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户/种植养殖农场为起始点,经由产地一批市场或者田头市场,消化农户和农场的农产品。当然还有特殊情况:一,农场采购农户的农产品并统一对外,类似于委外生产;二,农产品由农场直接发往终端消费者、食配企业、生鲜电商、当地贸易公司等;三,未必所有的农产品都会经过产品一批市场或者田头交易;四、种养殖大型企业不适合本模式。除外之外必定还有其他特殊情况。
农户/种植养殖农场到产地一批/田头市场,有条件的需要根据农产品具体的品类进行分级分拣、包装和短途运输,买卖双方采用集采付款方式,一般全部吃掉供应量,付款方式是账期或现金,视交易双方熟悉程度。信息流方面,是产地一批的批发商们会根据销地档铺情况,制定自身的采购需求量和单品均价,指导采购员(可能就是老板自己,此处应用供应链中的概念)的采购行为。
(2)产地一批/田头交易
首先,该环节自身会产品配货交易,多个卖家共同制定价格,并支持之间的窜货。产地一批到销地一批,往往需要打包装箱,适时考虑冷链运输。假如是长期批发合作付款方式为账期,零时自购付款则是现金。两端间的信息流方面,对外产地根据多个销地情况,按照单一品类,类似股票集采定价,同时基于运输距离实际情况制定需求量估计;对内,销地一批会有自身的进销存管理,一般以框/KG/吨为单位。
此外产地一批还会存在代买角色的存在。
(3)销地一批
销地一批,一般都在省会或省会周边县市,承担向二批(或跳过二批)分流农产品,需要二批自提或配送农产品。结账方式为账期和现金,一般都是账期。信息流方面。需要根据二批的近几日订单情况,进行下一日供货量的微调,每天的销售价格会随当日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有自己初算的最低价,有时为保长期合作,会以低于最低价成交。销地一批部分农产品可能还需要进销存管理,比如北京新发地的冷库蔬菜。
此外也包含代卖角色。
(4)销地二批
销地二批不是必须的,很多临近一批的都会跳过二批市场。二批市场主要向供应链下游的社区店/夫妻店/农贸市场分流农产品,还会向小型商超分流,大型商超主要从一批或产品直接进货,还有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出售。付款方式一般是账期,少部分是现金。信息流方面,需要从下游获取下一日订货量估计。
(5)社区店/夫妻店/商超/农贸市场/食配企业
最为快接近此链条终点的角色,需要面向终端消费者/餐饮行业,提供配送和自提服务。终端消费形式以现金为主,餐饮行业配菜接受账期。信息流方面,需要向终端了解下一日订货量估计,部分存在进销存,如食配企业,其实食配企业也可以在这个位置,强大的食配企业会从销地一批,甚至产地一批进货。
(6)终端消费者/餐饮行业
最为终端,对价格波动敏感,一直疑惑农产品价格为什么下不来,因为供应链上每个角色都需要挣钱。所以任何生鲜电商只是尝试把供应链缩短,但是这些角色都变成了生鲜电商的内部供应链,依然存在,除非损耗一定,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才有可能将内部供应链成本降低,实现最终盈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