼、红色景点、绿色生态、宗教寺庙等旅游景点,利用乡村农舍、瓜果园、有机农业基地、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乡村闲趣为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乡村旅游成为我镇旅游业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2020年完成特色养殖基地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1000亩,瓜果园500亩,休闲度假农庄3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8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以上,把镇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生态创建办,生态创建办负责人肖建胜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村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把握机遇,加大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乡村旅游资金“瓶颈”。
2、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现代农业相结合。紧扣镇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使发展乡村旅游与镇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并与全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依托我镇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宗教文化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坚持以村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块状发展,形成规模,体现特色,集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
3、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相结合。我镇以蜂蜜、有机蔬菜、有机草莓、黑山羊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效改变农业粗放型的现状,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产品就地消费份额,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4、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清洁工程相结合。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要帮助农民提升环保意识,充分改善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人居环境,坚持做到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
5、发展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保护相结合。着力在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要引导和激发本地农民的认同性与自豪感,重点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生活特色,以“富、学、乐、美”为最终的发展目的。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得天独厚。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普旅游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新农村旅游符合黑龙江的省情。能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是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内容。
以下谈谈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以农为本,统筹推进
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民俗旅游接待户,推进旅游名乡(镇)建设、旅游名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体系,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
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打造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以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
二、突出特色,产业运作
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打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行、达到经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建设精品、扶持龙头。
三、培育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乡村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工程建设。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最先推出一批完善成熟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成乡村旅游精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挖掘原生态村落、少数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并引导其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如厕难问题。
四、建立保障机制,促有序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鼓励社区参与,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体验到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的喜悦。实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个体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接待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并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多样等实际情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笔者在近几年先后走访了我省几家乡村游试点。尚志市将河东朝鲜族乡的四个朝鲜族村作为该县整体推进的试点单位,通过国家、省市建设资金扶持,村民自筹两种方式,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道路、路灯、绿化、院墙等基础设施建设,栽花3万余株,植绿化树5000余棵。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