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的充电桩(公共桩)和换电站数据来看,充电桩VS换电站,换电站被“K·O”。截止2021年5月,公共充电桩以88.4万台的保有量数据(不含私桩/随车桩),完胜以千来计算的换电站。当然,仅以现有保有量对比,不能看出未来到底谁能更好解决充电问题。
温馨提示
海量汽车行业资料,助您把握汽车产业变革风口
一座换电站的投资费用,大概在150到400万元左右不等,包括了固定资产投资、场地费用租赁、人员运营维护等费用。再回到普通的快充桩来看,以充电功率高低分类,充电桩的成本在数万元到数十万不等。而慢充桩则更加便宜,通常在一万元以内就可以建成,且小巧方便。
从投资成本来看,换电站高于充电桩。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充电桩的普及率,远远高于换电站的原因之一。
换电站的换电时长在5分钟左右;
快充桩的充电时长在30-60分钟(充至80%);慢充则多达数小时不等。
换电使用成本方面,以蔚来为例,换电一次的价格为180元,电池容量在70Kwh,续航里程约420公里,相当于每公里0.42元;再以北汽为例,其共推出了三个换电电费套餐:A套餐432元/1200公里;B套餐630元/1800公里;C套餐1020元/3000公里。差不多在每公里0.34元左右。
电动汽车一般电池容量在50Kwh左右,一度电(公共)在1.5元左右,充满电的成本为75元人民币,续航里程为约300km,相当于每公里0.25元人民币左右。
这一块,对于靠运营为生的司机们,以及开销需要控制的人群来说,价格越低越好。而对于收入相对高一些的人群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但两种充电使用成本来看,虽然相差接近一倍,但消费者感知不太明显,短期内无法感觉,长期则积少成多。
充电桩在混战多年后,在2015年也出具了国标。对传导充电系统、直流连接、交流连接以及外用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的通讯等方面,都做了统一标准。统一标准下,国内无论哪家品牌、多少功率的充电桩,电动汽车都能接入充电。
而换电站面临的标准问题,其实更加棘手:
这些标准问题,转换到换电来看,面临几个问题,一是电池包到底有几种(容量大小)、整车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池包是否兼容(系统支持)、约定了一种材料/大小/容量后,其他品牌/类型电池如何发展、其他车企如何兼顾?(顾此失彼)。
充电桩可以以“充电站”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单桩”形式出现。对于场地要求,直流桩稍大,1平方米以内就已足够;交流装分壁挂式和立柱式,前者挂于墙上,不占地面面积,后者立柱较细,也几乎不占面积。
而换电站内,需要有电池包存放仓库、机械安装手臂以及仓库与换电站之间的分送系统。即使再精简,也需要“占领不小的地盘”。
而普及,更是需要在投资性价比、工程可行性、安全可控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也需要政策支持、标准制定上的辅助,更需要用户能体验到使用成本低、使用便捷性、安全可靠性而形成信任度。
所以从广义上来看,换电模式推广艰难,但确实能解决充电难的长期问题;而从单一品牌/车型狭义来看,换电模式很大程度上也确实解决了充电难/慢的问题。