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陈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帅乡新农人致富新力量
初秋,临江镇明月村金色稻浪翻滚,陈令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碎秆还田一气呵成。
“我每天能收割50亩水稻。”陈令说,农业机械化让种粮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村小伙迷上农机具
37岁的陈令是丰乐街道黄陵村人。“记得小时候,村里来了几位农机推广员在田间演示微型耕整机,伴随‘突突突’的轰鸣声,农田很快被翻耕整平。”陈令说,围观群众的惊叹和欢呼,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那一刻,我就立志长大后要开耕整机。”从此,陈令与农机具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毕业后,陈令应聘到区农机推广站当维修员,经常下乡维修机器。由于他从小喜欢捣鼓机械机具,维修中不论遇到哪种机型,只要他琢磨琢磨,就能悟出机械原理和维修窍门。
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农机维修过程中,陈令发现农村青壮年多数到外地打工,而留守在家的老人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造成部分土地闲置。“这些闲置地究竟谁来种?怎么种?”陈令在苦苦思索中不时反问自己。
2005年,陈令拿出2500元积蓄买了一台微耕机,开始了他的“机手生涯”。“手扶式微型耕整机由于功率太小,只适合农户家庭使用。”陈令说,他后来购买了一台一机多用耕耘机,收取适当费用给缺劳户耕田,很受群众欢迎。
2009年,陈令成立开州区广德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社里12名会员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农机服务“三农”。
“过去没农机,只能用镰刀割稻穗和使牛耕田犁地,家里3亩多田要忙10多天。”正安街道歇马村村民王端成是种粮的“老把式”,他回想起20多年前农忙的情形不住地摇头,“现在有了机器帮忙,只需两天就能完成水稻收割和田地耕作。”
临江镇90后种粮大户李小军,是开州区广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之一,他坦言,现在种田远没以往辛苦,这得益于有了机器耕田、育秧、插秧、田管、收割。“种植是一项‘技术活’,必须用新科技、新机械、新手段才能有好收成。”
“机械化服务省力省时省钱,还能够帮助缺劳农户实现增产增收。”陈令说,他觉得从事机手工作很有成就感。
科学种田提质增效
目前,开州区广德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种机具设备近50台,服务类别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范围除区内乡镇街道外,还到周边区县和四川等地跨区作业。
“机械化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陈令说,开州区广德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今年在竹溪镇青吉村举行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收现场会,机收作业服务所展示的魅力和成效,受到现场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陈令利用各种平台和方式,累计培训1100多名拖拉机驾驶员,培育农机具维修、农机化生产等农机技能人才1500余人。
在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耕作中,陈令实现了握锄使牛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他相继获得“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中联重科杯”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三等奖、“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市农机驾驶操作员选拔赛”第一名等殊荣,被市农业农村委聘为“重庆市农机重点工种专家工作室”成员、市农业农村委农机教学培训师资库教师,第一批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
“我希望有更多高学历、高技术的人加入到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陈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