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共同富裕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农民当主播...海盐县武原街道:凝聚新阶层力量,助力共同…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部手机,共同致富路上的“新农具”。眼下,“直播带货”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有效途径。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既为农产品拓宽了销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销售的不足,把被抑制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近年来,海盐县积极引导新阶层人士中的网络力量,让他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积极投身到电商培训中,让更多的海盐农民学懂弄通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自产自销,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少。

授之以“渔”,共同富裕组队前行

武原街道168·创业园,作为嘉兴市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实践基地,在2021年7月被海盐县授予共同富裕示范基地,园区内的企业以168·创业园“同心汇”为引领,根据一些农户仅靠单一的线下销售,想推广但是没渠道,想发展线上但是不会方法的困境,积极创新思路研究方案,园区内的50余名网络界人士,积极助力武原街道19家农场,对他们进行新媒体培训帮扶,包括平台搭建、产品宣传、产品销售等工作,助力海盐农产品电商上行。

这两天,在海盐县武原街道经营着一家花圃的金叶丽十分忙碌,天刚微微亮,她就起床打理花圃,修剪枝条、翻翻土、浇浇水.....金叶丽说,为了赶在八点半之前来到168·创业园区,参加2021年第一期海盐县武原街道新农人电商媒体培训班,她必须早早地起床忙些农活,眼下花圃里的活有点多,但她却不想错过任何一节培训课程。“本来抱着听听看的态度来学习的,没想到来了第一天,就学习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又感兴趣的知识点,现在每天都来”。金叶丽说道。

据悉,今年以来,武原街道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主的讲师团共开展电商培训共计5次,全县约有100余名新农人受益。

合作共赢,共同富裕齐头并进

“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水果茵红李,味道甜,口感鲜脆,肉多核小,中果5斤,26.8元,包邮送到家……”2020年7月,在海盐商贸学校新投入使用的直播间里,来自四川省屏山县的学子周正汗化身主播,为家乡的茵红李等特产直播带货。

茵红李是屏山县极具特色的水果之一,口感很好,只可惜“养在深闺无人识”。2020年,是屏山茵红李丰产的一年,但受当时的疫情影响,销量并不乐观,了解这一情况后,海盐县组织在海盐求学的屏山籍学子现场为家乡带货,为家乡脱贫奉献爱心。

直播前,168·创业园内的嘉兴引领汇电商园管理有限公司的直播团队,对屏山学子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和3天的直播集训,从直播技巧、主播话术、产品选品、直播新玩法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学生拍摄制作宣传视频、产品图片后期美工处理、制作产品海报等,并对直播农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包装、软文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直播当天,同时开启三个直播间,每个直播间团队分工明确,主播、副播、场控以及现场技术支持等,利用网络直播新模式、新技术、新玩法,为屏山学生提供整场直播实践。直播仅2小时,屏山茵红李销售1178单。

据了解,2020年4月,海盐开启创新“东西联巡”模式,与对口帮扶的屏山县开展东西部扶贫联合巡察,推动解决扶贫协作领域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巩固扶贫工作,由嘉兴引领汇电商园管理有限公司协同浙江万维传媒和海盐县商贸学校以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精准扶贫,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发力。通过“万维街”电商直播平台,让在海盐商贸学校就读的屏山学子走进直播间以短视频和电商直播带货方式为家乡带货,拓展屏山农副产品在海盐及周边市场的销售渠道。

同时,嘉兴引领汇电商园管理有限公司利用自建的“万维街”电商平台为海盐及周边地区优质果蔬基地、家庭农场、传统老店等在万维直播平台销售枣蜜桃、火龙果、黄沙坞蜜桔、阳光玫瑰、南北湖羊肉等农副产品,开展海盐本地直播推广活动,通过向消费者直观展示和直播推介本地农副产品的形式,为本地助产助销,切实解决“买难”、“卖难”畅通“运输难”问题,从而打响本土农产品品牌。

供稿:海盐县委统战部

原标题:《【助力共同富裕】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农民当主播...海盐县武原街道:凝聚新阶层力量,助力共同富裕》

THE END
1.亚洲农民的农具和用具mov格式视频下载正版视频编号04c17l摄图网为设计师提供正版视频素材:亚洲农民的农具和用具视频素材,农业,背景,设备,农场,农场主,农事,满,花园,园丁,园艺,幸福,佃户租种的土地,隔离,陆地,物体,老,人,铲子,起立,器具,工具,白色,女人,使工作等,你现在浏览的正版视频编号04c17l,搜索视频就来摄图新视界https://xsj.699pic.com/shipin/04c17l.html
2.农村深度“触网”农民成不拼颜值的“网红”新闻频道农村深度“触网”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不断增加,手机已逐渐成为不少农民发展生产的“新农具”。同时,这也为农民“网红”讲好农村故事、传播最真实的乡村声音打开了一扇大门。 https://news.cctv.com/2018/10/05/ARTIWQTBdfTDOIvmd56FJrM3181005.shtml
3.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是怎样开始的?究其原因,部分学者认为缺乏知识文化严重阻碍了农民对新农具的接受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农民沿袭父辈耕作经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在应对外界风险时的承受能力极其微弱,只允许其在现有生产结构内部进行某些微小比例的调整。诚然,中国农民长期囿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没有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的能力,但这一特点不能简单归结为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22-02-10/73806.html
4.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耕耘在春天——走进田间看乌鲁木齐市乡村五月的乌鲁木齐,从南山到北郊,从达坂城到高新区(新市区)和米东区,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机械穿梭、农民劳作,一派乡村生产美景正徐徐展开。 良种从实验室来到农田,农业引入人工AI技术,“新农人”助力新农业,农旅融合种出新景观……乌鲁木齐市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展现出新图景。 http://www.xaas.ac.cn/info/2065/9348.htm
5.人民日报关注“蔬菜之乡”寿光:老菜农用上了“新农具”3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文《老菜农用上了“新农具”》,报道称,在“蔬菜之乡”寿光,越来越多的农民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种菜,全市遍布17.3万个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达到80%,年产蔬菜450万吨,大部分以品牌形式进入全国各地商超。以下是报道全文: https://m.jnnews.tv/p/80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