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连日来,我市的螃蟹养殖户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膏黄丰满的螃蟹开始抢“鲜”上市,成为秋季餐桌上的美味珍馐。得益于科学的生态养殖模式和良好的水环境,近年来,我市的河蟹以好看、好吃、安全三大特点备受市场青睐。
据了解,我市河蟹养殖面积达4.35万亩,产量达5368吨。在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养殖户支撑下,河蟹养殖水平逐年提升。河蟹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也为养殖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报综合
上兴镇:
科学养殖成“致富密码”
“今年河蟹品质不错,由于天气原因,产量虽然没有往年高,但价格不错。”眼下,位于上兴镇蒲村村的2400多亩优质大闸蟹迎来了大丰收。村党总支书记陈耿拎起沉甸甸的笼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靠养殖河蟹,我们不少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们蒲村大闸蟹销路不用愁。”
蒲村村虽然地处丘陵地区,但水质清澈,水草、螺蛳、小鱼、小虾等天然饵料丰富,是水产养殖的沃土,非常适合大闸蟹生长。
自2017年起,该村立足自身优势,整合村里的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养殖产业。而后又启动标准化池塘改造项目,对村里的蟹塘进行改造,河蟹养殖环境实现了提档升级。
科学养殖是蒲村蟹农的“致富密码”。“河蟹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营销品牌化的新路径。”陈耿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将引进更好的蟹苗,在确保河蟹品质的同时,持续引导养殖户走产业化路子,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这一特色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指挥棒,以此带动蒲村村农产品融合发展,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社渚镇:
虾蟹混养实现“一塘双收”
社渚镇大田村地处我市西南端,与安徽郎溪县、南京高淳区交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该村河蟹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清水养好蟹。我们养殖河蟹的水源来自胥河,而胥河东起南京高淳固城湖,天然的水源优势为河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社渚镇大田村党委书记冯强如是说。
在养殖大闸蟹上,大田村养殖户们下足了功夫。采用高品质饵料喂养,种植多样化的水草等一系列生态养殖好经验和好做法,使得这里出产的河蟹肉质丰嫩肥美。
在摸索虾蟹混养模式的同时,大田村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今年将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的方式,助力村里养殖的优质大闸蟹“爬”上全国各地食客的餐桌。
埭头镇:
“长江2号”大闸蟹喜迎丰收
在埭头镇黄家荡特种水产养殖场,养殖户们正忙碌地捕捞着成熟的河蟹。一只只膘肥体壮的大闸蟹经过精心挑选和打包,将远销上海、浙江等地。据养殖户介绍,今年放养的“长江2号”大闸蟹品质上乘,预计亩产可达110公斤。
近年来,埭头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养殖户发展规模化特色化养殖,打造富有特色的特产名片。为了保障河蟹的质量和产量,市农业农村局和埭头镇农村工作办公室还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从放种前的清塘消毒、水质指标检测到投放后的疫病防治、饲养投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全力为养殖户做好技术保障。
河蟹丰收不仅为养殖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埭头镇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埭头镇将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上黄镇:
“白玉蟹”成食客新宠
“上黄瑶”大闸蟹产自长荡湖畔,在弱碱性的水中主要以天然水草、螺蛳及野生小鱼为食。大闸蟹们个个身强体壮,蟹肉紧实带有自然香甜。
每年这个时候,为了保证大闸蟹的新鲜,养蟹人从捕获、拣选、捆扎、包装到运输的每一步都格外细心。
今年,上黄还引进并推出了一种名为“白玉蟹”的特色蟹种。“白玉蟹”外表洁白如玉,壳薄透亮,蟹黄蟹膏丰富饱满,透过透明的外壳清晰可见。与普通的大闸蟹相比,“白玉蟹”肉质甘甜细腻,氨基酸含量也更为丰富,营养价值更高,有望成为食客“新宠”。
别桥镇:
依托长荡湖发展养殖业
别桥镇东临长荡湖,环境优美,水质清澈,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为当地蟹农养殖的大闸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据了解,别桥镇的大闸蟹养殖户有300余户,养殖的大闸蟹品种主要为中华绒螯蟹,总养殖面积约1.5万亩,预计年产量1500吨。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一特色产业,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和别桥镇不断加大对蟹农的扶持力度,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积极引导蟹农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产自于别桥镇的大闸蟹推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