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把握数据时代特征培养新型农林人才

玉林师范学院积极把握数据时代特征,坚持“服务地方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全面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形成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特色鲜明、教科研效果显著、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的新型农林人才,助力地区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标明确多措并举

学校坚持“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发展目标,多举措推动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与农林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参加广西新农科建设论坛暨新农科教育改革研讨会,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利用玉林市农业产业优势,提前布局学校新农科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集群,激发学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增长潜力与发展活力。

学校组织召开一流课程制作与申报系列培训会议,多家企业与高校专家进行在线专题培训,详细介绍和演示了一流课程制作标准与运营特色。学校以质量为核心,打造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设计,灵活开展线上教学及线下互动等,旨在进一步加快学校在线课程建设步伐,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速教学模式创新,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对现有农林专业各类实验室进行改造,建设功能完备的都市园艺实训基地、桃花岭实训基地等多个实习实训教学基地。重点建设园林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训中心,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

学校依托特色研究领域建设成果,开设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农业类学科——“智慧农业”专业,将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农林技术有机融合,着力培养既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又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农业人才。

立德树人知农爱农

学校统筹协调农林学科的专任教师,认真细致地开展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撰写和修订,采用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在课堂上、在实践中逐渐根植“三农”情怀。

学校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在线课(慕课)、混合课、线下课、实践课等建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全部按一流课程标准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课堂体系,探索课程考核与新农科专业认证相适应的智慧化非标准答案体系。开展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互联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农林经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获得2020年自治区级一流在线课程,同时开发了“园林效果SketchUp/lumion”“园林艺术原理”“园林设计构成”等一批小规模限制性在线(SPOC)课程。

学校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农情、走进农村、贴近农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与担当。

学校立足区域产业特色,按照“理论学习+研究实践”模式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瞄准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实操技能、较强的产业服务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层次农林专门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杯学科竞赛等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比赛竞赛,促进学生对农林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

产教融合强农兴农

学校结合国家战略和数据时代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探讨建立农林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双向挂职办法,探索学校与农林企业合作育人新模式,建设农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学校加强与农林企业的合作,每年派出本科生到玉林市、南宁市和广东省等地的企业进行实习。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到广西东云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科研合作。

学校与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单位签署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着力推动学生实训实践取得突出成效。学生依托玉林市功能农业星创天地,参与富硒园艺作物成果转化、创业培训等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联合广西三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成立现代农林产业学院,立足玉林、面向广西、辐射东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林人才。

科研助力惠农助农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田间地头,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通农林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建容县沙田柚、北流荔枝等6个科技小院,由教师带学生开设职业农民培训讲座2300人次,提升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组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博士社会服务团”,坚持全年服务30次以上,举办专题培训4次以上,共培训农村技术人员1500余人次,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林经济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牵头制定陆川县功能农业、中药材等产业标准化研究与发展规划,助力建成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为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库力量,助推“桂字号”农业品牌创建。

THE END
1.植知农爱农情怀,担强农兴农使命从世界发展进程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完美转型的有力支撑,而农业的现代化是知农爱农兴农的青年职责所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家发展的支撑http://www.shijianpu.com/shsjxd/3501.html
2.以知农爱农为本以强农兴农为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字里话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高度https://www.jianshu.com/p/5204b652475f
3.58年坚守,他是“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典范——记校友第七届强农兴农 交出满意答卷 20世纪60年代,长武县农技站既无试验基地、研究场所,更没有技术基础,要搞小麦育种,真的是一穷二白。但梁增基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缺育种材料,函请全国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邮寄;没有经验,利用到杨陵参加全国小麦育种协作会议的机会,向学校老师、农科院专家请教;没有钱,就自己动手整地划区,https://shenzhen.nwafu.edu.cn/xyzj/yxxy/3c69250c18534102ad2cf6cff2712749.htm
4.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的回信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扎根西部,办好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信心和决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学校建立了综合素质教育学院,依托秦岭试验林场和黄土高原国家试验站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开设“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持续开展劳动实践、乡村调查等活动,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和强农兴农使命感不http://m.jyb.cn/rmtzgjyb/202009/t20200908_356552_wap.html
5.弘扬自找苦吃精神争当强农兴农先锋大家纷纷表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展开、深入推进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农科学子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邃思考,一如既往的重农、爱农、为农、兴农深厚情怀,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亲切关怀。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http://www.kjs.moa.gov.cn/jgjs/202305/t20230510_6427289.htm
6.培养更多对“三农”有担当的新型农林人才理论所有的教育,都来自实践、融入实践,最终都要指向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自觉是强化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意志信念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涉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就是教育学生肩负起应有的使命,担当起应有的担当,将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转化为强农兴农的实践自觉。 https://www.workercn.cn/c/2023-07-18/79131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