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手机成为“新农具”,能否解决农民卖难?

原标题:麻辣财经:手机成为“新农具”,能否解决农民卖难?

“我们今天用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新器官,离不开了。”一位互联网大佬发出这样的感慨。

手机的功能如此强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那么,农民手里的手机能不能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手机来破解“三农”难题?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建设涉农公益服务平台,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使互联网成为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设施。

让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值得期待。因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大地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地对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每百户农民手机拥有量超过300部,成为“新农具”有一定基础

要想让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民手里得有手机才行。这个数据偏乐观,目前,每百户农民手机拥有量超过300部,相当于平均每户农民家庭有3部手机,拥有率挺高。

只是,眼下很多农民仅仅把手机当作通讯工具,并没有将其作为互联网工具。所以,推动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与应用,还需要加把劲——要让广大农民不仅把它作为生活用具,还熟练地把它当成了解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窗口”,依靠它“远程诊断”动植物疫病病害,这才算是“新农具”。

近年来,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业态蓬勃兴起。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000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1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了96%。打通城乡数字鸿沟,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范围扩大。目前,有20.4万个村已经建立了益农信息社,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20.4万个村是个什么概念?大概是全国行政村的1/3,未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这样的信息化基础,为农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开展农业生产管理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通过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契机。

解决农产品卖难,“新农具”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互联网+’可以加很多,但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就是农产品出村。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把优质合格的、有特色的农产品卖出村,卖到城市来。”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

农产品产量大、收获期集中,农产品卖难是个全球性问题。手机这个“新农具”,能否在解决卖难上发挥更大作用?我看行!

麻辣哥多年前曾在云南挂过职。今年云南大蒜丰收,往年10多元一斤的大蒜,在种蒜农民地头的收购价只有几角钱。增产不增收,确实让人闹心。

咋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今年5月份,朋友圈不少人在发云南紫皮大蒜销售的信息:“同事在云南丽江永胜县挂职,当地农民种的生态无污染的紫皮大蒜,出现大量滞销,需要朋友们伸出援手助贫农一臂之力。有需要的朋友点链接,多吃大蒜身体健康,9斤装18元!”大家不仅纷纷转发,下单的人也不少。

过了几天,朋友圈里又有消息传来,“滞销的大蒜已经卖光了,谢谢大家。”

朋友圈的特点,就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个圈套着一个圈。消息不胫而走,市场由此打开。

“中国未来30年还是小农大国,亿万小农怎么对接大市场,互联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手段。不仅可以对接中国的大市场,甚至可以对接国际大市场。”屈冬玉说,农产品出村工程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和农民致富,要确保农产品出村出得来、出得好,卖得出好价钱。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还要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时刻把农民主体地位放在心上,不能喧宾夺主

麻辣哥特别想强调的是,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具备历史耐心,倾听农民呼声,坚持农民广泛参与,始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如果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农民的意愿,在村里比什么都重要。小官巨贪、微腐败,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甚至连发现问题的线索都不好找。解决乡村的“关键小事”,处处都要体现农民的意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废弃物处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点点滴滴,没有农民的意愿,问题解决起来就会拖泥带水。乡村振兴措施行不行,关键是看农民高兴不高兴。有怨气,就要警惕和整改;高兴了,就应坚持和推进。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不光要在家里搞好种植、养殖,还要瞪大眼睛紧盯市场变化。如果一厢情愿地推动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效果肯定会打折扣。10年前,云南省人工种植的台地茶每公斤卖到20元左右,基层干部想着扩大种植规模就会实现农民增收,于是,砍掉了山头上那些产量低、叶子粗大、长相不好、价格低又不好卖的古树茶。10年过去了,台地茶价格还匍匐在每公斤20元到30元,而古树茶的价格已经冲到了每公斤3500元左右。当年有古树茶的茶农直跺脚,对村干部翻起了白眼。

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完全代替农民选择种什么或不种什么。结果,产量上去了,市场又不买账,农民还不满意。传统上,西部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土豆,但一些干部看不到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市场竞争潜力,大力度、大面积地推进葡萄、苹果、梨、大枣、猕猴桃种植,迫于诸多压力,农民不得不全力跟上。遇到市场行情讲得过去时还好,一旦产品滞销,受伤和落泪的还是农民。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城乡关系阶段性变化,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是一个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场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农民,农民的意愿要充分尊重,更要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高云才)

THE END
1.亚洲农民的农具和用具mov格式视频下载正版视频编号04c17l摄图网为设计师提供正版视频素材:亚洲农民的农具和用具视频素材,农业,背景,设备,农场,农场主,农事,满,花园,园丁,园艺,幸福,佃户租种的土地,隔离,陆地,物体,老,人,铲子,起立,器具,工具,白色,女人,使工作等,你现在浏览的正版视频编号04c17l,搜索视频就来摄图新视界https://xsj.699pic.com/shipin/04c17l.html
2.农村深度“触网”农民成不拼颜值的“网红”新闻频道农村深度“触网”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不断增加,手机已逐渐成为不少农民发展生产的“新农具”。同时,这也为农民“网红”讲好农村故事、传播最真实的乡村声音打开了一扇大门。 https://news.cctv.com/2018/10/05/ARTIWQTBdfTDOIvmd56FJrM3181005.shtml
3.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是怎样开始的?究其原因,部分学者认为缺乏知识文化严重阻碍了农民对新农具的接受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农民沿袭父辈耕作经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在应对外界风险时的承受能力极其微弱,只允许其在现有生产结构内部进行某些微小比例的调整。诚然,中国农民长期囿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没有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的能力,但这一特点不能简单归结为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22-02-10/73806.html
4.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耕耘在春天——走进田间看乌鲁木齐市乡村五月的乌鲁木齐,从南山到北郊,从达坂城到高新区(新市区)和米东区,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机械穿梭、农民劳作,一派乡村生产美景正徐徐展开。 良种从实验室来到农田,农业引入人工AI技术,“新农人”助力新农业,农旅融合种出新景观……乌鲁木齐市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展现出新图景。 http://www.xaas.ac.cn/info/2065/9348.htm
5.人民日报关注“蔬菜之乡”寿光:老菜农用上了“新农具”3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文《老菜农用上了“新农具”》,报道称,在“蔬菜之乡”寿光,越来越多的农民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种菜,全市遍布17.3万个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达到80%,年产蔬菜450万吨,大部分以品牌形式进入全国各地商超。以下是报道全文: https://m.jnnews.tv/p/80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