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手机成为“新农具” 庄户人变“新店家”——农村电商助力农民丰收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手机成为“新农具”庄户人变“新店家”——农村电商助力农民丰收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题:手机成为“新农具”庄户人变“新店家”——农村电商助力农民丰收

新华社记者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节。在广袤的山间田野,迅猛发展的农村电商正造就新时代的“新农民”。他们借助网络,告别“丰收的烦恼”,让一大批优质的农产品成为热销“网红”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近期在河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走访,深刻感受到电商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产业变革,给广大农村群众、乡村带来的巨变。

乡土“山货”成网红“尖货”

“想不到在家门口也能做电商。”苗族小伙余玉龙是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干皎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负责人。3年前返乡创业,现在他的网店主要销售银球茶等当地特色农产品。

干皎村地处雷公山腹地,沟壑纵横,但高山云雾也孕育了好茶。余玉龙在淘宝上开的店名叫“雷公山茶馆”,今年以来销售额已超过60万元。

“起初家人都不支持,觉得我是无业游民,直到后来看到店里堆满了要发出去的货,才开始支持我。”余玉龙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机一边说,顾客的每一次好评都是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有好东西,却运不出、卖不了,这是很多偏远地区的“痛点”。特别是一些生鲜“山货”,要转化成“网货”更是不易。

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8年实现脱贫。

进入村庄,一块块金黄的稻田映入眼帘,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

近年来,东岳村大力推进“多彩田园”产业扶贫,成立了村电商服务中心,把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咱的日子节节高,其中不少功劳要归功农村电商。”种粮大户杨长太不愁销路,也不担心价格,他把收获后的稻谷加工成大米,打上四方景庭农场的商标,通过电商销售,每亩稻谷净收入1300元左右。凭着十足干劲儿,他也从昔日的贫困户成为如今的致富带头人。

东岳村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刘钰介绍,除了大米,糍粑、咸麻鸭蛋、黑猪腊肉、红薯粉条、甜米酒等“光山十宝”也是热卖产品。

自2014年起,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支持范围目前已实现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河南光山、贵州雷山都是受益的“示范县”。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干皎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负责人余玉龙在打理自家网店(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也是新农活

去年,没上过大学的“雪莉”收到了一份“录取通知”,作为“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她和全国各地10多位乡村创业者一起,去清华大学参加了“快手幸福乡村创业学院”的学习。

来自家乡的特产,总能勾起在外游子的乡愁。伴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网红”的力量,展示农村的风土人情。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岭头村农民魏宝玉被网友称呼为“宝玉”,现在扛上锄头下地干活,一定会带着三脚架、自拍杆。从2017年起,魏宝玉开始直播自己耕种、锄草、收获的全过程。他说,直播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小米是怎么种的、怎么收的,让人们吃着放心。

最近,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魏宝玉特意更换了一部拍摄功能更强的智能手机。像魏宝玉一样,很多村民也从“电商小白”成长为“专业卖家”,越来越多的农民、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甚至村干部和县长,都当上了销售农产品的主播。

在9月23日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里,众多像“雪莉”“宝玉”一样的乡村主播被网民围观,通过实时互动,各类农产品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交易量。

“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数据变成了新农资。我们要打造永不落幕的丰收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说。

余玉龙在展示当地绿茶(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农村市场生意旺电商带货全世界

在四川省青神县,柑橘种类多、产量大,过去对品牌塑造不够,价格不高。近年来,当地主推“青神椪柑”品牌,集中在线上销售。目前,全县共发展网店2500多个,电商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去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1.74亿元,同比增长32%。

“过去,村民的柑橘丰收了,也不能及时卖到城里换成钱,严重制约了全村发展。”高台乡百家池村党支部书记刘如祥说,现在通过电商,柑橘从田间地头摘下来,很快就能卖到千里之外,有的还搭乘中欧班列卖到了欧洲。

新电商喷涌打通了农产品上行通道,农产品的市场生命力逐渐增强。

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惠勤介绍,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78户,柑橘种植面积3500余亩,其中标准化果园超过2000亩,全部纳入了统一质量管理体系,农户通过“组团”发展电商,要比“散户”自己闯市场有优势得多。

“这片地原本种的是老品种,今年3月,合作社帮农户进行了品种改良。”周惠勤指着一片果树说,合作社还帮助社员在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农资供给、品牌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统一。

来自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实现1109.9亿元,同比增长29.5%。截至目前,全国农村网商已接近1200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执笔记者李银、向定杰,参与记者于佳欣、孙清清、魏飚、陈健、王君璐)

余玉龙在包装“网货”准备发货(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THE END
1.亚洲农民的农具和用具mov格式视频下载正版视频编号04c17l摄图网为设计师提供正版视频素材:亚洲农民的农具和用具视频素材,农业,背景,设备,农场,农场主,农事,满,花园,园丁,园艺,幸福,佃户租种的土地,隔离,陆地,物体,老,人,铲子,起立,器具,工具,白色,女人,使工作等,你现在浏览的正版视频编号04c17l,搜索视频就来摄图新视界https://xsj.699pic.com/shipin/04c17l.html
2.农村深度“触网”农民成不拼颜值的“网红”新闻频道农村深度“触网”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不断增加,手机已逐渐成为不少农民发展生产的“新农具”。同时,这也为农民“网红”讲好农村故事、传播最真实的乡村声音打开了一扇大门。 https://news.cctv.com/2018/10/05/ARTIWQTBdfTDOIvmd56FJrM3181005.shtml
3.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是怎样开始的?究其原因,部分学者认为缺乏知识文化严重阻碍了农民对新农具的接受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农民沿袭父辈耕作经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在应对外界风险时的承受能力极其微弱,只允许其在现有生产结构内部进行某些微小比例的调整。诚然,中国农民长期囿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没有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的能力,但这一特点不能简单归结为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22-02-10/73806.html
4.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耕耘在春天——走进田间看乌鲁木齐市乡村五月的乌鲁木齐,从南山到北郊,从达坂城到高新区(新市区)和米东区,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机械穿梭、农民劳作,一派乡村生产美景正徐徐展开。 良种从实验室来到农田,农业引入人工AI技术,“新农人”助力新农业,农旅融合种出新景观……乌鲁木齐市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展现出新图景。 http://www.xaas.ac.cn/info/2065/9348.htm
5.人民日报关注“蔬菜之乡”寿光:老菜农用上了“新农具”3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文《老菜农用上了“新农具”》,报道称,在“蔬菜之乡”寿光,越来越多的农民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种菜,全市遍布17.3万个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达到80%,年产蔬菜450万吨,大部分以品牌形式进入全国各地商超。以下是报道全文: https://m.jnnews.tv/p/80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