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当时,农资是关键。打击假劣农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3月19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七部门在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24年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会议强调,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必须确保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农资购买高峰期,要迅速开展农资质量大排查,及时发现问题,严格整治不合格产品。
执法人员给群众宣传购种方法(平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资是粮食的“粮食”。农药、化肥、种子等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原料,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有确保农民买到真种子、真化肥、真农药,才有真庄稼、真产出、真丰收。做好农资打假和监管,对保障农资安全供给、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假劣农资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公布了一批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涉及各类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坑农、害农犯罪,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秩序。数据显示,2022年共侦破重大农资犯罪案件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累计案值26亿元,公安部挂牌督办28起重大农资案件全部告破。通过集中侦破一批大要案件,惩处一批犯罪分子,公布一批典型案例,不仅有效打击震慑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净化农资市场秩序,更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打击假劣农资,要攥指成拳,方能一击破敌。打击假劣农资涉及部门多、领域广,覆盖链条长,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作,需要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在强化监督检查力度的同时,各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也在同步拓宽农资投诉举报受理渠道,全面打击春耕生产中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广大农民要切实提升防范意识,在当地有关部门、技术专家指导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农资产品并保留票据,严防被不法分子“忽悠”欺骗,造成损失。如发现犯罪线索,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打击假劣农资,大数据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网络时代,农资销售越来越数字化,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比如,完善农资追溯体系,分品种构建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质量追溯全国“一张网”,努力做到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可追溯。
还要看到,打击假劣农资是一方面,保障稳定充足的农资供应、提高农资流通效率等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据农业农村部农资保供专班调度,截至3月13日,省、县两级化肥下摆到位率分别为82.3%、70.2%,主要化肥品种供应稳定,能够满足春耕用肥需要。
一枝一叶总关情,农资质量的好坏,事关农户一年的收成,农资安全是助农增收的关键。各地春耕备耕逐渐升温,农民朋友都希望选到好种、好肥、好药,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愿望。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开展农资打假,就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就是维护农民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