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意义
(一)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二)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
农产品依托网络营销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购买者面对面的对接,很大程度上缩减了传统农业经营中的诸多环节,尤其是针对部分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往往由于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使得农产品营销受损,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流通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方便获取信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效率,实现节本经营。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农产品自身特点,生产过程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如受种植地天气、土壤、种子、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农业种植散户较多,生产空间分散,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不同批次农产品产量质量无法统一,稍有规模的生产企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未能实现标准化生产,加上缺乏专业化人才管理,生产过程监管力度不足,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很多农产质量无法达到国家现行的行业标准,如农药残留等方面,如果达不到行业下限,营销过程就会受阻,除此之外,农产品在线上销售过程中,由于质量不过关的情形受到客户投诉,也会影响农产品线上销售的业绩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网络品牌建设不足
按照消费者网络消费习惯,大家对生产者源头企业不熟悉,在购买过程中会更注重品牌效应,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如浙江临安山核桃、四川爱媛果冻橙、黑龙江五常大米、吉林黑木耳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具规模,很多都是以地域特色为主,但是相对而言,大部分农户通过网络平台如淘宝、天猫等,以开网店的形式经营自己的农产品时缺乏品牌的建设意识,由于农产品如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品牌的影响力有限,如:静乐藜麦、诏安青梅、忻州甘薯、天宝香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虽然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不足,价值体现不够,尚未达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共鸣。
(三)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
(四)网络营销人员专业性不足
在农村从事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的主体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尚未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网络营销意识薄弱。现在从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体主要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前者主要从事农作物耕种并不熟悉网络营销的平台,后者对于农产品了解较少,加之生产周期长、营销效果见效慢缺乏耐心难以坚持到最后,就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而言,大多营销者既是生产者又是营销员,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专业性不足现象,既能通晓农业经济专业知识又精通网络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更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也只是简单地展示商品特性,没有专业化的自媒体销售运营团队,对于线上交易的保障、产品售后的服务等环节还需要专业服务,单一化的自媒体销售模式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除此之外针对出现客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的处理,也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打破原有农产品营销环节的地域限制,但如果由于农产品电商从业人员不专业会挫伤消费者的热情,人才得不到供给,农村网络营销人才的匮乏局面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农产品网络营销优化对策
(一)加大政策监管及宣传力度
通过政策监管加强产品的规范化管理,按照标准化流程严格把关生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行业标准丰富农产品种类和级别,满足高、中、低端客户的需求。立足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基础,以天然的有机肥代替农药和化肥,严格控制农村农产品的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市场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可靠的农产品,地域特色是农产品营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上,要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产品原产地的独特之处。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口碑,消费者就会对某类商品持续购买,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对它有了评价,以后才能慢慢形成品牌,新一代年轻消费者,他们更倾向选择周围信任的人推荐的产品,据统计口碑相传品牌共鸣带来复购率高达70%,除此之外,加大宣传力度将特色的农产品推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线上云招商与市场接轨,从而提高品牌价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优质特色的农产品。
(二)丰富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三)加强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建设
(四)注重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五、总结
“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的主流,本文基于网络营销当下出现的产品质量、网络营销模式、物流配套、人员培养等方面问题入手,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提出解决对策,进而规范农产品经营,促进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有效地推进农产品营销服务,实现乡村振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